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文化的影响与弘扬
2019-06-20钟进文
钟进文
牦牛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等地区,是世界上一种稀有的高原牛种。牦牛适应高寒气候,因此分布最为主要的区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以上。根据青藏高原不同区域环境,牦牛又可以划分为多个不同类型,比如,西藏高山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天祝白牦牛等。在与自然相处的漫长历史中高原人与牦牛渐渐形成了一种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高原文化,其中牦牛更是作为一种指涉符号承载着许多高原文化内涵。因此,认识牦牛、认识牦牛文化对我们认识高原文化和构建多元文化意义深远。当然,认识牦牛与牦牛文化并将其放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去理解、去思考,以开发和利用牦牛文化来建设高原社会生态,对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生态平衡极具意义。
牦牛与高原人文
牦牛是高原上一种独特的牛种,所以它在高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据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骸判断,牦牛驯化为家牦牛迄今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阿里出土的牦牛岩画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吐蕃时期又出现了牦牛青铜器。由此种种,牦牛与高原人文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神山圣湖观是西藏文化中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人们对高原地理的认识和敬畏。相传西藏一些著名的山神就是从牦牛演变而来,比如,雅拉香波山神是从一头白色牦牛演变而来。此外,有些山神的坐骑也是白色牦牛。有研究者称这与牦牛图腾有关,这些神灵往往是最原始的土著神。
藏族神话传说中有许多与牦牛相关的记述,这些反映着远古高原人对牦牛的认知。在一则从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记载了野马和野牦牛之间为争夺水草而发生冲突,最后在人的帮助下野马战胜野牦牛,野马和人成为朋友的故事。这则故事如今被冠名为《马和野马分开的故事》,是古藏文文献中神话色彩非常浓郁的一部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争夺水草资源的游牧文化,也呈现了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过程。在口传史诗中牦牛更是有着特殊的寓意。比如,史诗《格萨尔王》中就写到:“一个名叫色安布的小伙子,从一只小鸟那儿收到山神儿子带来的信,提出山神要把女儿嫁给他。山神把他的大女儿变成了狮子,色安布见了很害怕;二女儿变成了一条蛇,色安布更是不敢要;小女儿则变成了一头野牦牛,并向他发起猛攻。然后色安布用魔棍一点,野牦牛即刻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他要了姑娘,还收到作为嫁妆的一张有魔力的羊皮。”这一叙述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是古代高原先民诗性智慧的结晶,体现着高原祖先认识牦牛价值和驯化的过程。元世祖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1235—1280)曾在诗歌《牦牛赞》中写道:“牛体如云朵,吼声似雷鸣,牛蹄撼大地,牛角破山峰,双目如日月,牛尾如树苗”。在此,八思巴用传统藏族格律诗体形象地描绘了牦牛的体格,将牦牛看作力量和勇猛的象征,呈现了作者对牦牛的崇高敬意。
除了文学艺术,在一些其他艺术类型中牦牛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比如,每逢一些重要节庆或在一些重大仪式上,高原上的舞者就会身穿带有牦牛图案的服装或面戴牦牛面具开始跳牦牛舞,这种舞蹈步态浑厚有力、舞姿丰富多样,极具观赏性。同时,这种舞蹈也是高原人为人类祈福的一种仪式,体现着高原人追求幸福,渴望和平的心愿。可以说,这种集宗教仪式与舞蹈娱乐两种功能的艺术形式极具民族特色,也极富感染力。此外,每当在挤牦牛奶时,高原妇女的口中都会传唱一曲牦牛歌,曲调幽婉、歌声优美,据说牦牛听了会变的特别温顺,妇女们挤奶就会非常方便。在一些重大节日上,赛牦牛是一项极具特色的体育运动,它体现着人们驯化牦牛的过程,也彰显着高原人不怕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精神。
牦牛四肢强健、体格强壮、在高原人的眼中它就是力量的代表,表示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同时,牦牛憨厚、忠诚、耿直的性格又体现着高原人的精神追求,青藏高原上的居住者将自己视为牦牛的后代。因此,牦牛不仅体现了高原的审美追求与特点,也由此表达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牦牛与高原经济
