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6-19张宇厉菁张华袁义强
张宇,厉菁,张华,袁义强
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与房颤相关的多种心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1]。近几年来,房颤患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患者的病死率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目前,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临床上药物难治性房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研究表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为40%~79%,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约为21%~45%,但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患者后会有复发的可能性,并且导致其复发的原因和机制在临床研究中仍未有统一的认识[2]。本文则针对房颤类型、左心房前后径及左房内径指数对慢性房颤患者术后的影响进行探究,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在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慢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为32~72(60.2±2.4)岁。纳入标准:年龄为30~75岁;通过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检测到房颤现象;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50%;左心房前后径小于55 mm;在进行射频消融术前2 d未发现左心室血栓[3]。排除标准: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梗死病史;伴有肝肾功能不全;不愿意接受研究[4]。根据3个月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房颤复发,分为复发组(n=49)和未复发组(n=61)。
1.2 方法
1.2.1 射频消融及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射频消融术,充分准备好术前工作,包括消毒、铺巾、麻醉等。患者成功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法在患者的左、右静脉和左锁骨位置进行穿刺建立消融通路,并将10极、4极的标测导管植入冠状静脉窦[5]。房间隔穿刺成功后接着运用Swartz-SL1长鞘在左前斜45°的位置和右前斜30°的位置造影明确左右肺静脉的切口,并通过Swartz-SL1长鞘将生理盐水灌注在消融导管中,使其到达左心房,对左心房进行三维结构重建并沿着左心房壁肺静脉切口约1 cm的位置以及侧壁开口0.5 cm处设置环状消融线,并沿着环状消融线进行逐点消融[6-8]。所有患者在术后均需服用华法令3个月以上,并要严格控制国际标准化比值,使其比值为2~3,并且持续性房颤患者要服用可达龙或者ⅠC类抗心律药物1个月以上[9]。1.2.2 病历信息的收集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房颤病程、高血压、冠心病、左心房前后径、左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左心房压力、房颤类型、术中是否电复律、手术时间等一般临床信息。
1.2.3 随访及复发评价标准在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来院复诊,3个月后进行电话询问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和12导联心电图。术后复发的评价方法:患者在手术后3个月期间内出现持续大于30 s的房性心律失常现象。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一般临床信息比较中,左心房前后径、左房内径指数(左房前后径/体表面积)和房颤类型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年龄、房颤病程、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史、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左心房压力、术中电复律和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不同类型慢性房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阵发性房颤患者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在房颤病程、左心房前后径、左房内径指数、LVEF以及左心房压力和手术时间等因素上存在明显统计学(P<0.05),而性别、年龄、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史、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术中电复律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2)。
表2 不同类型慢性房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3 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是否复发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房颤病程、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史、左心房前后径、左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左心房压力、术中电复律、手术时间和房颤类型为自变量,剔除标准P<0.10,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前后径、左房内径指数和持续性房颤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表3)。
3 结论
房颤是一种伴随心房机械功能失常且电活动紊乱的心律失常疾病,是心律失常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且近几年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10]。目前,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难治性房颤的主要医治手段,但是通过对行单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随访得出,约有30%~45%的房颤患者会复发,甚至有20%~29%的患者需要进行多次射频消融术治疗,并且大部分患者需要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才能使窦性心律维持在稳定的状态[11]。本文对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明确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消融战略,降低房颤患者术后的复发率。
表3 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慢性房颤患者进行单次射频消融术后的成功率不尽人意,对于大多数慢性房颤患者来说,单次射频消融术可起到缓解效果,但不能达到治愈的作用,然而多次射频消融术虽然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但是由于反复的手术不仅会增加术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反复手术治疗并未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12]。射频消融术后导致房颤患者复发的机制可能与射频的电流有关,在进行射频消融术时射频的电流会使心房基质发生一定的改变,电重构过程成为影响房颤患者复发的机制[13]。在术后早期的房性心律失常中,造成患者复发的机制与射频电流的刺激有关,它是机体对射频刺激和电流损伤做出的一种延迟治疗的短期反应,在此时期患者的全身和局部位置会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可促进心房的重塑,并紧密联系着房颤的发生,在早期心律失常时期出现以上现象并不代表手术的失败[14]。在术后晚期的房性心律失常中,造成患者复发的机制主要是由于电重建导致,此时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电传导会逐渐恢复,并且会出现大的折返环以及肺静脉起源的房颤触发灶[15]。
临床方面对射频消融术复发原因的研究中,年龄、性别、左心房前后径、左房内径指数、高血压等都是其研究的范围,但是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房颤类型、左心房前后径、左房内径指数等在射频消融术复发的影响因素中存在一定的研究价值[16]。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慢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左心房前后径、左房内径指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在性别、年龄、房颤病程、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史、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且通过对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可以得出,房颤类型、左心房前后径以及左房内径指数均是导致慢性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因此可以得出在较多的引发因素中,房颤类型、左心房前后径以及左房内径指数可影响房颤患者术后的复发率[17]。
为进一步提高射频消融术的成功率,有效降低慢性房颤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应根据房颤与炎症之间的关系制定优化消融策略。通过临床研究证明,射频消融术后短期复发时若给予患者抗电重构的药物会使转复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并认可,但是远期治疗效果并未得到充分的证明,需要进一步探索[18]。优化消融策略主要有以下措施:射频消融术的目标是肺静脉的电隔离,可作为一线治疗房颤患者的方法[19];进行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的患者要继续服用抗凝药物,使心律水平在正常的范围;若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后6周内复发,则需要在现有的控制节律的基础上继续观察,不需要更改治疗方案[20]。
综上所述,房颤类型、左心房前后径以及左房内径指数均是导致慢性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慢性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率应研究优化消融策略,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