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准定位 转型升级 建设“建筑味十足,北京味十足”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

2019-06-19张爱林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定位转型特色

张爱林

摘 要:新时代首都北京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市属高校把准办学类型定位,凝练办学特色,推进转型升级,聚焦服务北京和国家发展需求。把准办学定位就是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符合未来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发展规划。北京建筑大学不贪大求全、不趋同时髦,坚定地选择高水平特色大学类型定位,强化创新驱动,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推进高质量内涵发展,坚持“建筑味十足,北京味十足”办学特色,坚持行业定位服务国家城乡建设,坚持区域定位服务首都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为城乡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在京华大地撰写创新论文。

关键词:定位;特色;创新;转型;人才

科学定位、强化特色、创新转型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处在转型期,处在深化综合改革的“深水区”和内涵发展的攻坚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正当其时,提出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而对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教育强国目标,目前我国高校保守有余、创新不足,封闭有余,开放不足;发展贪大求全,趋同化倾向仍然突出;现代大学制度和管理体系不健全;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严重滞后于新科技革命,特色不鲜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教融合不够;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创新驱动综合改革在高等教育推进高质量内涵发展过程中去破解。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北京市属高校时明确指出:北京市属高校要着力在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他在全市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首善标准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谱写新时代首都教育发展新篇章。随后,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首都高等教育把准办学定位、推进改革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作为北京市和住建部共建的北京建筑大学,就是要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意见》的总体要求,与落实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任务紧密结合,强化创新驱动,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内生动力,推进高质量内涵发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创新型大学。

历史沉积、优势特色和办学定位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学术沉积深厚,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始于1907年创办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当时就设有木工科和金工科。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汇聚了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领域一批知名专家,如高履泰、臧尔忠、朱兆雪、陈明绍、李献文、赵冬日、钱培风、施岚青等教授。1958年,成为本科院校。1961年,时任副校长吴华庆教授带队,教职员工37人、21个班级645名本科生整体调入北京工业大学,成立土木建筑工程系。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高校;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共建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获批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建筑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培养和造就了“古都北京的保护者、宜居北京的营造者、现代北京的管理者、未来北京的设计者、创新北京的实践者”,已为国家城乡建设与管理培养了六万多名毕业生,包括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核工业基地建设的奠基人赵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袁炳麟、高士国、赵冬日、罗玲、刘桂生、沈小克、张宇、胡越、包琦玮、杨伯钢等,还有北京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百余位主要领导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到十三陵水库、北京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工程;从天安门、故宫修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到首都总体规划;从四通八达的北京公路交通、城铁地铁到北京热力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等重大市政工程,学校校友和师生为首都北京建设和国家建设筑起一座座丰碑,作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110多年的积累和凝练,学校形成了“建筑味十足、北京味十足”的办学特色,服务行业定位就是服务国家城乡建设,服务区域定位就是服务首都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学校具有覆盖国家和首都北京城乡建设领域所有学科和专业,包括35个本科专业、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个。学校不断强化学科建设引领,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学科方向,以国家城乡建筑行业和首都北京建设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凝练形成了古都北京保护及建筑遗产保护技术、建筑遗产数字化、现代工程结构体系创新与抗震隔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及地下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海绵城市建设、现代城市测绘、城市运行精细化管理等多个在国内外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例如: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土木工程学科具有博士授权的56个,学校排名27;建筑学具有博士授权的16个,学校排名11;测绘科学与技术具有博士授权的15个,学校排名14。近十年,获国家科技奖11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4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近年来,科技创新服务为北京副中心建设、雄安新区建设、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工程建设作出新贡献。例如:北京城市副中心南大街历史片区详细城市设计、通州区海绵城市规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雄安新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大跨度钢结构体系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全产业链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等。

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和改革发展思路

1.“十三五”和中长期发展目标

研判形势,抓住机遇,规划目标,顶层设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准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紧紧抓住国家建筑业向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转型,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城市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契机,顶层谋划“十三五”发展,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2020年,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大兴校区建成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城校区建成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科技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的“两高”办学布局;2020年—2035年初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2035年—2050年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

2.学校改革发展的必要性

对标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国家建筑业对行业、首都北京对市属高校的要求,对标全面实现“提质、转型、升级”目标,学校现阶段还存在规划引领落实不够,高质量内涵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学校转型发展加速度不高,奖优罚劣、优劳优酬制度不健全;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现代大学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内部治理结构不尽完善等短板与不足,必须通过改革创新驱动来破除阻碍事业发展的顽瘴痼疾。

3.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学校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以内涵发展为根本要求,全过程贯穿学校各项工作;以特色发展为目标,聚焦凝练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以差异化发展总领各项举措,着力推进学科专业分层分类建设、教师分类发展、学生分类指导。

