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姐”一词的发展演变

2019-06-20李淋淋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大姐语义

李淋淋

摘  要:词汇的语义流变折射出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大姐”作为称谓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变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本文通过利用历史文献、方言材料和现代汉语语料,以及语义演变规律,重新梳理“大姐”的历时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姐;大姐;语义演变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2

一、绪论

亲属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特定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一旦确定,便不会发生改变,因此亲属称谓的研究既具有类型学上的意义一一通过称谓在跨语言的分布,发掘人类语言的共性与差异;又能有效地进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一一通过某一个称谓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反映其词法、语义的历时演变。

二、“大姐”用法历时考察

汉语的社会称谓语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色,即使相同的形式,其语义也会发生变异,有时会比原有的语义扩大,有时又会缩小。

(一)“大姐”原义指排行最大的姐姐,最早见于宋代语料。

1.大姐乃前来妈妈所生,二姐则今妈妈所生也。(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七.毕令女》)

2.仲女见案上铜镜,呼曰:“此大姐柩中物,何以在此?必劫也。”(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七.毕令女》)

3.大姐、二姐跪下说∶“爹爹严命,不敢阻当,容你儿代替罢。”(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例1中“大姐”与“二姐”相对,指在家中排行老大、老二;例2中“仲”是古时“伯仲叔季”排行中的第二,“仲女”与“大姐”相对;例3“大姐”“二姐”也是指家中排行的关系。“大姐”语义透明、组合性强、词汇化程度低,可以从“大(辈分长、年龄大)+姐(家庭中的姐姐)”这个偏正结构中直接组合得到其语义。“大姐”中的“大”表排序,是客观描述性质的,这样“大姐(排行老大的姐姐)”、“二姐”、“三姐”、“四姐语义场中形成互补对立。此时“大姐”的义域限于家庭。

(二)“大姐”表示对女性的尊称。

4.良久,只见李瓶儿梳妆打扮……潘金莲嘴快,便叫道:“李大姐,你过来,与大姐姐下个礼儿。……”(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5.于是摆上酒来,众人都来前边李瓶兒房里吃酒。郁大姐在旁弹唱。(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6.不一时摆上酒来,吴月娘居上,李娇儿对席,两边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西门大姐,各依序而坐。月娘道:“我忘了请姐夫来坐坐。”一面使小玉:“前边快请姑夫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7.郁盛笑容满面道:“请大姐里面坐一坐去。”(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8.话说北直张家湾有个居民,姓徐名德,本身在城上做长班。有妻莫大姐,生得大有容色,且是兴高好酒,醉后就要趁着风势撩拨男子汉,说话够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大姐”表尊称是缘由“姐”表“母”意。以大为尊,以贵为美,本人性所然。如“父”本家长率教者之称,而演变为男子之尊称,故有尼父、尚父之名;“姬”本周之国姓,而沿变为妇人之美称,遂有歌姬、姬妾之称。与此相同,“姐”本为母称,一变而为女性之尊称。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妇女称姐”条曰:近世多以女兄为姐,盖尊之也。按魏繁钦《与文帝笺》曰:自左骥、史纳、睿姐名娟。《魏志》曰:文帝令杜夔与左骇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李善注云:其史纳、睿姐,盖亦当时之乐人。以是知妇之称姐,汉魏已然矣。

在“姐”字前加上表示排行序数的词作为女子的人名,历来有之,如《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尤三姐;广西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也有记载作刘三妹)。

(三)对妻子的称呼。多见于元明白话小说及元杂剧

9.浑家姓赵,小字江梅。我这大姐,生而聪明,长而智慧。我高大姐在这江那边盖了一座亭。(元·无名氏《戳江亭》第一折)

10.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

11.不一日,沈洪到了故乡,……与皮氏相见,满脸陪笑说:“大姐休怪,我如今做了一件事。”皮氏说:“你莫不是娶了个小老婆?”(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例9中“浑家”是古人谦称自己“妻子”的一种说法,后面的“我这大姐”和“我高大姐”便是指自己的妻子;例10中李小二对“老婆”说“大姐”,可见“大姐”便是对“妻子”的称呼;例11中有上下文语境可知沈洪与皮氏是夫妻关系,他称皮氏为“大姐”,则可以说明“大姐”可以指称妻子。妻子称“大姐”也是源于“姐”表“母”义,是一种对女性尊重、客气的称呼。

(四)另有一种用法是称呼未嫁的少女。

12.程大姐虽然只得十五,却也是长大身材,人物着实的标致,倒也真是郎才女貌。(明· 西周生《醒世姻缘》)

13.城内有一个金上舍,有个女儿金大姐,嫁与一个油商的儿子滑如玉为妻。(明·西周生《醒世姻缘》)

14.这西门大官人先头浑家陈氏早逝,身边只生得一个女儿,叫做西门大姐,就许与东京八十万禁军杨提督的亲家陈洪的儿子陈敬济为室,尚未过门。(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例12、13、14中的“程大姐”、“金大姐”、“西门大姐”都是指未出嫁的少女。

(五)有的语料中,“大姐”表示对妓女的称呼。

13.[外旦云]今日也大姐,明日也大姐,出了一包儿兒脓。我嫁了,做一個张郎家妇,李郎家妻,立個妇名,我做鬼也风流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

14.[净云]大姐,似俺这等做子弟的,有村的,有俏的。(元·无名氏《云窗梦》第一折)

15.北方人都叫大姐是猱儿,我怎么叫不得?(明·郑若庸《玉记·入院》)

16.小大姐模样儿生得尽妙,也聪明,也伶俐,可慨妆乔,一时喜怒人难料。(明·冯梦龙《挂枝儿·者妓》)

