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林冲故事中的拒绝描写
2019-06-20汪吾金
摘 要:《水浒传》林冲故事中的拒绝描写摇曳多姿,手法上多达19种。这些拒绝描写完全贴合人物身份、性格、人际关系和具体情境,有效推动了情节发展,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这与小说长期在底层人群中反复锤炼有关,只有人生阅历极其丰富、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洞悉、具备非凡创造力的作者才能做到。
关键词:水浒传;林冲;拒绝
作者简介:汪吾金(1971-),男,浙江萧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小说、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02
辉煌巨著《水浒传》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超一流的艺术成就,其拒绝描写也是摇曳多姿。它们完全贴合人物身份和人际关系,有效刻画了人物性格、推动了情节发展,神韵生动。“没有林冲,‘逼上梁山的主题就要大打折扣”。[1]因此,我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百回本《水浒传》为文字依据,试析林冲故事中的拒绝描写。
从“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到“梁山泊林冲落草”,六回目的林冲故事中拒绝描写多达十九次之多,且几乎每次拒绝的手法都不一样。从林娘子被高衙内看上起,林冲得到的拒绝花样实在太多。最凶恶的拒绝来自仇敌高俅,属装糊法。林冲误入白虎节堂后告诉高俅是两个承局让他来比刀,高俅喝道:“承局在哪里?”林冲说:“恩相,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高俅凶相毕露:“胡说!什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第七回)高俅一心要置林冲于死地,真实的解释岂能叫醒装睡者?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越是没有破绽、越是滴水不漏,就越令人恨得牙痒痒,其奸诈和恶毒就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令人死心的拒绝来自帮凶。其中卖刀汉用的是无效法。林冲问“你这口刀那里得来?”汉子道:“小人祖上留下。因为家道消乏,没奈何,将出来卖了。”林冲追问:“你祖上是谁?”汉子道:“若说时,辱没杀人!”林冲再也不问(第七回)。卖刀汉为虎作伥,哪能说出真话?他必须用谦和但无任何有效信息的回应来保护自己,非常狡猾。董超则是直接否定法。林冲在野猪林泪如雨下请求董超薛霸救了他。董超毫无商量余地直接说:“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第八回)两句话只有九个字,简单、粗暴、冷酷、无情的刽子手形象跃然纸上。
让人无奈的拒绝来自小人。洪教头出的第一招是沉默法。面对林冲的问候,洪教头毫无反应,“全不采着,也不还礼。”傲慢、自负、目中无人到基本礼节都不顾,其非英雄品质自使柴进不快(第九回)。洪教头的第二招是言行不一法。柴进介绍林冲,林冲看着洪教头便拜。洪教头口头说:“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正常社交场合肢体语言必与有声语言匹配,而且肢体语言更重要,因为它传达的是态度。洪教头的言行不一继续暴露了其内心对林冲的排斥,增加了柴进的不喜欢(第九回)。如果不是他自己来惹林冲使棒,林冲还真只能无奈。
王伦也有两招。第一招是示弱法。他叫小喽啰托出五十两白银、两匹纻丝,说:“柴大官人举荐将教头来敝寨入伙,争奈小寨粮食缺少,屋宇不整,人力寡薄,恐日后误了足下,亦不好看。略有些薄礼,望乞笑纳,寻个大寨安身歇马,切勿见怪。”林冲再次诚恳表达希望收留后,他还是用这套路:“我这里是个小去处,如何安得着你。休怪休怪。”(第十一回)王伦送礼是个掩饰,建议更是很空。如真推荐去大寨,早说出寨名、写好推荐信了!其真实意思是以本寨弱小为由,用示弱的方法要林冲走人!王伦的第二招是出题法。“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时,把一个投名状来。”而且只给林冲三天期限。虽然对林冲来说,去山下杀个人,将头献纳,本来不难,但这是大雪纷飞、冰冷刺骨的隆冬季节,路人稀少,连能不能三天内遇到个活人都是问题(第十一回)!王伦故意刁难,想堂皇地赶走林冲,其伪善、小气、假英雄的味道扑面而来。林冲遇到这样的投靠对象,也真是晦气透顶!