4.学校改革发展的原则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管理。全面梳理短板,以发展目标为导向。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全面落实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三是创新机制,内生驱动。克服保守,创新大学观,创新人才观,前瞻性地用“将来时”创新思考,大胆创新改革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四是绩效考核,优劳优酬。以绩效来评价改革任务推进与落实,突出实干导向。

学校改革发展主要任务

1.坚守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人才培养主导地位,优化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体系,全面落实“三定”方案,改革编制分配模式,将新增的100个编制全部用于专任教师。建立优先保障教学经费的预算机制,建立教授、副教授本科课堂教学全覆盖制度。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多途径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体系,实施“融入式”思政教育新模式,构建融入专业教育机制、社会实践教育机制和文化建设教育机制。构建“两渗透、两结合、两对接”的思政课育人模式,探索教师主导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健全完善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形成教风学风建设联动的长效机制和责任体系,健全常态化师德师风建设管理机制,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完善辅导员队伍培养机制、能力提升专项计划、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

2.改革人事制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盘活用人制度,优化存量分配制度是关键。创新教师聘任和评价机制,按照学科分层分类顶层设置岗位,分类设置教研型、教学型、科研型岗位。实施“无固定期、有固定期”和“非升即走、非升即转”的聘任制度,建立绩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设置全职讲席教授制度,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机制,探索职称晋升个性化发展机制,实行积分制考核,探索团队聘任和考核,改革教学过程评价机制,优化学生评教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建立績效导向的工资薪酬分配体系,调整业绩津贴结构,优劳优酬,实施教学高质量与业绩津贴挂钩机制,改革教学名师激励管理制度,建立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奖等与科研成果同等认定机制。优化教师发展机制,构建分层次、多渠道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改革高层次人才引培管理办法,持续实施“金字塔人才培养工程”和“主讲教师支持计划”,科学制定优秀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顶层设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聚焦教师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国际化、管理“五大能力”提升的工作机制。

3.创新育人机制,培养高质量人才

2017年,学校主动提前一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全面“体检”和“问诊把脉”,有效梳理了问题和短板,明确了整改目标和任务。推进落实“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调整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课程结构,打造品牌课程:新生研讨课、职业规划课等。推进探究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优化慕课(MOOCs)、智慧教室等教学资源。基于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切实在培养方案制定、授课和实践创新等方面做到“请进来”,在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方面做到“走出去”。推动校内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实验与创新平台开放机制,探索更多工程性、创新型实验训练项目,优化教科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建设,推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国际化机制,实施“学生全球视野拓展”工程和“留学北建大”工程,让优质的国际资源走进校门,让优秀的中国学子到全世界开拓眼界。加强教师层面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实施专任教师出国培训项目,依托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落实50名国外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计划,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英文授课学历教育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质量保障闭环机制,系统改革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优化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调整日常可持续改进的质量运行机制,探索教、管与评分离机制。强化社会第三方评价,更加重视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度、学生适应度及满意度评价和专业教育机构对毕业生评价的反馈整改优化方案。

4.完善科研政策,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

推动科研激励政策落地是关键,否则无动力可言。加强学校创新平台建设,改革实验室与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验室与创新平台队伍建设机制,探索实验室与创新平台仪器设备精细化管理模式,落实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科研特区”管理运行机制,改革项目资助、考核、评价工作体系。建立科研分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探索以完善质量与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形成学科分层分类的评价模式,优化纵横向科研分类评价,改革科研基本业务费分配管理模式。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认定和评价机制。优化科研成果奖励方案。

5.健全管理机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大学章程统领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制定完善与章程相适应的专项配套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建立规范性文件审查与清理机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以教授治学为根本的学术治理体系改革,健全学术委员会组织架构,完善校院两级学术组织的运行与学术治理机制。实施“卓越管理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业务流程梳理及再造,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打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梳理校院两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构建分工科学、运转顺畅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推动学院综合改革试点,改革校院两级聘任机制,改革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健全校院两级事权、财权合理分配机制。改革资源管理和分配制度,建立绩效管理机制,完善以目标与贡献为导向的资源分配机制,完善仪器设备使用評估机制,探索成本核算机制,健全能源消耗监控体系。深化后勤综合改革,健全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后勤服务竞争机制,完善管办评分离的后勤体制机制。

把准方向、科学定位、创新深化综合改革意义重大,是学校推进“提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提升服务首都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的现实紧迫要求。学校将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分类指导和要求,把准未来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不断强化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服务国家城乡科学发展“两大服务”,紧密结合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以钉钉子精神,进一步细化改革方案,把握改革重点和节奏,加快落细、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加快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为中长期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北京建筑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定位转型特色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