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大二元杂种母猪的胎龄变化与其繁殖性能的关系

2019-06-19陈志林吴德铭师晓杰卫恒习张守全

养猪 2019年3期
关键词:胎龄母猪群体

陈志林,吴德铭,师晓杰,张 凯,卫恒习,张守全

(1.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云浮 527400;2.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东省农业动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2)

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会随着胎龄的变化而出现规律性的改变[1]。一般情况下,母猪群的分娩率及胎均总仔数在第3—6胎时会达到峰值,随后会跟着胎龄的老化而出现下降。如何更新和优化母猪胎龄以提高母猪群体的繁殖成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试验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粤西地区4个单位的长大二元杂种母猪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长大二元杂种母猪胎龄变化与繁殖性能的关系,以为母猪群的胎龄更新与优化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动物来自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粤西地区4个单位的种猪场,共计79 679个胎次的长大二元杂种母猪。试验数据采集于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试验过程主要对母猪配种数量、配种时间、分娩时间、失配数量、胎均总仔数等指标进行记录。

1.2 试验方法

试验母猪每天使用公猪查情2次,具体操作时间如表1所示。发情母猪通过常规人工输精连续配种3次或3次以上,每次输精间隔为8~16 h,每次输入80 mL质量合格精液(精子运动活力≥70%)。试验母猪体况正常,生殖器官发育良好,饲养和管理方式一致。母猪不同生理阶段饲粮营养水平依据中国《猪饲养标准》(NY/T 65—2004)。

表1 查情配种时间

1.3 统计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9整理筛选后,再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分娩率指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胎均总仔数指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法,结果均使用平均值±标准误的形式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胎龄变化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各胎龄母猪的分娩率如表2。总结4个单位的胎次分娩率数据,主要存在以下3个特点:第一,母猪分娩率高峰值主要集中在第3—6胎,其中单位1、单位2以及单位4的分娩率高峰值在第3—5胎,单位3的则在第4—6胎;第二,第8胎之后分娩率普遍下降的较为明显;第三,4个单位的母猪第2胎分娩率依次为 91.48%、91.28%、91.27%和 91.99%,均较同单位第1胎和第3胎的偏低,存在二胎综合征的问题。

除分娩率随胎龄呈规律性变化外,胎均总仔数也随胎次增加而改变,其变化特点主要有:第一,母猪胎均总仔数的高峰值集中在第3—6胎;第二,第7胎后的胎均总仔数下降比较明显。详见表3。

2.2 群体优化后的胎龄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优化后母猪群第1—8胎分娩率至少提高0.65个百分点,且极显著高于原始群体相应胎次分娩率;此外,平均分娩率提升至94.58%,比原始群体极显著提高 2.30 个百分点(P<0.01)。胎均总仔数,优化后母猪第1—10胎至少提高0.22头,且极显著高于原始群体相应胎次总仔数;平均胎均总仔数也提高至 12.78 头,比原始群体极显著提高 0.50 头(表 4)。综上所述,母猪群优化后不仅能够极显著提升分娩率,还能极显著提高各胎次的胎均总仔数。

表4 群体优化后的胎龄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3 讨论

3.1 胎龄变化与繁殖性能

母猪群的繁殖性能是随胎龄而动态变化的,其中最明显的例子为母猪二胎综合征[2]。本试验结果显示,4个单位的第2胎母猪分娩率均较同单位第1胎和第3胎的偏低,同样存在二胎综合征的问题。产生以上的结果,推断主要原因有:①后备母猪入群前体重偏轻,未达配种要求;②第1胎分娩时造成生殖系统的损伤[3];③第1胎哺乳时带仔猪数偏多或采食量偏低,导致体储损失较大。

此外,试验结果还显示了母猪群的分娩率和胎均总仔数分别在第8胎和第7胎之后出现明显的下降,生产成绩明显随着胎龄的老化出现规律性的下降。出现该结果原因可能有:①饲料营养水平未能达到高胎龄母猪的需求;②生殖系统衰老,生殖激素水平降低,引起卵泡生成数下降;③前期胎龄饲养过程中体储损耗较大;④低产母猪的主动淘汰未能及时跟进。

3.2 种猪群优化与胎龄结构

有研究表明,前2胎的产仔性能能够作为评价母猪后续繁殖力的指标[4]。本研究将原始母猪群中连续第1—2胎的总仔数均小于10头的母猪个体剔除后,其群体的平均分娩率极显著提高了2.30个百分点,胎均总仔数极显著提高了0.50头。这表明了通过前2胎的成绩来优化种猪群体的方法是有效的。

然而,通过以上这种方法仍然不能避免母猪群繁殖成绩随胎龄老化而不断下降。因此,仍需另辟蹊径地调整和更新胎龄结构,以维持种猪群的高繁殖性能。本试验结果表明,母猪群分娩率和胎均总仔数的高峰值主要集中在第3—6胎,在第7胎或第8胎后会逐步出现下降趋势。因此,种猪场管理人员需要重点提高第3—6胎母猪存栏比例,同时在第7胎后重点提高高胎龄母猪的饲料营养,并有计划地开始根据母猪个体历史生产档案来进行主动淘汰与更新。母猪在第1—2胎时也需重点筛选淘汰后再进入下一胎次,另外后备母猪配种前的体重、背膘等标准还需进一步提高[2],以期降低二胎综合征的影响。3.3 影响研究的其他因素

母猪的繁殖性能不仅跟胎龄有关系,也与单位间的查情配种水平、怀孕及哺乳母猪饲养技术、饲养环控调整、公猪繁殖力等方面有着较强的联系,因此本试验的数据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尽管受诸多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依然可以为提高母猪群繁殖成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猜你喜欢

胎龄母猪群体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不同胎龄新生儿心电图特点与临床意义的对比分析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