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范式演变
2019-06-20李东伟
李东伟
摘 要:本文基于范式的基本内涵,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演变进行简要的剖析,从形上文学理论范式,到主导意识形态理论范式与多元化的文学理论范式,旨在通过现当代文学理论范式演变的剖析,审视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丰富文学理论,并指导文学创作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范式。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范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01
范式一词最早源自于希腊文,它的主要意思是“共同显示”。可见范式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体现事物或者理论发展 的一般规律。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范式演变研究的意义在于探寻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发展规律,从而为现当代文学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借鉴,丰富中国文学理论内涵。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范式主要经历了三大范式演变的过程,从形上文学理论范式到主导意识形态理论范式,以及多元化文学理论范式等。
一、形上文學理论范式
中国近代文学上,王国维深受叔本华等美学思想影响,将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对象展开学理层面的美学分析。在这种“纯文学”观念下,研究者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解读,拉开了现代文学批判的序幕。伴随着纯文学观念深入人心,确立纯文学批判观已经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在文学批判运动与革命中,形上文学理论范式也逐步变得清晰起来。以陈独秀为代表,旗帜鲜明地举起文学独立的大旗,“杂文学”观念遭到人们的摒弃。
二十世纪初期,西方文学理论体系被引入中国,形上文学理论在中国理论界引起纯粹的思考。对于传统文化形成了新旧两派,最终以新学的热潮胜过旧学。在西方文学理论体系的影响下,文学理论研究者对文学的理论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将文学从史学、哲学、政治学等杂学理论体系中脱离出来,深入追问文学的定义,探究文学的性质以及文学的实际功用等。
在西方文学理论影响下,以及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批判中,纯文学理念与新的理论认知逐步形成,文学的功能从单一化的“文以载道”中不断走向多元化,认为文学是广阔的,它能够用于解释人生,批判人生。
随着文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证主义思潮逐步发展起来,成为科学化文学理论范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证主义思想坚持科学的精神,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与思考,并逐步成为主流思想,并形成了共识。
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竖起“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从实质上来说,新旧文化运动是新旧名词的交替,以及一种文学理论方式取代另一种文学范式的过程,科学和民主取代了传统的道德与礼教,文以载道被人的文学所取代,基于实证主义思潮的情感、思想、想象与形式架构起形上文学理论范式。
二、主导意识形态理论范式
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变革与社会革命相伴相生,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后,文学革命逐步地向革命文学转变,文学理论的范式又受到主观意识形态的影响,被贴上红色激情的标签,这就导致形上文学理论范式的方向发生了偏移。一些文学创作者,为了迎合革命将纯文学引向不纯粹之境。
纯文学的学术理性逐步被革命的热情所沾染,社会和政治元素逐步取代了纯文学意义的深入探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文学家不再是纯粹的文学家,身兼文学家、革命家多重身份,文学的价值也偏向阶级性,政治化倾向也越来越鲜明。在民族革命的特殊时代,文学的功能逐步倾向于“教化”,敏感的政治嗅觉愈演愈盛,理性而冷静的学术思考越来越淡化。
解放初期,我国院校主要采用苏化教材,教学模式也体现出很强的苏化模式。这种政治意识形态以强大的力量,渗入到文学理论体系中,文学理论中强烈地体现出权力的气息。直到中国和苏联关系出现裂缝,中国文学理论开始对主导意识形态理论范式进行理性思考,改变了受苏联与西方文学理论牵制,进入“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之路。
三、多元化的文学理论范式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纯文学观念又进入文学评论视野,这种观念试图政治意识形态的捆绑,从狭隘的革命文学中走出来,突出独立的文学意识。九十年代,文学又受到社会革命的冲击与影响,以及媒体文化的多元化冲击,纯文学的力量又受到削弱,文学出现边缘化倾向,文学理论的话语权也相应的遭到削弱。
文化全球互动与交流的时代背景下,文学研究又呈现出上升趋势,参与纯文学讨论的学者广泛地参与进来。然而评论家开始陷入更深层的思考,在“纯文学”视野下,作家在面对社会变革浪潮时,表现出的冷静甚至拒绝态度值得反思。
文学表述着人类的心灵世界与精神诉求,是离不开人文关怀,也不能缺少审美的美学追求。不仅如此,文学理论研究者也对西方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西方文学理论尽管经历了一重重的变革,最终形成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范式。中国文学研究者从这两大范式中走出来,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理论范式研究,确立多元化的文学理论范式。
多元化文学理论范式研究还需要警惕文学理论泛化现象,尤其是文学理论庸俗化的现象。总之,文学需要发展,文学理论范式需要不断更新,以更好地指导文学创作实践,并扩展文学功能,从僵化、教条、狭隘的文学理论范式中走向科学化、人文化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管才君.一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力作——评姚文放《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7(08):90-92.
[2]鲁枢元.“新时期”的文学理论建设与文学批评[J].中州学刊,2017(06):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