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具特色的孝感孝文化资源

2019-06-20李国侠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董永孝感县志

摘  要:孝感以孝命名,是中国孝文化之乡。二十四孝中,孝感占有三孝,即人民所熟知的董永賣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历代的孝子风范汇聚成丰厚的孝文化资源,培养和感染了数代孝感儿女。

关键词:孝;董永;文化资源

作者简介:李国侠(1989.10-),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2

一、历史沿革

孝感是中国孝文化之乡,也是唯一一座以孝命名的城市。孝感历史悠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周为楚、郧、轸等诸侯国割据地,且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南北朝以后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清分属德安府、汉阳府。

南朝宋孝建元年,为了收揽民心、巩固皇位,宋孝武帝刘骏划安陆以东、都县以南的地区为一新县,取名“孝昌”,即孝子昌盛之地,该县名沿用了470年之久。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又将 “孝昌”改为“孝感”,孝感之名就此产生。孝感从建县开始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名也已沿用一千多年之久。

今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北,地处桐柏山、大别山之南,长江以北,汉江以东,南与武汉市东西湖区及仙桃市毗邻,北与河南省信阳市交界,西接随州、荆门、天门等市县,东连黄冈市的红安县与武汉市的黄陂区。

二、“孝感”地名由来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孝感县应该是因为出了董永这个孝子才设立县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孝感建县是在董永故事发生后四百六十多年的南北朝时期,原县名孝昌。 孝昌建县并不是因董永故事缘故,这或许可以从孝昌的“昌”字得到一些解释,首先,昌代表美好昌盛之意;其次,孝感在汉晋时期为安陆县地,属江夏郡,旧传该地多出孝子,除董永、董黯之外,东汉时还有黄香,三国时有孟宗,一个地方出了好几个孝子,可谓之昌盛,故有名孝昌。

清代初年的孝感知县、康熙《孝感县志》主修张擢士就说过:“环(孝感),孝子之渊薮也……孝感以永名,而孝感之孝子不独永也。”[1]

孝感最初被称为孝昌,还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缘由。据史书记载,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即公元453年,太子刘劭杀死自己父皇,自立为帝。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可谓是大逆不道,历史上称之为“元凶”。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武陵王刘骏借此机会起兵讨伐刘劭,打着“孝”的旗号,收获了人心,打败了刘劭,做了皇帝,并且用孝为帝号,称为孝武帝,其年号也称为“孝建”。其后,他的儿子都以孝字排名,如孝师、孝德、孝良等。孝武帝刘骏是因政治需要而提倡孝道,为了使孝这种思想观念在社会上形成风气,他从多方面宣扬和推崇孝,并且于孝建元年将安陆东部设置为孝昌县。

孝昌从建县开始,至五代后唐时期改名为孝感,这一过程大概经历四百七十年之久。孝昌改为孝感是因为后唐皇帝李存勖的祖父名国昌,“昌”字犯了国讳,因此改名为孝感。因此,孝感之名由来肯定不会是因为董永一人之故,为什么后人提到孝感只会想到董永呢?大概是董永故事具有传奇色彩,代表一种美好,人们更容易记得吧!

三、特色孝文化资源

孝感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要说孝感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那必然是孝文化,孝文化已经成为孝感重要的城市名片了。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就占有三孝即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和孟宗哭竹生笋。历代《孝感县志》中有记载的孝感孝子有许多,据统计达400人之多。一代又一代的孝子风范凝聚成丰厚的孝文化资源,影响和培育了数代孝感儿女。

《孝感县志》中《孝子传》记载了众多的孝子及其事迹,其中董永故事最具传奇色彩,流传范围最广,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该事迹的历史真实性及发生的具体年代等问题历来未人们所关注,说法也众多。今天我们研究董永事迹,首先就要解决其发生的年代问题及真实性问题。本文以董永故事起点,对该事迹发生的前前后后做一个梳理。以此为例,来更深入挖掘孝感特色的孝文化资源。

四、董永故事探析

为了弄清董永故事的真实情况,笔者参照了康熙《孝感县志》和光绪《孝感县志》,认真看了两志关于孝子董永的记载。从中发现了一些异同,也产生了一些疑惑。

康熙《孝感县志》中关于董永事迹的记载:

“董永,青州千承人,今山东博兴县,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家贫,永傭耕以养,父没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既葬,乳裴氏为奴,道逢一妇人,求为妻,裴诧曰:许一人鬻而益以二乎?妇何能,吾实不能荒饱,若永曰妇解织,裴难之曰能一月织三百缣免,若仆否即去若妇,妇曰:能。遂织弥日得缣如约,裴惊异放永归,中路谓永曰:我织女也,天帝威君,纯孝令助偿责事既毕矣,天限有期,逝将去君而,言讫,腾空去。南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永没葬父侧,相传董家湖旧有裴巷即其处也。永子仲见逸事编。”[2]

纂修人沈宜曰:“董孝子当列流寓中,而或有谓织女事幻当削者宜,初亦然之已思以是名邑千有余年,列之流寓则孝子无归,斥为幻诞则感字不确,国家信之,我辈存之而已,六合之内,存而不论者多矣,吞卵生契,屢拇生稷,伯鲧化熊,彭生化豕,卧冰鲤出,哭竹生笋,理之所无,事之所有,其将曰幻诞而尽削之哉。”[3]