17.正在心内转念,忽见后房走出一个十七八岁的绝色大姐来,瓜子脸儿,长挑身材,穿一件湖色熟罗夹袄,玄色皺纱裤子,一双不到五寸的金莲,穿着宝蓝缎子白绒钱挑绣的鞋子,长眉掩鬓,笑靥承颧。(明·西周生《醒世姻缘》)

“大姐”作为敬称即源于“姐”的“尊长”义。至于贱称则似源于“?”字。清人翟撷根据《说文》和《能改斋漫录》记载,在《通俗编》卷二十二指出“《文选》秘康《幽愤诗》:‘恃爱肆姐。注引《说文》:‘姐,娇也。子豫切。繁钦《与魏文帝笺》:‘有史纳赛姐。 注:‘谓当时乐人。《开天遗事》:‘宁王有乐妓宠姐。陶谷《清异录》:‘有平康妓莹姐。《东坡集》:‘有妓人杨姐。姐,特甚贱之称,俗惟贵家女方得呼之,何相庆也!尝考《说文》正本,乃知《选》注所引,少欠分晰。盖其训娇者,乃属?字,而姐自别见。训云:‘蜀人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兹也切。《广韵》亦云:‘姐,母也。《四朝闻见录》言高宗吴后称太后曰大姐姐。《能改斋漫录》言近世称女兄为姐,盖尊之也。”

《说文》云:“?,娇也。”段玉裁注《说文》改“娇”为“骄”,注云:骄,俗本作娇。小徐不误。古无娇字,凡云娇即骄也。《文选·琴赋》:‘或怨?而踌躇。《幽愤诗》:‘恃爱肆姐。姐,即?之省。李善皆引《说文》‘?,娇也。《与魏文帝笺》:‘赛姐名昌,姐亦?字。”

(六)妓院中的使女、丫环。

18.这些都是向那些龜奴、鱉爪、大姐、娘姨等处借來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O六回)

19.彩雲道:“此外就是租房子,铺房間,偏用大姐相帮。”(清·曾朴《孽海花》第三二回)

20.黛玉莫莫的收拾了一会,带着同来的一个娘姨、两个大姐,辞别了郑八和八少奶奶便要出门。(清·张春帆《九尾龟》)

21.一个小大姐便来拾去碎玻璃,将地上的瓜子扫得干干净净。(清·张春帆《九尾龟》)

例18中的“龜奴”和“鱉爪”讥称旧时在妓院里担任杂务的男仆,“娘姨”和“大姐”表示佣人、丫环。

(七)徐州方言中的称谓词

在我们徐州方言中“大姐”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用法,常见于一些年长的人中,他们对在某些场合(比如问路)初次见面的女性姓名不知、身份不明不知道用什么称呼比较合适,就会称其“大姐”,对于一些年轻的女性则会称“小大姐”,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很少见,常用于长者。如:

25.“这位(小)大姐,你知道邮局怎么去吗?”刘大妈正在向路边的小姑娘问路。

26.“大姐,我这个钱要怎么取啊?”一位大爷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银行卡递给柜台的一位工作人员。

在其他方言区,“大姐”也有不同的含义。在吴语,(上海话[du23-22  t?iA34-44]苏州话[d?u31-13 tsiɑ51-33])和闽语(福建松溪[tua55 tsia213]将乐[t‘ae121 tsia53])中,“大姐”指年轻未婚的女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方言类》中记载:“大姐,未嫁之女受佣于人家者。”在吴语(上海[du23-22 t?iA34-44])和粤语(广东东莞莞城[tai32 ts?35])中,“大姐”表示对未婚女子的泛称;在中原官话中(河南商丘[ta42 tsi?31])“大姐”表示父母或长辈对儿媳妇或孙媳妇的称呼(常冠上媳妇娘家的姓)如:俺李大姐回娘家了;在西南官话中(云南文山[tA211 t?ie44]广西桂林[ta? ?t?i?]);在闽语中(福建福清[tua21 ?ia32]),“大姐”还表示对父亲姐姐的面称;在闽语中(福建漳平[tua11-55 t?i?31]),“大姐”还表示正妻的意思。

三、结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交际也是最主要的交际方式。“大姐”一词经历了“排行最大的姐姐”、“表示对女性的尊称”、“对妻子的称呼”、“对未嫁的少女的称呼”、“对妓女的称呼”、“对妓院中的使女、丫环的称呼”以及在徐州方言中对陌生女性的称呼等几个语义特征,有些词义被保留下来并继续沿用,有的语义则消亡了如表示妓女和妓院中使女、丫环等的称呼。词语本身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的使用方法,这又取决于他的动机和目的。至于“大姐”这个词部分词义消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本文的研究是比较粗浅的,还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化。而且语言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语义描写层面,而是应该与动态的语言的社会使用现实相结合,即开展语用调查,以掌握第一手语言材料,从语言实践中得出具体结论。这些都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毓庆.“小姐”考[J].中国语文,2003(5).

[2]陆丙甫,李胜梅等编:《语言研究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二卷下册1352页,第四卷310页,320页.

[4]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一卷245页.

[5]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3页.

[6]李小平,曹瑞芳.汉语亲属称谓词“姐”的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12(2).

[7]张清常.《尔雅·释亲》札记——论“姐”、“哥”的词义演变[J].中国语文,1998(2).

[8]余理明.“小姐”正名[J].语文建设.1997(5).

[9]徐时仪.“小姐”的沉浮[J].语文建设.1994(11).

猜你喜欢

大姐语义
语言与语义
臭大姐,香大姐
十大姐随想
这是臭大姐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当“大姐”遭遇“打劫”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阳光大姐的魅力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