实在的拒绝来自庄客。他们出的招数是婉言法。当林冲请庄客向柴进报告自己求见时,庄客一齐说:“你没福,若是大官人在家时,有酒食钱财与你。今早出猎去了”(第九回)。他们告诉柴进不在家的事实,从而拒绝通报。这帮庄客的实在、委婉和诚恳一如乡村生活本身,与刽子手董超完全两样。但庄客也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友善。林冲流亡路上衣裳被雪打湿,借火烘衣后被庄客们的酒引出了馋虫。两次请求回酒被拒后林冲还是要回,众庄客就说了:“好意着你烘衣裳向火,便来要酒吃。去便去,不去时将来吊在这里。”这一吓唬法拒绝导致林冲发怒,打散众人,最后醉酒倒地,终被绑缚到柴进庄上。(第十回)
温暖的拒绝来自家人。林娘子用的是提问法,哭道:“丈夫!我不曾有半些儿點污,如何把我休了?”(第八回)这带哭的提问有埋怨,更有深情。虽是拒绝,但情感色彩完全正面,语音、语气、语调透着贤惠和凄楚,令人心酸落泪。
张教头的拒绝更温暖,他用的是劝慰法,说:“林冲,甚么言语!你是天年不齐,遭了横事,又不是你作将出来的。今日权且去沧州躲灾避难,早晚天可怜见,放你回来时,依旧夫妻完聚。老汉家中也颇有些过活,明日便取了我女家去,并锦儿,不捡怎的,三年五载,养赡得他。又不教他出入,高衙内便要见也不能勾。休要忧心,都在老汉身上。你在沧州牢城,我自频频寄书并衣服与你。休得胡思乱想,只顾放心去”(第八回)。这番拒绝非常贴心和真诚,劝慰得暖意融融,令人动容。他善意责备林冲,先把林冲的遭罪归咎于天年不齐,而不是林冲本人的过错,暗指遭罪不应影响婚姻。再明确表态:等沧州服刑完毕,还是要夫妻团圆。他完全为林冲考虑,希望打消林冲顾虑,几层意思全部紧扣林冲“心稳”诉求,有劝有慰,仁义之致,非常周全。
作为一个普通人,林冲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和正当利益,在不利于己的情况下当然也会拒绝别人。但林冲拒绝别人通常是站在道德高地上进行的。比如赶到高衙内调戏林娘子的现场,他把高衙内肩胛扳过来后喝问:“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和林娘子拒绝高衙内时说的“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手法如出一辙,只是林娘子拒绝时有“红了脸”的女子娇羞而林冲没有罢了(第七回)。质问法拒绝目的在于压制对方气焰,大庭广众之下借道德和法制的力量威慑力对方,但对里外坏透的高衙内来说收效甚微。高衙内之后的一系列阴谋陷害行为就是明证。林冲拒绝别人的第二招是解释法。他对引着二三十个破落户来帮打高衙内的鲁智深说:“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第七回)林冲这番解释虽没能立即制止智深,但确实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技巧,善良忠厚清晰可见。林冲拒绝的第三招是同理战术,能够站在双方甚至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表达,先认同对方,再用适当框式使对方认同。鲁智深说自己不怕高俅,以后撞见高衙内将揍他三百禅杖。林冲就说:“师兄说得是。林冲一时被众人劝了,权且饶他”(第七回)。既然已经被众人劝解了,再去打高衙内就是不给众人面子不够义气,讲义气的智深果然只要求以后有事时就叫让他去打了。林冲拒绝张教头和邻居也用威胁法,“若不依允小人之时,林冲便挣扎得回来,誓不与娘子相聚!”(第八回)。可以说,林冲的这一拒绝暗含若同意写休书,日后服刑回来还可以再和妻子团圆的意思,虽语气坚定不可商量,但拒绝中带着柔情,性情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当然,还有一些拒绝与林冲没有直接关系,但也非常生动,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比如第七回林娘子发现被骗后直接叫“杀人!”这是呼告法拒绝。大音量和极具刺激性的语言被锦儿听到,最终找来林冲解了围。林娘子的拒绝不但显出刚强,也显出了急智。再如第八回陆谦在酒店里约见董超、薛霸,用的是拖延法拒绝。面对董超薛霸的询问,他总说:“请坐,少间便知。”“少刻便知,且请饮酒。”等到喝过几杯酒(让对方嘴短),把十两黄金摆在董超、薛霸的面前(让对方手短),核实完两人押解林冲去沧州的使命之后,陆谦才说出自己的名字、自己和高俅的关系以及对对方的要求。不到火候不吐实情的精明使陆谦成功完成收买,但心思的缜密、办事的能力没用到正道上,终为人所不齿。
其实董超最初是拒绝暗杀林冲的,他用的是摆理法:“却怕使不得。开封府公文只教解活的去,却不曾结果了他。亦且本人年纪又不高大,如何做的这缘故?倘有些兜答,恐不方便。”三点理由句句成立,但经薛霸一分析现实利害及前方地形有利于暗杀之后,他也就接受了分金杀人。董超这番摆理拒绝展示了行恶之前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了腐败如何泯灭良知的过程,也使两个龙套人物在读者眼里有了明显的个性差异。但这两个帮凶的智商在鲁智深面前毫无优势。他们打探:“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一通反问弄得两人不敢再开口,乖乖做事(第九回)。鲁智深当场识破敌人鬼心思,问到了要害上,实在粗中有细、义气机敏,效果绝佳。
奥斯汀认为,人们说话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说话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2]林冲故事中多姿多彩的拒绝描写不断印证拒绝的特质,即它本质上要与发话人的意愿冲突,有交际风险。拒绝者总是大动脑筋,机动灵活而有策略地实施拒绝。反面人物往往不像正面人物那样顾及礼貌,突显社会黑暗。在冲突性对话中,拒绝推动情节发展;在非冲突性对话中,受话人为维持友好关系、给发话人留面子、给自己留余地,往往很自觉地带上礼仪的面纱,尽可能表达得和缓,来淡化或隐蔽自己的拒绝之意。但不管有无冲突性,拒绝描写都符合人物各自身份、性格和人际关系,具体情境和事务的纷杂又丰富了拒绝手法的多样性,作者对人物和语言的驾驭水平相当高超。
正如石昌渝先生所说,“从题材累积和演进的方面看,林冲和高俅是宋江三十六人故事流传史上的终端产生。”[3]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到《水浒传》成书的几百年间,社会生活变动性和人口流动性都较大,大量外地人带着各种好汉故事集中到杭州,街谈巷语中,民间沟通技巧出神入化,拒绝手法推陈出新。出自社会底层的施耐庵们拥有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洞悉世态人情,在反复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情节、人物和语言,使大量细节久经锤炼而更加精彩生动、接地气。由林冲故事中拒绝描写的花样百出又贴合无比可见,小说最后写定者應有非凡的取舍能力和艺术创造性,沟通能力特别是拒绝水平必定非常高。
参考文献:
[1]许勇强 李蕊芹.《宣和遗事》与《宋江三十六赞》中水浒故事时间先后考论——兼论“梁山泊聚义本末”的产生时间,明清小说研究 2016(2):24-35
[2]J. L. 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石昌渝《林冲与高俅——<水浒传>成书研究之一》,《文学评论》2003 年第 4 期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