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学作品中流浪汉形象

2019-06-20刘娜娜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异同流浪汉

摘  要:《小癞子》(又译作《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对这部西班牙流浪汉文学的代表之作拜读和研究的人不在少数。而主人公小拉撒路,其流浪汉的形象刻画的生动有趣,深入人心。在中国,说到以流浪汉为主角的文学角色,最家喻户晓的莫过于三毛。通过两位小主人公的对比,我们可以从这两部有着诸多相似的却又各具特色的作品中,更好地了解 流浪汉文学的独特性。

关键词:流浪汉;形象对比;异同

作者简介:刘娜娜(1991-),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学与戏剧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01

狭义上流浪汉文是学旨在选取以社会最底层人民—流浪汉作为视角,通过其一路上的遭遇,来刻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三毛流浪记》和《小癞子》从时间上相差了四百年左右,地域上相隔了也近乎半个地球,并且是两个不同的文学载体,但是我们看到无论是它们的创作背景、表达手法、人物塑造以及所产生的影响,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共鸣。我们的主人公小拉撒路和三毛,一个是孤儿,一个被抛弃。最卑微弱小的主人公不仅以其不可思议的生命力活了下来,还让我们啼笑皆非。让我们来看看有着相似的开始却走向不同结局的两位小流浪汉。

一、希望与幻灭

两位小主人公一开始都是有着孩子该有的 单纯。《三毛流浪记》的背景是解放前 的旧上海。他是个孤儿,在生活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依然怀揣希望,以为去了上海就有新的生活;《小癞子》创作于西班牙16世纪中叶,西班牙经济衰落时期。小拉撒路先是失去了父亲,接着被无力抚养他的母亲卖给瞎子当领路人。但他也想随着他的主人去城市有一个更好的开始。三毛到了上海,发现上海正在经历战乱,到处都是游行和标语;而小拉撒路,刚上路就被瞎子主人诓骗,以头撞了石牛。

二、弱小与强大

即使自己已经食不果腹,他们仍然心怀怜悯和正义。三毛会积极帮助别的小孩,拾金不昧,伸张正义,哪怕在此过程中遭遇误解。小拉撒路会打抱不平,对继父心存善意,会跟他落魄的绅士主人分享他乞讨来的食物。他们遇到不公,惨遭主人苛待,被“体面人”所嫌恶,可這两名可怜孩童的生活还是跌跌撞撞的维持了下去。

三、坚持与动摇

他们是顽强的,在生死之间不断挣扎。三毛努力谋生,即使遍体鳞伤;晚上没有地方睡,就用木板车当床,用报纸当被子;没有粮食,就吃刷墙的米糊;没有水喝,就去喝浇花园的水。小拉撒路一直在和主人们斗智斗勇,哪怕挨骂被虐,也要想着法子给自己留下活命粮食。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三毛只能贪恋一下梦中的温暖;而小拉撒路,在跟随第二个主人的时候,已经饥饿到想要死神降临在自己身上。

四、戏谑与现实

两部作品的表达风格的突出特点是戏谑讽刺,这也造就了我们主人公乐观机智的特性。在第一章小拉撒路提及到 他父亲的死。他的父亲为了给家里糊口而导致送了命。小拉撒路觉得他的父亲是为“正义吃尽了苦头”,并打趣到“他是所谓有福的人”,因为正义的人死后可以上天堂。他母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你与好人为伍,你也会成为好人”。而小拉撒路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好人”指的是“有钱人”。第三位主人,在小拉撒路眼里已经是落入一贫如洗、三餐不继的境地,却每天都要穿着仅有的一套衣服去街上扮体面人。尽管腹里无粮,家里连稻草都所剩无几,还要拿稻草剔牙,展示自己“吃饱喝足”的状态。

而在张乐平先生的漫画里是以第三视角描绘三毛的生存环境。虽然不像小说有大量的语言来,但几笔的漫画配上画龙点睛的标题,也幽默戏谑地为我们表现了沉重的主题。在标题为前倨后恭的图2里,三毛看到“绅士”先是嫌弃自己,后面因为下雨便“自觉地”躲在自己的稻草毯子下面。在图98和23中,宠物狗的处境胜过了流浪儿;和三毛同等价位洋娃娃都有人买,但三毛卖身求活却无人问津。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流浪者们有时会模糊自己的道德底线。小拉撒路学会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报复他的主人;三毛也会在无能为力时捂起了自己的耳朵,假装听不见;也会不得已,和其他流浪儿抢遗落的钱。

五、生存或灭亡

故事的最后小拉撒路长大了,实现了他与“有钱人为伍”的梦想生活。职业稳定,并娶了一位女佣。这位女佣和她的主人保持着不正当关系,在嫁给小拉撒路之前甚至都生过三个孩子。但是小拉撒路因着好处,即使所有人都知道真相,他也不在乎,甚至于说“我们三个相处得很融洽”。这是拉撒路,经过他众多主人以及这个社会“调教”出的成果。而三毛在漫画的结尾,依然是孩童。整个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而他连吃树皮都被警察追赶(图204)。三毛想要活下去,也试图偷钱来活下去,可是他做不到。他无法和这个社会同流合污,更拒绝向强权臣服。但令我们心忧的是,这样三毛要如何生存。

六、结论

小拉撒路的“成长”在当时的西班牙是避免不了的;而三毛在张乐平先生1995版的 漫画中虽然结局堪忧,但可喜的是,在以三毛形象为主的后续漫画中,三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光明世界”—新中国。通过他们,我们看到了流浪汉文学的魅力—通俗写实,看似轻巧实则沉重,令人回味。而两名流浪汉的形象的共通性,我们也看到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即在社会动荡时期,底层人民虽然无助但却坚韧的品性。

参考文献:

[1]Anónimo , y ?lvarez  Miranda, Pedro (eds): La vida de Lazarillo de Tormes y desus fortunas  y adversidades. Madrid, castalia, 1974.

[2]张乐平. 三毛流浪记.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

[3]杨绛. 小癞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猜你喜欢

异同流浪汉
流浪汉与流浪猫
日本的流浪汉与我
桥下那位流浪汉教会了我什么?
浅论唐墓室壁画与唐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异同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流浪汉,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