牦牛是高原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原上的生活资源和经济来源,它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高原人。它对高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野牦牛被高原先民驯服后成为了高原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青藏高原上的先民们都是利用牦牛来驮运重物的。与马、牛、羊等其他动物相比,牦牛有着强壮而结实的身躯,耐寒耐劳的品格,所以,对于那些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而言,在不同的季节转换牧场和搬迁帐篷时牦牛必不可少。在西藏那曲等地区有驮盐的习俗,此时牦牛更是由于其独特性成为了高原上重要的“驮运者”。在这个意义上,高原上的人们将牦牛称作“高原之舟”,以此歌颂牦牛对高原牧业的贡献。
青藏高原的社會经济类型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还是高原畜牧业。谈起高原畜牧业,就无法不谈高原牦牛。在高原上,牦牛肉、牦牛皮、牦牛奶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也是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主要资源。牦牛肉是高原上主要的肉制品,不仅可以煮熟食用,风干后又可长期储存。牦牛肚不仅可以食用,也是装酥油的重要容器。牦牛奶是高原的主要饮品,具有高钙、高蛋白等丰富的营养元素。从牦牛奶中提炼出的酥油或牦牛奶制成的酸奶、奶渣、奶酪等也是高原上的主要食物。由牛奶制成的这些食物被藏族人称之为“噶瑟”,其中“噶”为白色,“瑟”为食物,意为白色的食物,类似于素食。但这与现代意义上的素食不同,由于高原上没有大量的蔬菜,所以这些白色的食物与红色食物相区分,被视为素食。“噶瑟”与其他食物,诸如糌粑、面粉、大米等又搭配,构成高原独特的饮食文化。在经济现代化的如今,牦牛饮食产业已是高原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牦牛肉干、牦牛奶、牦牛酸奶、牦牛骨汤都已经成为高原特色的食物,深受旅游者喜爱。
牦牛毛是高原纺织品的主要原料之一。比如,用牦牛毛纺织成的毯子、毛绳、麻袋等是高原人生活的必需品。高原上的黑帐篷也是用牦牛毛制作而成的,它不仅便于搬迁,而且有耐寒、耐磨的功效。用牦牛毛制成的黑帐篷是高原人的家,它承载着高原人对故土的情感,是他们的情感依托。此外,牦牛皮也可用于制作靴子、皮绳等生活用品。牦牛粪是高原的主要燃料,在寒冷的高原,人们不仅可以依靠牛粪取暖,也可用牛粪砌墙修建牲畜圈。记得在一部名为《牛粪》的纪录片中讲述过牛粪在高原牧区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之,高原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牦牛,牦牛给予了高原人生存和生活的资源,人们利用牦牛改善着自己的生活水平。牦牛可以被看作是高原社会经济形态的一个缩影。
发展弘扬牦牛文化
牦牛对于高原而言,不仅是一类物种,它更是象征着高原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期盼。因此,发展弘扬牦牛文化就是发展弘扬高原文化,合理、有效的发展牦牛文化对高原社会文化的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游牧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高原游牧文化又以其独具特色的地理形态有着不同之处。牦牛是高原文化的载体之一,被赋予了高原人的情感特征。因此,发展牦牛文化就是发展高原文化,发展高原文化就是发掘地方性文化。与其他游牧业对牛、马等动物所赋予的情感维度一样,在高原上,牦牛是文化的象征,是高原人情感的呈现。这些无形的文化资源值得我们去挖掘,它对于我们认识文化之多元意义非凡,对建设新型的游牧文化也作用巨大。散落于游牧民间的知识,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价值。比如,日常语言和口传文化中牧人对牦牛的认识有时比我们的研究更具说服力,虽然有时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因此,发现牧人身上的智慧,在经验认知中发掘有效资源,尊重民间知识,对开发和发展游牧文化极具意义。
牦牛文化是高原游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牧业又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经济形态,相比农业、林业等其他经济类型,牧业在高原经济中占着很大比重。因此,发展高原牦牛文化就是有效促进高原牧业发展。然而,目前的高原经济认识力度和开发力度明显不够,许多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经济开发处在单一模式,有的则是直接性的资源消费,加之牧民商品意识淡薄,对牦牛产品开发程度低。同时,操作性强的成果不多,技术类成果中试规模小,成熟度低,导致如今高原牧业发展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如果牦牛产业能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机制,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有效利用肉、奶、毛、皮等原材料,将资源转变为产品,拓宽市场渠道,对改善牧民生活质量功效将会十分突出。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牦牛是高原人的朋友,他们共同建立了高原上的独特文化。从古至今,牦牛为高原的社会生态、文明形态做出了不小贡献。因此,推动牦牛文化的发展,深入了解牦牛文化的构成,发掘牦牛文化的价值对建设高原社会的意义深远。所以,在当下推动牦牛文化的发展时,我们应该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合理有效地开发牧業资源,以此寻找发展机会,催生出新的文化产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充分实现牦牛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