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课改“深水”铸“禹匠”人才 吴家宏
2019-06-20吴家宏
吴家宏
当课改进入深水区,更需要追本溯源,回归初心。
回归初心,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课改,如何课改,谁来改?
这样的疑问,在绍兴技师学院(筹)、绍兴市职教中心的课改改革历程中经常会出现。
锐意进取、勇于实践,绍兴技师学院(筹)、绍兴市职教中心最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选择性为起点,以自主性为焦点,以培育具有大禹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禹匠”人才为归宿点,以强化抱朴含真、责任担当、守正创新、精益专注的“禹匠”核心素养为突破点。
得益于此,学校积极寻找核心素养在学校发展、学生成长中落地的力量。无论是构建“三层匠级”课程体系,还是搭建无界化“四业平台”,抑或是为学生打造“三园一导”成长体系,都为选择性课改注入了丰富内涵。
走进学校,可以看到绍技人在越课改“雷池”中的智慧、勇气与创造。
素养导向,“三层匠级”驱动学生个性成长
“选《人体工程学》需要拼手速!”“和我组团选《木工》课吧!”“选《手绘建筑》会不会距离我的女神林徽因更进一步?”
这是发生在2018级建筑工程系部高一年级自主选课现场的一幕。据悉,为了点燃建筑工程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星星之火”, 提升学生初岗就业质量和转岗能力,该系在高一年段的建装高工班中开设了木工和泥工装饰方向的主修课程,同时开设人体工程学、手绘建筑、庭院景观等环艺方向的辅修课程。
无独有偶。商贸专业与旅游专业打通,课程资源共享,面向导游专业开设基础会计和理财方向的辅修课程;面向烹饪专业开设成本核算和管理方向的辅修课程;面向文秘专业开设形象礼仪设计方向的辅修课程;财会信息系则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了有利于就业的淘宝店铺装修、手机编程与维修等辅修课程。
这一系列主、辅专业课程的开设只是学习“三层匠级”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
“知识要扎根,少不了实践。”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绍兴技师学院(筹)、绍兴市职教中心在课程体系建构的同时,力求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近年来,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校本化”的思路,深度挖掘大禹精神和工匠精神,把抱朴含真、责任担当、守正创新、精益专注的“禹匠”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导向,打造了“三层匠级”课程体系。
“三层匠级”课程体系分为匠心级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初匠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巧匠级课程(高工段及以上的专业拓展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四类关键能力,即专业岗位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期打通“高级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和中高学历人才”四个维度的技能人才通道。
为丰富和科学设置选修课课程,围绕“匠级”课程设计,学校重点发挥系部专业特色,確保课程的多元化。例如电商专业,围绕助理电子商务师、助理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认证证书的考证开设,重新制定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该方案制定了6门核心课程标准,构建了“多重层级”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并在自由选修课程模块建立了“基础素养课程群”“个性发展课程群”“职业发展课程群”,开设了动画制作、网站设计、软件制作等一系列精品课程。
再如艺术设计专业,依托“集物创库”文创工作室,形成了“CPS课程”体系。CPS是英语“创造(creativity)”“实践(practice)”“服务(service)”三个单词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组合。CPS课程就是指在教师组织指导下,配合学科及课程设计,规划具体学习目标,把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无偿的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创造性学习相结合,在服务、实践、创造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意识的一种课程。在该课程体系下,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摄影基础》《情节编导》《插画》等一系列文创课程。
得益于此,学校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校长钱金星主编的《生命教育读本》被评为省中职优秀选修课教材。《新生短学期六大专业群体验系列课程》等6本获省中职课改B等选修课教材。《淘宝美工》等10本校本教材获市优秀中职选修课校本教材,占全市总获奖数的近四分之一。
冲破局限,“四业平台”实现做与学的转型
“创库”“工作坊”“文创课程群”……在绍兴技师学院(筹)、绍兴市职教中心,这一个个充满个性特质的特殊课堂,目前已成为“孵化”学生的新式武器。
时间回溯到2017年。绍兴技师学院(筹)、绍兴市职教中心一位年轻的“90后”教师在校内开出了一间以售卖美好和理想的工作坊——“纯真博物馆”。由这间工作坊出发,这座正“柔软地改变教育”的特殊课堂,开始生长着一个属于诗和远方的“创客中心”——“创库”。
“创库”设置在学校的无界化创新创意园区。目前进驻有柯柯泥巴(陶艺)、纯真博物馆(印刷与出版)、橙品制造(数字媒体与传播)、坚果生活(饰品工坊)、创意皮具等师生工作坊。工作坊领办人均是学校出色的专业教师。
以校内创新创业园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工作室为载体,这便是绍兴技师学院(筹)、绍兴市职教中心一直持续推进的无界化“四业平台”中的创业实践平台。
“‘四业即产业认知、行业体验、企业实习、创业实践的四大素质拓展平台。”校长钱金星认为,“四业平台”能把产业、行业、企业和创业文化带进校园,渗透到课程中,播下一份创业的种子,孕育未来企业家的萌芽。其中产业认知平台、行业体验平台、企业实习平台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载体,例如“生产性实训教学工厂”“校中企动漫公司”等。
这种跨专业的综合性平台,有利于实现综合性课程的全员化。基于四大平台,绍兴技师学院(筹)、绍兴市职教中心开展技能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校园节日课程,“绍菜展示”“师徒结对”“大禹越哥”“莲花落”等民俗传统课程,“走进职场”实践活动、“跳蚤市场”理财实践活动、“走进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活动课程。在这样开放式的课程里,学生有期待、有体验、有创造、有收获,为真正走向职场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四业平台”带来了校企合作的新裂变——定制型现代学徒制。即面向广告、传媒和文化创业产业,培养从事广告传媒设计制作、文化创业产品设计开发等专业岗位工作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并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參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学徒),每天上午在教室内学习文化课知识或专业课知识,每天下午在创库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学习和工作,直接参与完成企业产品的生产制作。”为了更好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学校与企业联合定制了以“职业素养养成课程”“岗位核心素质课程”“岗位核心技能课程”“学徒制创新发展课程”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全员聚力,“三园一导”集结职教追梦人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我国的《教育大辞典》对导师制是这样定义的:“导师制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2014年,绍兴技师学院(筹)、绍兴市职教中心开始试点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制定了《学生成长导师实施方案》,并大力改革传统的导师形式,构建了“三园一导”育人机制,集结了一批优质追梦人,点亮了学生成长路上的明灯。
“三园”分别是:行政班——成长的家园;教学班——学习的乐园;自治共同体——自治的乐园。“一导”即为“成长导师”。“学生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个性化,也呼唤教育注重情感、道德等软性因素。作为一名成长导师,基于‘三园,我们要扮演好三个角色。”作为“资深导师”,罗小标认为,首先要在“成长的家园”中扮演好引路人角色,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品德表现和行为习惯等,引导学生从小有梦想,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打造养成共同体。
其次,要担当“学习的乐园”中的贴心人角色,因材施教,打造学习共同体。一方面要肩负起志趣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逐步培育自己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平台勇于展示;另一方面要肩负起学业指导的重任,定期与学生共同分析阶段性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与发展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选择学习的能力。
“当然,我们更要做好‘自治的乐园中的知心人角色。”罗小标告诉记者,“自治的乐园”的主要任务是打造发展共同体,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升。在这一环节,“成长导师”需要同时肩负心理疏导、成长向导、生活督导的职能。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要密切与家长联系,帮助学生逐步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关心并了解学生寝室的住宿情况,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与帮助,让学生养成独立生活、自主管理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