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受伤的耳朵
2019-06-20孙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孙珊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如果说眼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户,那么耳朵就是联系人类交流的纽带。因为有了耳朵,我们才能够倾听到这个世界上各种美妙的声音。但是据统计,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重度听力障碍者约占 1‰~3‰。由于药物、遗传、疾病、环境、噪音、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新增聋儿3万余名。我国目前有听力语言障碍的人群约为2 000多万,人数居各类残疾之首。不同程度听力障碍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为:45~64岁为14%,65~75为30%,75岁以上高于50%。
耳朵出现的各种疾病有些会导致疼痛,有些会影响人的听力,甚至造成听力障碍。因此听力问题不仅是健康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保护听力,首先就要爱护我们的耳朵。耳朵是个脆弱的器官,特别是内耳,一旦受伤就会导致听力受损。因此了解耳朵的构造,了解各类耳科疾病并做好防范,至关重要。
耳朵内部结构
耳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外耳,包括耳廓和耳道,耳廓主要汇集声音并将声音传入外耳道,耳道主要将声音导入耳内;二是中耳,包括鼓膜和三个小骨链,鼓膜将声音转换为振动,三个小骨链——锤骨、砧骨和镫骨——将振动传输入内耳;三是内耳,包括耳蜗和前庭(半规管),耳蜗是感知声音的,前庭是感知平衡的,耳蜗含有液体和高敏感性细胞(毛细胞),毛细胞中微小的毛状结构可随声音振动而运动。
耳朵的常见疾病包括耳聋、耳鸣和耳痛,下文将一一进行介绍。
耳聋
耳聋一般是指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其听觉传导通路中的听神经和各级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力功能障碍,产生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一般认为语言频率平均听阈在26分贝(dB)以上时称为听力减退或听力障碍。耳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交流,最近的研究指出耳聋可能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根据耳聋的不同特点和性质,耳聋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时间,可分为先天性聋(在尚未出生时形成,出生后即存在听力障碍)和后天性聋(在出生时受损,或出生后得病所引起的耳聋)。按部位,可分为传导性聋(病变位于外耳及中耳,声波无法传入内耳)、感音神经性聋(病变位于内耳、听神经或大脑中枢,因内耳及神经组织发生病变而不能感受声音)和混合性聋(上述两种耳聋同时存在)。按听力损失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见图“耳聋程度和听力残疾分类”)。按耳聋原因,可分为遗传性耳聋、突发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传染中毒性耳聋、噪声性耳聋和老年性耳聋等等。
遗传性耳聋是指因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耳聋,约占耳聋患者的50%。可分为先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前者在出生后就没有听力,必须配戴助听器和接受语言训练;后者一般在10~30岁之间发病,表现为听力下降,并随着年龄增加不断加重,以至达到极重度耳聋。
突发性耳聋也称特发性暴聋,病因不明,可能与内耳血管供血障碍或迷路受到病毒感染有关,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听力受损迅速且严重,以高频为主,常在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达到极限,以后听力不再下降。
药物中毒性耳聋中,最常见的是使用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抗肿瘤药等耳毒性药物所引起的耳聋。多有高音调耳鸣,逐渐或突然出现两耳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可遗留永久性耳聋。
传染中毒性耳聋是指在传染病中后期或愈后出现较严重的感音神经性聋,多因急性传染病病毒感染内耳或侵犯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所致,常见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感、耳部带状疱疹、病毒性肺炎等。多见于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是儿童后天性聋或聋哑症的重要致病原因。
噪声性耳聋多属于职业病,多因过于强大(90dB以上)的噪声及其长期作用下听觉器官产生退行性变所致的感音神经性耳鸣、耳聋。在噪声环境内工作时间越长,听力损害越严重;工作位置固定并离噪声越近,越易发生听力损害;年龄越大及原有感音神经性聋者更易发生噪声性聋。近些年来,因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音乐或煲电话粥引起噪音性聋的例子不在少数,应引起重视。
老年性耳聋是由于内耳和听觉神经的退行性变所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聋,一般发生于60岁以后,是老年人致聋的主要原因。 老年性耳聋的治疗目前主要是依靠配戴助听器提高听力,严重者可植入人工耳蜗。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不愿意配戴助听器。如果在听力损失的初期便选配助听器,则配戴的效果更好。大脑听力中枢对声音的反应丧失越久,对助听器的适应就越难。另外,拒绝配戴助听器会造成交流困难,有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自尊心,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
已经实施微课教育的高职院校,其主要的问题就是微课的实际内容较单一,在录制的微课视频当中,教师采用“一镜到底”的微课录制形式表达计算机专业资源内容,微课视频缺乏趣味性,其实际就是对传统课堂的变相表达,导致微课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
耳鸣(脑鸣)与耳痛
耳鸣主观上是在耳内或颅内有声音感觉。在临床上它既是许多疾病的伴发症状,也是一些严重疾病的首发症状。引起耳鸣的听觉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外耳的外耳道耵聍栓塞、肿物或异物,中耳的各种中耳炎、耳硬化症以及内耳的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外伤、噪声性聋、老年性聋等。引起耳鸣的全身性疾病则有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疾病、内分泌疾病、炎症(病毒感染)、外伤、药物中毒、颈椎病、颞颌关节性疾病或咬合不良等。
对于耳鸣,早期治疗是关键,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也无特效药物。在治疗原发病症的同时,可以选用一些血管扩张药、钙离子拮抗剂、耳鸣抑制药、减轻耳鸣影响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等改善症状。同时,需要注重心理疏导,还可应用耳鸣治疗仪、耳鸣掩蔽器、纯音测听仪或者助听器进行掩蔽治疗。对于长期、严重的耳鸣患者,可以采用非药物性的声治疗技术改善耳鸣症状,推荐使用耳鸣RS软件进行匹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开发了耳鸣声治疗软件——复旦耳鸣RS系统)。
耳痛一般主要由耳廓、外耳道、中耳等部位发生感染或炎症引起,其中以中耳炎最为多见。也可因为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耳部疾病,特点为一过性或抽掣样疼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无耳部病变。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或消炎、止痛。
耳聋程度和听力残疾分类
如何保护耳朵
耳朵是重要的听觉器官,也是我们感知外界的重要通路。然而随着年龄增加或噪音的损害,会使我们听力受损,想要避免这种情况日常生活中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耳朵。
避免噪音人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会使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好职业防护。
经常按摩耳朵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和听会穴,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
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乐观心态。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的痉挛、收缩,造成内耳血管血流的严重减慢,发生微循环障碍,从而使内耳听神经缺氧,导致突发性耳聋。过度疲劳则可能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病毒或炎症感染等问题。
积极预防和治疗中耳炎防止污水、异物进入外耳道,洗澡、游泳后清洁耳道,注意耳部卫生。一旦患上中耳炎,应到医院及时就诊,以免留下后遗症。
避免长时间戴耳机高音量的音频声对听觉器官造成疲劳、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发生耳聋。每日每耳戴插入式耳机不超过15分钟,耳罩式耳机不超过30分钟。但是长期在噪声大的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配戴专业的防护耳罩,预防噪声性耳聋。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如病情需要必须使用时也应密切观察听力变化,一旦出现耳鸣、口角发麻等症状立即停药。
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积极治疗有助于延缓神经及微血管病变,预防老年性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