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侍坐》篇旨考辨

2019-06-20吕腾崟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西华鲁国子路

作者简介:吕腾崟(1998.4-),男,汉族,浙江衢州人,现就读广西师范大学2016级国家中文基地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01

一、引言

《论语·先进》大多是评论孔门弟子品性的贤达与否的内容,其中侍坐篇跃然可见孔门师徒讲学的情景。在场人物共五位,分别为孔子、子路、曾晳、冉有和公西华。对话时间应发生在孔子五十岁之前,此时孔子还未成为鲁国的司寇。师生间的问答情节大致如下:一日,孔子乘闲,四弟子侍坐,孔子因故让弟子抒发自己的志向以观察各弟子的器能。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想要借助仕途实现自己的志向,曾晳却和前三人不同,识时务而愿在先王之道中获得乐趣。孔子听罢,由衷赞同曾晳的志向。曾晳留下再询问老师的理由,孔子一一应答。

二、考辩

首先,朱熹说:“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而后及点也。”子路比孔子年轻九岁,曾晳比子路稍年轻一些,冉有小于孔子二十九岁,公西华小于孔子三十二岁——以上人物都处在政治生涯充满希望的年龄。第二,从孔子有“如或知尔”(孔安国注曰:“如有用女者,则何以为治?”)的问语可知,孔子讲学的目的是入世的,如《论语·子张》篇中子夏说:“学而优则仕”。第三,在座的学生都是孔子第一批门生间的贤人:子路擅长军事,冉有擅长经济,公西华擅长外交。孔子也很欣赏他们的才能,如《论语·公治长》:“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乘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孔子对学生的了解和指导,正是从诸如侍坐等教学互动的“听其言而观其行”得来。虽然孔子并未直接赞同子路等三人的志向,甚至也哂笑子路的不谦恭,但孔子由衷认同学生的能力,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以证之。

然而,为何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孔子最终赞同了曾晳呢?我们可从《论语·为政》中读出孔子对“为政”的主张: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友政,是以亦为政也,奚其为政也?”

朱熹注:“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其不为政也。……何必居位乃为为政乎?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要之至理不外是。”具体的背景可见《史记·孔子世家》:“桓子嬖臣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执怀,囚桓子,与盟而醳之。阳虎益轻季氏。”随后阳虎、公山不狃都想收纳孔子为家臣,但孔子一贯主张裁抑权臣,不往从事。孔子关注的是“为政”的本质,正如包容所注:“所行有政道与为政同。”子路等三人过于关注为政的条件,反而成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的人了。相较之下,曾晳却正是以“暮春”之志贯彻“孝乎惟孝”之义的仁者。

周氏曰:“善点独知时。”《论语正义》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值乱时而君不用,三子不能相时,志在为政;唯曾晳独能知时,志在澡身、浴德、咏怀、乐道,故夫子与之也。”当时凡来向孔子求学的人,“皆有意于用世,未必有志于行道”。孔子与点之叹,更附加了警劝子路等弟子的意味,让学生宽广胸怀,避免秉持着“汲汲于用世”的态度治学。

最后,孔子更感慨于“仁”的大道不能流行于当世。《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九年,阳虎奔于齐。其后,定公用孔子为中都宰。一年,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由此可见,孔子践行了“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月有成”的话语,也是自身对“如或知尔”的回答。但鲁国执政者季桓子的疑虑、齐国馈赠女乐的政治阴谋终究让孔子离开了鲁国,这已是定公十三年的事件了。《论语·公治长》中孔子曾抒发了他“老者怀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的志向,不仅自身要恪行“仁”,还要让与己相处的他人同处“仁”道之中,最终在“大同”中体会到日常化用中的喜乐,这种“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的喜乐被曾晳道出。

三、结语

“暮春之志”是贯穿《论语》的主旨之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相通之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志”难学,众所知矣,如今,“暮春之志”也需加入难学之列。

猜你喜欢

西华鲁国子路
西华大学成果展示
西华大学油画作品选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柳季与岑鼎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那一天
鲁国的军事家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