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中共党员在青海的革命活动及其影响

2019-06-19董华朋

决策探索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共党员马列主义西宁

董华朋

早期中共党员在青海的革命活动,始终都在国共两党合作斗争中以及马家军阀统治青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虽然党在青海未能建立组织,但是顽强拼搏的中共党员不畏困难,坚持在青海开展革命活动,并一直持续到青海解放。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竭尽所能地宣传革命理论,弘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青海各族人民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早期中共党员在青海开展革命活動的时代背景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以便广泛发展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加速推进国民革命运动的进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李大钊经过大量细致的工作,与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实现合作,并指派中共党员宣侠父、钱崤泉等人,以国民党特派员的公开身份,前往驻守兰州的国民军2师工作。他们到达兰州后,同先期派至的中共党员张一悟共同创建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委员会,直接负责领导甘肃(含当时尚未建省的青海,青海于1929年正式建省)、宁夏等地党的工作。国共合作后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势力发展壮大,对共产党员不断进行挑衅、排挤、打击、迫害,导致甘肃省境内的共产党员逐渐地被迫离境。同时,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也公开镇压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委员会所领导的“甘青藏民大同盟”。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武装斗争的大旗,发动土地革命战争,在广大农村创建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此,活动在甘宁青的中共党员吴鸿宾、孙作宾等人,于1932年12月创建中共陕西省委甘宁青特区委员会,统一领导三省党的工作,并将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调查联络、组织武装斗争等作为特区委员会的主要任务。1933年7月,特区委员会因叛徒出卖而遭到破坏,为避免遭受重大损失,特区委员会主要成员先后离开兰州。在此之前,青海省政府又饬令所属地方政权严密监视来青人员,以防止中共党员来青进行革命活动,从而导致特区委员会未能在青海建立党组织及进行有效工作。

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利益,主动停止武装暴动和土地革命等政策,同国民党实现二次合作。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活动在甘宁青的共产党人创建了中共甘肃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党的工作,积极发动群众参加抗战,并巩固和发展甘宁青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此时的马步芳看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已出现,反共态度不得不有所改变和收敛,但他反共的立场并没有改变。在国共两党摩擦升级时,他又严厉推行防共、溶共、限共、反共的既定方针。甘肃工作委员会虽一度遭到敌人的破坏,但仍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青海派遣中共党员开展革命活动。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人民要求和平建国的愿望,公然发动内战,国共两党再次兵戎相见,马步芳政权的反共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一面强化其法西斯专政和反革命战争机器,一面派兵出青海参加内战,一面复活抗战时期的保甲组织,颁布《后方防匪办法》,严厉镇压中共党员在青海的地下活动,致使中共党员在青海的活动变得异常困难。但甘肃工作委员会仍根据形势需要,继续领导三省党的工作,积极开展群众运动,为人民解放军解放甘宁青作好各方面准备。

二、早期中共党员在青海开展革命活动的基本情况

1949年前,虽然来青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党员人数并不多,但他们的革命活动仍在青海大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委员会领导时期,宣侠父等人为支持拉卜楞地区藏族人民反抗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的压迫,于1926年8月至10月到达拉卜楞及附近区域(今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调查研究,开展群众工作并与国民党上层联系,为最终合理解决拉卜楞事件奠定良好基础,这是目前有史料记载中共党员在青海开展活动的最早记录。大革命失败后,胡廷珍奉中共中央指示回甘肃坚持斗争,因敌人白色恐怖统治无法立足,遂以经商为掩护来到循化、同仁等地,继续坚持地下斗争,后因马麟政权的残暴统治,难以开展工作,被迫于1930年离开青海。

1929年,受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王怀之由兰州到达西宁,他利用教师的身份向学生们传播革命思想,后因病于1932年在西宁逝世。1932年,程士城受中共陕西省委指派,到达西宁开展革命工作,他一面采写新闻稿件,一面为党收集情报,因受到马步芳的怀疑,在当年深秋被杀害。中共陕西省委甘宁青特区委员会领导时期,明确提出要在甘肃、青海、宁夏建立基层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等工作任务。因敌人破坏,特区委员会仅成立8个月就被迫停止工作,从而导致特区委员会未能向青海派遣中共党员开展革命活动。