光绪《孝感县志》沿用康熙志记载,但纂修人沈用增对该事迹产生了疑惑。沈用增按:“董永事不见正史,邑志云汉灵帝时人,刘向《孝子传》云:‘前汉董永,千乘人。《邑志》云:‘为我织三百缗,《孝子传》云:‘为我织绢千匹。夫三百与千匹固无足辨,而或云前汉或云汉灵时代悬殊,岂传说之误欤?或又云:永事乃小说附会,《刘向传》后人妄增,不观曹子建灵芝篇,天灵感至德,神女为乘机。《梁元帝孝德传序》天降神女之语乎?三国六朝既已形诸歌咏之,何必以正史未列而斥之?”[4]

根据县志记载,这里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弄清。一是董永故事到底发生于前汉还是后汉?这是值得研究的。其二,董永故事的真实性,是传说还是历史?其三,孝感之名由来是因为董永故事吗?

康熙志及以前顺治年间修的《孝感县志》都把董永故事记述为东汉中平年间黄巾起义之时,但这一记载受到了质疑。光绪《孝感县志》的纂修人沈用增就提出:“董永事不见正史,邑志云汉灵帝时人。刘向《孝子传》云前汉董永千乘人,或云前汉,或云汉灵帝,时代悬殊,岂传说之误欤?”[5]董永故事到底发生在东汉还是西汉?需要做一番探析。该故事在正史中虽然没有确切记载,但其他古书中还是能见到关于该故事的记述。笔者查了相关资料,董永事迹除了见于上述的刘向《孝子传》中,在干宝的《搜神记》和曹植的《灵芝篇》中也有相关记述。《搜神记》云: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讫,凌空而去,不知所在。”[6]

记述中指出董永为汉千乘人,这句话很有价值,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信息。因为晋代人一般称“前汉”(西汉)为汉,称“东汉”为后汉。千乘是西汉高帝时置的郡县,东汉前期千乘已改为乐安国,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4年)又改为乐安县。这表明干宝确认董永故事是发生在西汉的千乘,而不是后汉的乐安。

曹植也认为董永故事是发生于西汉时期。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篇《灵芝篇》大概写于公元222年。诗中写的是古代四位大孝子事迹,其中有关于董永诗句即“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7]曹植是三国时期人,他把民间故事写入诗中,肯定会经历一个时间段,如果董永故事和他在同一时代发生,曹植应该不会这么快就记录到他的诗中。而且当时正处于东汉末年战乱的年代,很多故事流传的速度必定不会这么及时和迅速。由此可以推断出董永故事应该发生于西汉时期。

刘向《孝子传》是最早记录董永故事的书,但是该书早已亡佚。后来出现很多董永故事版本,应该是后人在引用原文时伪造了一些。后来学者根据各种古籍推测,目前已经确定董永故事是发生在西汉而不是东汉。

董永故事到底是传说还是史实?历来是有争论的。一直以来人们把它当作传说的比较多,但是传着传着,人们就信以为真了。但是作为历史工作者,我们还是有必要搞清楚它的真实性,历史学的宗旨就是求真嘛!根据史籍记载,人们也无法断定该故事的真实性,但是加上考古发现,那就具有很大的说服力了。宋代时,在山东嘉祥县武宅山就发现了东汉时期一些画像,其中的武梁祠石室后壁第二石第三层刻有六幅关于孝义故事的画,第三幅就是董永故事。综观六幅画像的特点可以发现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东汉以前的,再结合前面的资料进行论证,更加可以肯定的是董永故事是发生在西汉,而且是真实的故事。至于后来他与仙女结缘的故事是真是假,笔者认为故事原形可能是真的,但是董永的妻子肯定不是仙女,只是人们为了更好的宣扬而附会的神话吧!

孝感特色的孝文化资源是该市的一张名片,可利用价值非常之大。孝感人應该好好加以利用,大力宣传和践行孝道文化,把孝感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孝文化之城,这是目前孝感市要重点关注的。

注释:

[1](清)朱希白、沈用增《孝感县志》卷十五,江苏古籍、上海书店、巴蜀书社联合出版,2001年,第238页。

[2]朱希白、沈用增《孝感县志》卷十五,江苏古籍、上海书店、巴蜀书社联合出版,2001年,第237页。

[3]朱希白、沈用增《孝感县志》卷十五,江苏古籍、上海书店、巴蜀书社联合出版,2001年,第238页。

[4]朱希白、沈用增《孝感县志》卷十五,江苏古籍、上海书店、巴蜀书社联合出版,2001年,第238页。

[5](清)朱希白、沈用增《孝感县志》卷十五,江苏古籍、上海书店、巴蜀书社联合出版,2001年,第238页。

[6](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

[7](三国)曹植《曹子建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

参考文献:

[1]《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7<光绪孝感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2001年。

[2](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

[3](三国)曹植《曹子建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

[4]李友清:《中华孝文化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5]刘碧峰:《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幵发》,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年9月。

[6]李玲:《孝感与孝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7]吴崇恕、李守义:《孝感孝子》,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年。

猜你喜欢

董永孝感县志
湖北孝感 一条短信让救助更暖心
《董永传说在西南的传播与认同》出版发行
孝感天下,爱传千古
县志里的乡贤
兴安加油——致敬赴孝感医疗队
孝感令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
中国寓言故事: 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故里话孝心
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