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2019-06-19马祥雪于淙阳张宁月
马祥雪 于淙阳 张宁月
天津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1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简介
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也大不相同。2012年在总结了国内外城镇化建设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适用于国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1]。新型城镇化将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与传统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结合在一起,弥补了传统城镇化发展的不足,是大城市、小城市和新型农村共同促进、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设定的,对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实现方式的革新探索。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多的是在质量与内涵方面的提高[2]。
1.2 新型城镇化的体现
新型城镇化将和谐发展列为第一发展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时,必须要注意相关的制度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尊重市场规律,另一方面注意发挥政府的协调和引导作用。新型城镇化还体现了统筹兼顾的发展原则,统筹兼顾更多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和思路,不仅要重视大城市的发展,还要重视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体的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促进城镇化水平发生质的变化[3]。
2 山东省各区(市)新型城镇化评价
2.1 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
有很多可以用来评价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并且建立的指标体系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本文在指标选取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原则。城镇化过程是经济、人口、生活方式、地域景观等多要素的转化过程,指标的选取要能涵盖城镇化的基本内涵。②主导性原则。指标选取并非越多越好,尽量选择能突出反映城镇化内涵和特征的指标。③层次性原则。众多城镇化指标能反映的城镇化内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应合理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和位置。依据以上原则,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17地市的24个三级指标(见表1)。
2.2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计算
为克服多指标变量间信息重叠及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山东省区域城镇化水平。本文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10)》及《山东省统计年鉴(2018)》选取了全省17设区市的24项指标数据,利用MATLAB对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
利用MATLAB软件对处理后的标准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多个变量进行改造,重新组合,用少数不相关的新变量组合来体现原来的变量所代表的绝大部分的信息,对新变量进行研究分析来得出结论,从而来解决原来的问题,再根据各指标的特征向量、标准化数据计算出各设区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得分[4]。为分析山东省17个设区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运用ArcGIS将2018年经标准化处理的新型城镇化主成分综合得分做空间分布分析,如图1所示。
表1 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
图1 2018年山东省各设区市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分布图
如果综合得分为正,表明该主成分在平均发展水平之上,且分数越高,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表明该主成分在平均发展水平之下,且分数越低,发展水平越低[5]。
由图1可知,2018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为沿海一线和济青高速沿线,主要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为鲁南城市带的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为鲁西北、鲁西南地区。
2.3 结果对比
分别计算2010年和2018年山东省各设区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分并进行排名(见表2)。
表2 各区(市)新型城镇化排名(2010年和2018年)
由表2可知,德州、聊城、东营、莱芜、临沂等城市2018年新型城镇化排名较2010年相对落后;济南、青岛、淄博、枣庄、泰安、滨州、菏泽等城市2018年新型城镇化排名较2010年有所提升;烟台、潍坊、济宁、威海、日照等城市位次保持不变,且威海新型城镇化排名一直居于首位。
3 结语
2010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为沿海一线和济青高速沿线,主要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为鲁南城市带的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为鲁西北、鲁西南地区;2018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为沿海一线和济青高速沿线,主要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为鲁南城市带的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为鲁西北、鲁西南地区。山东省各设区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空间分异特征十分显著,由东向西呈现出东部相对发达,西部比较落后的现象;由南向北呈现出“低高低”的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