中共甘肃工作委员会领导时期,是中共党员来青开展革命活动人数最多的时期。1938年5月,周服之受中共甘工委派遣来到西宁,欲利用同青海上层人士的关系开展工作,但因马步芳当局对来青人士监控严密,不到半年便离开西宁。1939年1月和1940年4月,中共甘肃工作委员会先后两次派罗扬实到湟中县上五庄等地,秘密进行对回、藏等少数民族情况的调查。1940年,在甘肃永登马步青骑五师的秘密党员王儒林、王建三、蔡振东三人,根据中共甘肃工作委员会的指示,成立秘密党支部,1942年骑五师扩编为骑五军移防青海,秘密党支部也随军移驻青海待命,直到1945年随军离青进疆。1941年,刘余生以皮货商身份来到湟源,秘密调查马步芳军队的情况,半月后离去。1938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三次派遣青海籍党员寇从善到青海开辟党的工作,终因青海当局监视严密,无法顺利开展工作,被迫离开青海返回兰州。抗战时期,湟中籍青年刘永珍奉叶剑英的命令,到甘、青藏区开展革命活动,但因遭到了反动当局的怀疑,被逮捕入狱。1948年,钱平受中共甘肃工作委员会派遣到达西宁,了解国民党青海军政情况,因当局控制严密,无法长期立足,便离宁返回兰州。

三、早期中共党员在青海开展革命活动的积极影响

1949年前,中共党员在青海革命活动,主要表现在对马列主义的传播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方面。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即在青海各地开始传播马列主义。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委员会领导人宣侠父、钱崤泉等人,从1926年夏至1927年秋,通过国民军2师政治人员训练养成所,和宣侠父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等地的活动,向一批青海青年和各族人民宣传了共产主义、唯物史观等一系列马列主义革命理论,使青海人民初步接触到了观察和改造世界的这个强大思想武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海民众的觉醒。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受党组织委派的王怀之、程士城等人来青海西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向青海进步青年和学生传播了马列主义,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在青海的进一步傳播。一些进步青年和学生在他们的影响下,或开始阅读马列书籍,或走出青海,进一步接受马列主义的熏陶。这一时期,青海省湟中县青年董国政在共产党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如《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物论》等书。不过董国政在30年代初就因病去世,并没有真正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在他们的影响下,青海籍进步学生韩璋、赵长年等纷纷走出青海,到北平读书。二人于1936年11月以青海留(北)平学会之名,在北平创办了《海声》杂志,稿件多由青海留平青年学生撰写。该杂志有着热情宣传马列主义向往革命和抗日救国的鲜明倾向。其中韩璋亲自翻译介绍了当时苏联的一些社会主义制度,撰写了《资本主义的特征及其演变》《中国当前政治形势的特点》等文章;当时已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寇从善也翻译了《国际通商关系的双互主义》。这些文章剖析了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华民族已面临民族灭亡的空前危机和抗日救国图存的重要性。此外,湟中的寇从善、西宁的余光和钱平等人,也都在这一时期或是参加了抗日救国的学生运动,或是加入到中国工农红军的行列中。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党员来青海从事革命活动最频繁的时期,他们的到来再次促进了马列主义在青海的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来青海的中共党员在青海宣传了毛泽东的一些著作,以及带来了大量的抗日歌曲、戏曲,这都激励和鼓舞了青海各族人民的抗战热情。1942年,青海西宁青年赵鲁戈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参加了新四军,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1945年2月,青海进步青年孙昌龄、沈克敬通过信件向重庆《新华日报》社订购报纸,借以开展革命宣传。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因青海马步芳当局反共活动的加剧,来青海的中共党员没有直接向青海各族人民传播马列主义,但中国共产党的巨大影响和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军威却在青海有口皆碑、不胫而走。这一时期,在兰州读书的青海青年,就有10余人加入中国共产党。马家军的一些官兵也在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政策感召下,日益觉醒,并纷纷加入人民解放军,参加解放战争。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党员在青海的革命活动,尽管时断时续,时起时伏,但始终没有止息。他们的革命斗争活动虽然一再遭到敌人的阻挠而中断,甚至形成了青海解放时没有地下组织或中共党员迎接人民解放军的苦难局面,但是他们不十白牺牲,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宣传了革命,弘扬了马列主义,在青海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之火、希望之光,播下了各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望与热烈追求,并为青海的胜利解放起了铺路奠基的作用。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中共党员马列主义西宁
《马列主义五大名著汇刊》:见证刘少奇寻找真理之路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揭晓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中共党员最早从事的一次军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