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2019-06-20沈林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一带民族

沈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一带一路”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是个大利好,要加快边疆开放开发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努力推动民族地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和开放步伐,为国家战略实施作出应有贡献。

民族地区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局中大有作为,在“一带一路”这个广阔的天地里,高质量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将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独特优势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形成的巨型经济合作空间,大致分布在古丝绸之路陆路和海上通道轴线辐射区间。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与“一带一路”息息相关,有着很深的历史和地缘渊源,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独特优势。

(一)从“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来看

丝绸之路是由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与亚欧大陆上各国人民共同开拓、连接亚欧非的贸易和人文的交流通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沟通东西、连接南北,我国各民族在这个大通道上迁徙、交流、交融,传递东西方文明的精华,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西北和西南两个“民族走廊”。

(二)从“一带一路” 的空间布局来看

丝路经济带形成的三大经济轴线及其辐射经济空间:北线从环渤海经济圈出发,经过内蒙和新疆,穿越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抵波罗的海沿岸;中线起自长三角,经新疆,再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伊朗、亚美尼亚、土耳其、德国,止于法国大西洋海岸沿线;南线始于珠三角,经青海和新疆南疆,抵达巴基斯坦的印度洋沿岸。“丝绸之路经济带”三条线路穿越的国内新疆、内蒙古、宁夏,以及甘肃、青海等民族地区,分布着几十个少数民族。

“海上丝绸之路”大体上分为三段: 东南亚航线(包括整个东盟)、南亚及波斯湾12国航线、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9国航线。其中,中国段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贵州等民族省区,分布着几十个少数民族。

“一带一路”框架下六大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蒙俄、中巴、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贯通了我国民族地区。

(三)从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独特优势来看

一是区位优势。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我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中近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138个边境县(区、市)中109个在民族地区。已有或规划中的中国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蒙古国、塔吉克斯坦等邻国的铁路、公路互联互通项目,基本都从民族地區跨出国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在内的大西北与中原腹地串联起来,并将其置于欧亚区域发展的核心地带,同时也使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得到显露。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使广西、云南、贵州等西南民族省区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协同起来,并使其成为与南亚、东南亚区域合作的桥头堡,同时为西藏与尼泊尔等周边国家的往来合作带来了良机。

二是语言文化优势。我国有30多个跨界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毗邻而居,其中8个民族建有民族国家、4个民族在邻国建有一级行政区。很多边疆民族地区与睦邻国家山水相连、语言相通、文化相同、习俗相近。新疆、宁夏等地很多民众与阿拉伯国家民众一样信仰伊斯兰教,西藏、云南等地很多民众与很多中南半岛国家民众一样信仰佛教。这些为沿线各国人民沟通交流搭建了桥梁,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条件。

二、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速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开放步伐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党中央着眼世界大棋局、欧亚非大舞台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步入快车道。“一带一路”建设为民族地区加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对外开放由末梢到前沿。“一带一路”建设,将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边陲、末梢,推向了最前沿、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这将深刻改变民族地区发展定位,极大促进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一带一路”建设,开辟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了向西开放、沿边开放步伐,为民族地区打开了战略空间、带来了诸多利好,构筑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由边缘到中心。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实施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已经成为 “一带一路”经贸产业合作跨国大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心。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以及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建设,都将大大拓展民族地区参与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

三是经济产业结构由固化到优化。我国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资源依赖、结构单一、封闭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度较高、过度依赖外部投资输血、内生增长能力脆弱。“一带一路”建设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实行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共生发展模式,强调参与主体之间双向流动,主张“高质量投资引进”和“大规模对外投资”齐头并举,为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思路。

四是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迎来新机遇。民族地区城镇化面临的一个重要困难是地域广阔、人口分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民族地区有望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以乌鲁木齐、南宁、昆明、银川等区域中心城市为增长极,以“带路廊桥”上的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同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共同构成国家版图上的多条金色丝带,进而与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衔接,实现我国国土开发“线”与“块”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增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紧密度,从而使民族地区更好地融入全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带一路”贯通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优化国内要素配置和推进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对外开放结构升级转型。实施“一带一路”五年来,极大激发了相关省区的干劲和热情,很多省区已经作出一系列谋划和部署。我国民族地区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调整全方位开放格局,成为经贸产业合作跨国大区域、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例如:新疆建成包括保税物流区、特色商品口岸、多式联运集疏中心、国际陆港联检中心、物流信息中心、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国际陆港商务中心的对外开放平台,并形成大型物流企业的跨越国境合作与战略联盟;内蒙古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打造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及国际商贸物流体系,构建辐射国内外的现代商贸物流网络,在呼和浩特、包头、通辽、临河、满洲里和海拉尔等地建成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云南兼有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扇形开放区位优势,通过瑞丽、磨憨、河口、临沧等沿边开发区,借助红河综合保税区、空港经济区、跨省经济合作区的对外开放平台,联通太平洋与印度洋;贵州成为承接云南搭建的开放次中心,成为中国和西亚、南亚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和物流枢纽次中心,正打造贵安新区、贵安综合保税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阳航空口岸、贵阳改貌国际内陆港、双龙临空经济区等引领性开放平台;广西推进 “三基地一中心”(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构建面向东盟、连通中南半岛的互联互通大通道,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临港产业带,建设泛北部湾产业集群,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加速成为我国面向东盟、走向世界的国际大通道和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节点和重要平台。

三、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推动民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特色产业就是要以“特色”制胜的产业。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从语言文化、衣食住行到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各具特色。56个民族,汇集了56个民族的智慧,融汇打造出了多姿绚丽的中国特色产业。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特色产业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亮丽名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展特色产业得到了政府社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但是由于观念、资金、人才、交通等种种原因,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仍处在低端发展的水平:一是产品单一、产业链短、独木難成林;二是先天不足、结构固化、形不成规模;三是品质不高、附加值低、走不出去。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会议指出: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农牧业、矿产、能源、文化、旅游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关键是用好这些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打造特色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各地都把优势发挥出来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就活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把每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几年来,我国民族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在推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例如:在政策规划上,许多民族地区制定了与“一带一路”相衔接的综合的或单项的政策措施;在特色产业上,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民族医药蓄势待发、民族节庆势头强劲、特色民族村镇快速发展、特色农牧产业丰富多彩;在特色产品上,品牌精品不断形成、规模效益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是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民族特色产业大有作为,民族地区要抓住机遇,在推动民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狠下功夫,闯出一片天地。今后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发展观念方面。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需要把握的工作重点。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和凝聚人才的环境。

在政策环境方面。一是国家和地区都要构建有利于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出台专门促进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二是制定差异化发展和差别化支持的政策法规体系。避免民族地区由于无序竞争出现投资过剩、重复建设、产业同构等问题。要在综合区域产业优势和跨区域产业链分工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规划和鼓励政策;三是将民族地区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建设衔接起来,开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视野和新空间;四是建立和完善东西部携手融入“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

在发展方式方面。一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千方百计把产业链向下游延伸、跨境延伸,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二是推动特色产业结构上水平、上规模,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特色产品要在“特”字上下力气,突出特色,创出品牌,创出精品。

(作者为国家民委政法司副巡视员)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一带民族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MINORITY REPORT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