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机遇与挑战研究
2019-06-20杜贞仪秦天佳
杜贞仪 秦天佳
摘要:L校是内陆某省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S班是L校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班。通过以L校S班毕业生为例,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合研究结果制定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机遇;挑战
一、案例分析——以L校S班毕业生为例
(一)优势分析
首先,课程的改革与推行。S班作为改革试点班,采用了新的培养计划。根据学校新制定的培养计划,S班调整了课程安排,增加了社会实务能力的考察比重,提出了“走出校园”的口号,让S班的学生真正的面向社会去开展社会工作。随着课程安排的调整,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有了新的变化,增加了公共关系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医务社会工作等其他科目,使得S班同学专业知识得以拓展,更便于开展实务活动。
其次,实务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实务课程比重的增加以及“走出校园”的口号的提出,使得S班同学更加重视实务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据了解,大学期间S班曾多次到周边社区开展社区工作,其中经典项目有:四点半课堂、九九重阳慰问老人、图书漂流以及社区青少年心理咨询室等。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培养了与人沟通交流、申请场地、谈判项目、撰写项目策划书以及解决案主问题等专业能力,这为S班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劣势分析
首先,专业学习选择的被动性和专业信息了解的匮乏性影响。调查得知,S班78.57%的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选择的社会工作,而走访得知很多学生在进入S班之前对社会工作完全不了解。这显示S班学生一方面对调剂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具有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了解程度非常低,这都不利于S班学生实现专业就业的职业发展规划。
其次,自我认知的主观性和原生家庭环境的倾向性影响。根据往届L校社会工作毕业生择业经验可知,只有一成的学生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就业率较低。笔者认为这和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原生家庭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每个人对自身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断加深,更加明白自己适合从事哪类工作,这是由主观意识所决定的。而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最后,价值观的导向性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影响。S班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比较看重个人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社会认同度和地域位置。其中,薪资待遇受价值取向的影响较大,目前社会工作的薪资待遇相对于企业来说较低,工资弹性空间相对较小,对于追求高收入的人群来说,从事社会工作并不被看好。与此同时,在内陆省份,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较低,从事社会工作所能带来的发展前景也是相对有限的,这一认知容易让人形成思维定式,阻碍毕业生从事社会工作。
(三)机遇分析
机遇分析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内部机遇分析。L校设有社会工作协会,S班在2016年的“H省社会工作实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被授予“优秀社会工作协会”称号。证明L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一定成果,这极大地鼓舞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另一方面S班在大学进行专业社会服务期间,与周边社区、社会工作机构建立深厚的友誼。在2017年毕业就业时,很多社会机构向S班投来了橄榄枝。通过走访得知,有部分优秀毕业生目前从事于公益事业和社会机构服务事业。这部分优秀毕业生所在机构每年都会在L校招收部分应届优秀毕业生,为他们提供实习、工作岗位。这也是S班毕业生提高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是外部机遇分析。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汇报中提到“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意味着国家未来对社会发展、社会建设会更加重视。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社会工作人才将成为实现社区治理的重要支柱[1]。
(四)挑战分析
针对面临的挑战,笔者是从内部挑战和外部挑战的角度出发的。首先是内部挑战分析。
社会工作是L校法学系下设的一个分支,属于二级学科门类。和社会工作相似的是社会学专业,但是L校法学系对于社会工作的教学投入支持远不及相似的社会学以及重点专业法学等相关学科。其次是外部挑战分析。S班某同学曾在深圳市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事人事助理一职,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招聘社工。经该同学反映,一线社工的需求最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用人单位一方面要求持证上岗,另一方面要求职业化素质高,这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挑战。
二、解决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个人方面
第一,学生需要提升获取行业最新动态和链接行业前沿资源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实习、公益活动、网络学习等方式,从社会工作或社会组织领域的一线工作者、专家等地方获取行业前沿动态,不断更新对于行业的认知。
第二、打破思维定式,寻找新的方向。社会工作毕业生要想实现专业就业,未必一定从事社会工作。根据对L学长的采访笔者认为,国内的基金会组织、机构同样可以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根据L学长所述,他目前在北京某慈善基金会任项目主管,主要开展线下公益项目活动、团建活动。而社会工作的团体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项目策划等则为他开展项目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从事社会工作的毕业生返校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行业动态,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信心。其次,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实现专业就业。刚刚毕业的学生不能完全辨别行业发展动态,这就需要学校的老师对尚未成熟的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专业就业。然后,调整培养方案与社会对接,加速职业化进程。李克强总理在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发展和支持专业社会工作”,而高校作为社会的“人才加工厂”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趋势[2]。最后,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的就业制度改革尚不完善。大学这个阶段,学生易对就业产生迷茫和不知所措,无法进行清楚的自我认知。因人而异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3]。
(三)国家政策方面
图一:《2017年全国社会工作者的工资待遇趋势图》(参考搜狐网2017年)
第一、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薪资待遇水平。专业社工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工作者的薪资待遇太低,国内外、南北方、沿海内陆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薪资待遇也不同。从图一中可知2017年应届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在2.5K左右,之后随着工龄的长短工资会有一定的浮动。对于“眼高手低”的90后应届毕业生来说,对于现在的薪资待遇表示不太满意[4]。
第二、调整公务员岗位,让社工专业人才进入国家体制。笔者的同学曾于2017年暑假在邢台某法院实习,该同学了解到法院在招聘司法社工,但目前在编人员却和社工专业并无关系,甚至不懂法律。诸如此类现象存在于我国许多地区,这些非社工专业人才占据了社工专业人才的岗位,间接导致专业人才的流失[5]。
参考文献:
[1]李抒望.新时代新思想新使命——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J].社科纵横,2017,32(12):1-4.
[2]职业化需求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
[3]朱海淑.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0):140.
[4]王雯.“眼高手低”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5):86-87.
[5]孙爱珍.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与行业待遇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4):73+75.
【作者简介:杜贞仪(1996.10—),女,满族,河北秦皇岛人,在读研究生,单位: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研究方向:社区服务与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