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会”了治病良药
2019-06-20邱雨婕
邱雨婕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药物可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另一方面,药物也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引起不良反应,发生药源性疾病,造成致残、致死的药源性事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不足,可能导致药源性损伤的进一步加重;过度解读不良反应,可能影响患者的药物依从性,造成患者有病不吃药,影响疾病的正常治疗。正确对待药物不良反应不仅是医务人员的岗位职责,更是每一名患者的必修课。
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误区
误区一:以前没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所以不用看藥品说明书。
有些患者认为,拿到药品后只需了解其用法用量就行了,其他信息不重要。其实不然。据国外有关文献报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下:住院病人为10%~20%;住院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率为0.24%~2.9%;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为0.3%~5.0%。可见不良反应发生的普遍性及危险性。因此,患者需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是【不良反应】和【禁忌】部分,做到对药物知己知彼。
误区二:说明书中列举不良反应多的药物对人体危害更大。
在看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这一部分时,很多患者会被如此之多的不良反应吓到。以熟悉的阿司匹林为例,查看用于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100mg阿司匹林肠溶胶囊药品说明书,其中对于不良反应的描述超过500字。这是否意味着阿司匹林是个毒性很大的药物呢?阿司匹林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上市应用已超百年,其安全性早已得到证实。为什么对于它的不良反应会有这么多的描述呢?
药品不良反应是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总结和积累出来的,是用药经验的一部分。正是阿司匹林超过百年的应用积累,才有了现在如此详尽的不良反应项目。目前,一般将药物不良反应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是指轻微不良反应,中度是指重要器官有明显的中度损害,重度是指有致残、致畸、致癌“三致”的危险,甚至死亡。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中提到了“脑出血”的报道,看起来很可怕,但其发生“十分罕见”,意味着每1万人中发生脑出血的患者不到1人,大可不必过于担心。
误区三:发生不良反应后立即停药。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用药时出现不良反应,轻微而又必须继续治疗的,可以一边治疗一边观察。
误区四:中药比西药不良反应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7年搜集了市面上1618份中成药的说明书,其中80.2%的说明书显示“不良反应尚不明确”。这能说明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吗?著名的马兜铃酸肾毒性事件至今仍提醒人们应关注中药的不良反应。对于中药的选择,应去正规医院就诊,不应轻信民间偏方,滥用中草药。
正确对待不良反应,切莫“误会”治病良药。服药前应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到知己知彼,或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