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赋诗,一生不懈
2019-06-20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唐朝著名诗人。因家世衰落,又因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不得应进士举,只当过品级低微的奉礼郎。后弃官回乡,生活困顿,又目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政治局面,一腔悲愤,只能借助诗歌加以发泄。他所作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浓艳,富有创造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贺幼慧早熟,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出相当动人的诗歌,吸引人们争相传抄、品赏。当时文坛领袖韩愈看到传抄的李贺作品,不由得拍案叫好,赞叹不绝。但看了作者的姓名,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尤其听说还是个孩子,就更加怀疑一个娃娃能否写出这样精彩的诗来。韩愈决定与文学好友皇甫湜一起乘马车去李贺家,把事情弄个明白。
李贺虽然出身贵族,但到他父亲时家族已经衰落,家境大不如从前。他父亲只做过很小的官,而且死得很早,留下他和弟弟同母亲相依为命。韩愈、皇甫湜来到李家门口一看,立即有一种冷清的感觉。庭院虽然不小,收拾得也挺干净,但只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守在门口。老人见到贵客来访,进去好久,才和一个小男孩走出来。这男孩头梳两个小辫,身穿粉红小褂,长长的眉毛,大大的眼睛。老人微微屈身对韩愈说:“这就是我家小主人。”韩愈他们虽然听说李贺还是个小孩子,但没有想到竟会“小”到这种程度,所以听了回答,仍然有点吃惊,但又不能不相信这是事实。
他们一边往里走,一边想:看来这是李贺不错,可不知那些诗是否真是他作的,应该当面考一考。他们坐下喝一会儿茶后,韩愈对李贺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很会作诗,不知能否现作一首给我们看看?”李贺听了,觉得十分好玩,马上笑嘻嘻地表示同意。他研好墨,铺好纸,提起笔来,略微思索一下,便以韩愈他们的来访为题,一口气写成一首90多字的七言诗,题名《高轩过》。韩愈他们拿来一看,心中暗暗称奇,口里连连叫好,马上把李贺搂到怀里,喜 欢得不知说什么才好。不过,他们又产生了一种忧虑,担心李贺没有父亲指教会荒废了学业。临走时,一再勉励李贺要认真读书,不断进步。此后,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李贺的声名也随着越传越大,越传越远。
李贺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那种孩子,他并不因为自己天资聪明而放松自己,也不因名声大振而自我陶醉。为了把诗写得更好,他不仅刻苦读书,向古人学习,而且同时注意深入实际生活,了解各种事物的特点。他经常骑上一匹瘦马,让小书童背着一个绸布口袋跟在后面,到长安郊外的村镇寺庙、丛林小溪,甚至荒坟旧墓去游览。他一边慢慢地走,一边细细地看,一边苦苦地想,有时还停下来同人们交谈。在旅途中,只要有一点新的感受和启发,就马上在纸条上写下来,放进绸布口袋。晚上回家,再在灯下把纸条拿出来,细细推敲,反复琢磨,最后整理成篇。
有一天傍晚,下着毛毛细雨,他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采玉石的老人饿得在山冈上找榛子吃,感触很深,当即拿出纸条写下“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两句话。回到家后,就以这两句为基础,写成著名的《老夫采玉歌》。据说,他的很多优美诗篇都是这样写成的。有一次,李贺的母亲到他的房间里,发现小绸布口袋鼓鼓囊囊的,不知装着什么东西,伸手掏出来一看,原来都是小纸条,上面写着很多绝妙的诗句,不由得心疼地说:“看这个孩子,为了写诗,把心都要呕出来了!”
李贺很有才华,又很勤奋,但生不逢时,一生不得志,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挤和打击,结果只活到27岁就病死了。有人说,他的才华和作品,完全可以同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相媲美。
【谈古论今】
才力如此,苦心如此,自然是字字珠璣,句句妙绝。只可惜恃才而不恃力者,徒自舞文弄墨,终归昙花一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