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论述初探
2019-06-19郭鸿炜
郭鸿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主旨鲜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格局广阔、意蕴深邃,是推进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根本指南,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必将为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对时代挑战、文化冲突和文化对话并继续前行的深度信念,也是在此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自觉弘扬、自觉守护和自觉归依。因而,文化自信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力、文化价值、文化格局和文化前景的高度自信。作为实践底蕴,文化自信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保障,支撑着“中国特色”的“三个自信”。作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开启了“中国特色”的大文化建构。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总命题
(一)文化自信阐明了“中国特色”的文化本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着力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怎么办”等重大时代课题。如何从文化上回答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关键是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继承性。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积淀了非常丰富的优秀文化成果和历史经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抗争外来侵略和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构建了社会主义文化。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国近代革命文化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之上的,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情感认同。
从实践角度来看,“中国特色”具有鲜明的实践主体性。当前,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但是,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层出不穷。国际方面,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逆全球化、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国内方面,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任务日趋繁重,文化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强调既要加强抵御文化风险的能力,也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心聚力、形成共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文化担当。
从价值角度来看,“中国特色”具有高度的权利自觉性。在时代前沿高度把文化自信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
(二)文化自信阐明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文化要求
1.什么是“强起来”?从党和国家政治时间叙事角度看,“强起来”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共产主义运动叙事角度看,“强起来”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人类文明史时间叙事角度看,“强起来”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怎样实现“强起来”?道路层面,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国家层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层面,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民族层面,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人类层面,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3.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世界历史意义。首先,“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其次,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再次,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主线与总纲领
(一)构筑中国精神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精神的形成,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民族精神能够彰显出一定的精神气质,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至关重要。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趋势和人类进步特征的最敏锐反映。当前,构筑中国精神,就必须继续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革命战争积累下来的文化,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
(二)构筑中国价值要以建设核心价值观为支撑
核心价值观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一个国家最深层次的因素。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个背景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也是治国理政的重大命题。同时,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社会形成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构筑中国力量要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重点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其特有的文化而形成的内在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引导力。首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其次,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大胆推进改革以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最后,在传播悠久历史和多彩文化中加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文服人,加强情感认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
构筑中国力量,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防止文化激进主义(尤其是文化虚无主义),又要防止文化保守主义(尤其是文化民粹主义)。以滴水穿石的耐力推崇实干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韧。以虚功实做的定力注重虚功与实干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在“滴水穿石”“虚功实做”中涵养文化耐力和定力。
三、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蕴含与总格局
(一)建构“多彩、平等、包容”的理论三角:深刻揭示文明本质的“中国思维”
首先,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其多样性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任何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成果,只有加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才能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有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其次,文明是平等的。平等是实现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最后,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有加强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中华文明既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二)建构“交流、互鉴、共存”的理论三角:深刻阐发文明关系的“中国主张”
如何看待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怎样的文化格局的重要尺度。“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交流是文明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形式。而文明隔阂是文明走向衰落封闭的前提条件和基本特征。坚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互鉴是文明发展的良性状态和进取之道。而文明冲突是文明发展的恶性状态和败亡之道。坚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共存是维系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本条件和正义要求。而文明优越是导致人类文明生机丧失的自我迷误和根本症结。
(三)建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论三角:深刻展现文明发展的“中国方案”
共商是指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文明交流互鉴兼顾不同文明的利益和关切,体现不同文明独特的智慧和创意;共建是指坚持不同文明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充分發挥不同文明的优势和潜能,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并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是指让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商共建,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文明,推动不同文明共同参与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中共梅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