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原则视角下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研究

2019-06-20展悦谢群

赢未来 2019年2期

展悦 谢群

摘要:外交部发言人的语言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2017年全年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实录,运用语用学中的目的原则,根据问题类型归纳出四种答话模式,即总目的前置、总目的后置、总目的中置以及总目的隐现。本文分为三部分,本篇专论目的采纳视角下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

关键词:外交部发言人;目的原则;答话模式

一、 引言

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崭新领域,近年来,关于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者大多集中在语言策略的研究,常常运用语用学中的语用模糊、合作原则等理论进行分析。因此,关于外交部發言人话语的研究尚未到达理论化和系统化程度。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廖美珍目的原则理论,对外交部发言人话语进行系统研究,在形式上概括答话模式。

二、理论框架和语料来源

廖美珍基于真实法庭话语,对采集的大量真实语料进行转写研究,把哲学上的目的性原则应用于言语行为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解释言语行为和言语活动的语用新原则——“目的原则”,目的原则下的语用研究把目的置于中心地位,以目的为轴心描述言语行为,分析言语行为,解释言语行为,并且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及话语的策略性和选择性。目的原则对于目的关系的归纳主要是从互动双方的关系出发的,廖美珍在对法庭话语大量的语料转写研究中提出目的关系的三种类型:目的采纳、目的搁置以及目的拒绝。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话语。本文语料来源于外交部官网上的例行记者会文字实录,共235场记者会,总计567148字。通过归纳外交部发言人的答话模式,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外交部发言人答语提供参考,也为学者从话语分析、体裁研究等不同角度分析这类文本提供参考。

三、目的采纳下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话分析

作者根据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记者提问的内容角度出发,将2017年全年记者提问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事务性提问、证实性提问以及观点态度性提问。

(一)事务性提问答话模式

事务性提问对外交部发言人回答的内容具有相对严格的控制,具体涉及中国外交出访、接待别国官员、会议信息、如何解决突发事件等信息。例如:

1问:前两天,第一批在多米尼克的中国公民已经得到转移。请问现在的最新进展是什么?(2017年9月28日)

答:①在中国外交部部署下,相关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②继第一批人员顺利转移后,第二批人员也已经乘船抵达安巴。③另外,还有23名侨胞抵达了巴巴多斯。④截至目前,我们共转移人员487人。⑤全部人员均得到妥善安排。

例(1)采用总目的前置的答话模式,答话①概括性评价事件进展(总目的);答话④说明遇难人员已得到妥善安排,答话②③具体说明转移中国公民情况,对答话④辅助说明,答话⑤总结事情进展。

发言人在充分回答记者问题的基础上,往往会根据记者提出的问题,将答话上升为两国间的友好关系,答话模式通常为“中方政府重视发展同***的友好关系” “中方重视与***的友好合作”等。

(二)观点态度性提问的答话模式

观点态度性提问涉及中方对有关国际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此类问题一般较概括且范围较大,其回答内容主观性较强,外交部发言人可以选择自由发挥,例如:

1问:近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表示,将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美国国防部长卡特随后表示有可能击落朝导弹。中方对此有何评论?(2017年1月9日)

答:①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②关于朝鲜利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发射活动,安理会有关决议有明确规定。③我们希望有关各方不要采取加剧紧张的言行。④中方将密切关注形势发展,继续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做出努力。

在这里外交部发言人采用总目的隐现的答话模式。记者询问外交部发言人对于朝鲜和美国发表言论的反应,外交部发言人首先阐述对此事件的关注,其次表达反对发射导弹的立场,最后表示对朝鲜和美国的谴责,虽然这里没有直接指称,但是听众都明白其所指。因此可以推断出外交部发言人的总目的,即中方对朝鲜和美国有关人士不负责任的言论持否定态度。

2问:周日上午,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在“过境”美国时会见了参议员。你对此有何评论?(2017年1月9日)

答:①我注意到有关报道。②中方坚决反对台湾地区领导人利用所谓“过境”之机与美国官方人士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③我们再次敦促美方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以免损害中美关系大局。

例(3)中,外交部发言人采用总目的中置的答话模式,即答话①表达中方对美方涉台事件的关注;答话②直接阐述中方立场和态度,即反对台湾当局以任何借口派人赴美从事干扰和破坏中美关系的活动;答话③谴责美国与台湾进行官方往来和接触,没有恪守一个中国政策。

(三)证实性提问的答话模式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记者除了询问中方对国际事务的观点立场外,还希望得到外交部发言人对已然事件的证实。案例分析如下:

(4)问:据了解,中国政府已对巴西肉类制品重新开放市场,你能否证实?(2017年3月27日)

答:①巴西国内部分肉类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中巴两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保持了密切沟通。②日前,巴方正式向中方通报,将采取更加严格措施,确保输华肉类产品安全可靠。③鉴此,中方已解除有关保护措施,恢复正常检验检疫工作。

在这里,记者想确认中方是否对巴西肉类制品重新开放市场,外交部发言人先阐释巴西部分肉类确实存在问题,间接表明中方曾禁止巴西肉类入华市场;其次说明巴方的应对措施;最后表示中方有关决定,也表达中方重视食品安全的立场采用总目的后置的答话模式。

当外交部发言人与记者目的达成共识时,“发言人倾向于抓住一切机会来重申就某个话题的官方立场”,所以当记者问题涉及对已然问题的证实时,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外交部发言人除回答记者相关问题外往往还会附加中方对此态度或立场。

(四)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总结

当外交部发言人与记者两个主体间目的相同时,发言人主要采用以上四个答话模式阐述自己目的。但是三类提问的答话模式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事务性提问,外交部发言人往往采用总目的后置,即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阐释总目的;当询问中方观点立场时,外交部发言人习惯采用总目的中置和总目的隐现:如果涉及中方利益,外交部发言人往往采用总目的中置,即先表达对此事的关切,随后表达中方态度;如果涉及中方对世界热点地区的评价,外交部发言人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目的,但是往往能够从其答话中推导出来,即总目的隐现模式;针对证实性问题,答话模式常常采用总目的前置和总目的后置,外交部发言人从未采用总目的隐现的答话模式,说明中方对記者的疑问点直接给予必要的关联信息。

四、结束语

本文根据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记者提问的内容角度出发,概括总结外交部发言人针对不同提问类型表达目的的四种答话模式,即总目的前置、总目的后置、总目的中置及总目的隐现。

参考文献:

[1] 郭立秋 王红利. 外交语言的精确性与模糊性[J]. 外交学院学报,2002(4).

[2] 蓝纯 胡毅.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闪避回答的语用分析[J]. 学术探索,2014(6).

[3]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 外语学刊,2005(5).

[4]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J].外语学刊, 2004(5).

[5] 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续)[J]. 外语学刊, 2009(6).

[6] 夏甄陶.关于目的的哲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7] 肖丹青.外交部例行记者会问答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 谢群.话语互动的目的协商论[J]. 外语学刊,2014(3).

[9] 熊永红彭小妹. 外交语言的语用策略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0]蓝纯,胡毅.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闪避回答的语用分析[J]. 学术探索,2014,(6):25.

[11]肖丹青.外交部例行记者会问答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2.

【基金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话语的目的模式研究”(WY2018025-A)和2018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目的原则视角下的外交部发言人答话模式研究”(YJSCX2018-131HLJU)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