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研实践探讨理工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06-19杨倩倩杨振兴

决策探索 2019年10期
关键词:理工类科研创新

杨倩倩 杨振兴

【摘要】随着科技创新时代的来临,创新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科研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科研训练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来探索当前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理工类;创新;科研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青年人才竞争愈加激烈。近年来,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不断兴起,《“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承担着振兴国家的伟大使命。高校在立德树人目标的引领下,应加大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型实践,加速推进科研成果化。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新形势下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理工科学生进行科研实践的重要性

(一)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更全面、深入

在科研实践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在实验中只有了解实验原理、目的等背景知识,把理论弄懂、弄透,才能够在实验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另外,对于本科生来说,大学期间积累的实验操作基础,对于以后就业或读研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能够锻炼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科研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去搜文献、查文献、读文献,在文献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视野的拓展。学生了解实验中的某种操作失误也有利于后期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

(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高校开设的基础实验课程中的实验多数为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较少,学生上升的空间不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请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小课题,并撰写项目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地搜查文献、进行项目书申报与答辩、动手实践和结项书撰写等,学生可以真正地感知科研中科学家探索知识与追求真理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独立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增强了学生探索学科未知领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本学科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形成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提升了其核心竞争力。

二、当代高校理工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

(一)高校现状

当前,许多高校虽在理工科学生培养方案中加入了实验课程,学生在第一次实验课上也表现得很兴奋,但枯燥简单的实验和不完善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很快失去兴趣。此外,虽然多数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但一方面由于很多导师均有自己的研究生且教学任务很重,并不能给本科学生太多专业的指导,很多学生表示每学期只能见到导师一次,有的学生只有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才能真正地进入实验室。另一方面国内许多本科院校没有完善的科研平台,“本导制”的导师也不愿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经费去培养基础比较薄弱的本科生。

(二)学生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扩招,国内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连年增加,学生的素质普遍有所下降。国内考试模式下的学生缺少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观念,不愿挑战未知的事务,且当前“95后”“0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依赖性较强、缺少主观能动性。在实验课上,学生往往在开始时候表现出兴趣,一旦遇到问题便不愿积极思考与分析,有的直接咨询老师,有的则直接放弃,缺乏毅力。另外,虽然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操作基础,对科研表现出极大兴趣,但是因没有多余的实验室资源可以利用从而失去科研创新的机会。

三、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的工作探索与实践

(一)搭建科研平台,完善实验室配套设施

学校应积极创建良好的科研平台,一方面要保障学生基础实验课资源的完善,使得每个学生在实验课上都有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鼓励高年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积极申请进入实验室,在老师或者研究生的专业指导下学习成长。除此之外,学院应积极分层次、分年级地开放部分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二)鼓励各种项目的申请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创建

一些“本导制”的导师因培养学生而造成经费负担过重,学校应加大对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锻炼自己,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本导制”导师的经费压力。学院也应加强“本导制”的完善与管理,积极解决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鼓励导师由以前的“教”改成“引”,大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加大奖惩力度,将学生科研奖励与其导师的年度评优挂钩,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另外,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创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和学院实验室资源紧缺的矛盾。

(三)举办各类科研实践技能大赛

学校应加大科技文化节的举办力度,鼓励各种科研成品的展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各个学科也应该结合专业实际,举办各类科研技能大赛,如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化学)、化工原理大赛(化学)、植物标本制作大赛(生物)等,在比赛中邀请专业的教师作评委,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学到知识、锻炼自己。比如在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必须详细了解四大化学中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及其中的综合性、设计性等实验,通过比赛提高自身能力。

(四)实行学生科研奖励

许多本科学生在“本导制”导师指导下,协助导师完成相关SCI文章的写作,但只是作为文章的第二或第三作者,学院可每年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例如根据文章影响因子和作者排名可在综合测评中的实践加分中给予学生相应的加分,鼓励学生積极参与科研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科研实践的核心。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高校只有持续进行摸索和改革,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够使我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猜你喜欢

理工类科研创新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理工类院校韩国语专业转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大学理工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