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立企业技能大师校园工作站的探索与思考

2019-06-20杨道才

职业·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生产力办学

杨道才

生产力是质与量的统一体。生产力的量指的是生产效率的高低,生产力的质指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有历史学者为了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引用了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表明科学技术具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也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更是为了促进生产力质的提升。技工院校的学生是准劳动者,只有加入劳动工具等要素的有机统一体,参与到生产力的社会系统,将来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这也是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之所在。

一、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的目标是通过校企双方的合作,强调科学技术的学习和提高来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也是判断校企合作深度的标准。由于校企双方的需求不同,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学校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双方博弈的结果往往会偏离这一标准。当前校企合作的各种形态可以作以下分类。

1.浅层次合作型

校企合作常规形态有工学交替与顶岗实习等。工学交替,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为了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生产或辅助性工作,并由专业指导教师现场辅导,这种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往往都是在生产旺季,为了补充劳动力赶产量,接收学生到企实习,这样的实习就变成了以工为主,甚至会出现工作内容与专业学习无关,淡化乃至忽视了专业技能的学习。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教学实习后,到专业对口的生产一线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并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获得专业认识,掌握生产性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生产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由于是两段式学习经历,会出现学生在学校所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对接度不高的现象。

所以,上述的校企合作形式,往往只是把学生当作劳动力输送到企业,偏离了校企合作的初衷,学生“参与”生产成为劳动者,没有真正体现出技能学习的价值,也未真正融入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体,校企双方只能是貌合神离,是形式上的合作、浅层次的合作。

2.深层次合作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也逐渐朝着深度发展,出现一些校企双制的办学模式,如企业新型学徒制、股份制办学、校企集团化办学、引企入校、校办企业、企业办学等等。校企双制是指校企以共同培育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将学校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融合,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工学一体的培养机制。

校企双制变劳动力输送的结果性合作为人才培养过程性合作,以往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一头热”问题有所改观。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无论是“利益共同体”,还是“校企共赢”,关键点都是难在一个“利”字上。企业新型学徒制,国家给专项补贴资金,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工学矛盾影响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出现“两头都热”现象,员工不热,吸引力不大,同时,也会因为员工不稳定带来流失。引企入校,企业要盈利,追求利益最大化,还会出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矛盾。股份制办学、校企集团化办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等首先要解决办学办企投入问题,按照投入与收益要匹配的原则,办学与办企第一目标还是为了追逐利益。

由于这些过程性合作,从生产力构成来说,学生在过程中“融入”到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体了,一方面加强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然而,从上述分析来看,校企双制的各类形式,在背负盈利的任务下,试图真正实现校企融合,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学生充当了技能熟练的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的组合,某种程度上来看,其结果也只能带来生产力量的提高。

3.产教融合型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纵深模式。产教融合是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整合到学校的培养体系、课程、实训基地和师资建设中,同时将双方共同培养的学生、取得的科研和双创成果反哺产业,共享和优化产学资源配置,助力产业建设。其本质是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系统培养技能为基础,强化实践教育,打破藩篱分割,共同培育高技能型人才。

产教融合实现了校企合作从“参与”到“融入”再走向“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技工院校是现代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地,在人才培养上要具有引领性与前瞻性,不只是要培养劳动者,更主要的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真正发挥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实现“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的组合,从而实现生产力质的提升。

二、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优势分析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刘志敏说:“长期以来,我国产教融合无法深入,归结起来是资源、平台和机制三大关键要素的缺失,进而无法形成一个产与教叠加贯通、协同联动和集成转化的生态系统。”笔者认为,资源、平台和机制三大关键要素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人才培养关键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里先放下受教育者不说,至于教育者,企业的高新技术掌握在技术能手、技术骨干和技能大师手上,他们也是行业、产业的技能领跑者;学校的教育者是教师,产教融合落脚点是企业的技术能手、技术骨干、技能大师与学校的教师。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校企双方人才培養的各自优势。

1.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

企业的技术能手、技术骨干、技能大师是企业或行业在某一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优势有,技能来自生产,实践性强;技艺服务生产,转化性强;品格出自生产,职业性强,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当然,从教学角度来说,他们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能做不能讲,表达能力欠缺;缺乏教学经验,组织教学能力欠缺;不了解学生,对学生心理的掌控能力欠缺等。

猜你喜欢

技能型生产力办学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