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图像语言 培养读图能力

2019-06-19陈夏兰

名师在线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大猩猩长颈鹿鳄鱼

陈夏兰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福建厦门 361000)

引 言

教师和家长重文轻图的思维定式深深影响了学生,笔者在二年级的两个班级开展了“你怎样读绘本故事”的问卷调查(见表1),呈现结果令人吃惊:

表1

102 个学生中,1 人选A,选择B 的仅占47%,而选C和D 的学生加起来居然占了总数的52%!学生选择C、D 的理由十分相似,大体如下:“这样可以多识字”“我已认识了很多字,可以看只有文字的书了”“我觉得看图太浪费时间了”……学生潜意识里对图画的忽视跃然纸上,阅读的功利性昭然若揭。

其实,读图能力也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语言是一种情境式、互动式、全息式的语言,它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优秀的绘本不仅文字凝练优美,意蕴深长,画面设计更体现了作者的智慧,正是进行读图能力训练的良好载体。善于读图的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层次更深入,更能体会绘本的深意,感受绘本之美,享受绘本之乐。

那么,在绘本阅读中如何挖掘图像语言价值,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

一、先图后文,主动建构

绘本是用图片和文字讲故事的艺术。它的文字大多较简洁,有些只是故事发生发展的主要线索或粗略的框架。怎样用精美的画面讲述连贯的故事,是绘本创作的关键。好的绘本,每张图像都会说话。读绘本如果过于依赖文字,仅满足于对情节的大致了解,无异于买椟还珠,还容易养成浅阅读的不良习惯[1]。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先带着学生看图,感受绘本艺术的魅力。封面、画页、封底、环衬……在轻轻的翻页声中,学生进入绘本世界,在视觉的盛宴中猜想、判断、分析、理解,感受情节的推动与发展,理解故事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主动建构完整的故事。其中适时“停顿”,引导学生图文结合,互相印证,享受“果然如此”“原来如此”“居然如此”的读图乐趣。如此先图后文、图文对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和从图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二、品味细节,审美发现

图画看似一览无余,其实是它把太多的东西悄悄地藏了起来,让你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如果只从简洁的文字、图画的显态信息中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审美感知便仍处于低层次的粗浅状态。反复咀嚼品味图画细节,一点一点发现图画中的潜态信息,便能渐渐与作者、作品相知相融[2]。

读图画书,“发现”是永恒的主题。一位教师在《大脚丫跳芭蕾》阅读指导课中,以“我发现”“我还发现”“我还要发现”为线索贯穿始终。在对图画细节的揣摩思考中,对人物、故事的理解层层深入。他们从贝琳达躺在浴缸里的动作、水龙头上残留的一滴水、画面灰白色的背景等细节发现贝琳达被评委不负责任地打击后的低沉难过;从贝琳达的神态、动作、衣着、发饰等细节发现贝琳达对舞蹈始终如一的热爱;从观众的反应及小猫翘起的尾巴发现贝琳达舞蹈无与伦比的魅力……在教师的引导、肯定、赞赏、鼓励中,学生们亲历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收获着“发现”的美好。当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讲什么”,而是更多地发现文本、图像中的不寻常之处,并研究思考“为什么”时,他们的阅读能力便有了质的提升。

三、比较异同,关联思考

绘本的图画和文字一起承担着讲故事的重任,作品的起承转合间,它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形象、构图、色彩等前后的联系和安排,往往包含着作者独到的匠心,须引导学生关联思考,潜心感悟,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

儿童的图片知觉广度较窄,往往难以前后联系,需要教师引导比较。在绘本《大猩猩》的阅读课中,读完故事后,笔者让学生再次读图思考:“爸爸与安娜在一起的画面与大猩猩和安娜在一起的画面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爸爸是严肃的,总是面无表情,从不与安娜对视;而大猩猩脸部表情很生动,会目不转睛地望着安娜,会露出非常好看的微笑。爸爸总是离安娜很远,或背对安娜;而大猩猩则和安娜很亲近,会牵着她的手,会搂着她飞,会背着她爬墙,会让她骑在肩上,还让安娜踩着它的脚背跳舞,大猩猩还会亲吻安娜。此时,笔者出示两幅“就餐图”,引导学生从色彩、背景、餐桌、食物,人物的神情、动作等角度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爸爸的冷漠疏离,大猩猩的亲近温暖和安娜对父爱的渴望。

同个系列或同个主题的绘本往往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厘清作者的思路脉络,比文见义,产生“发现”的飞跃。例如,把《我爸爸》《我妈妈》这两个绘本放在一起读,学生会发现除了文字表达十分相似外,图画也有许多有趣的共通之处:爸爸妈妈从始至终都穿着一成不变的家常睡衣,连早餐的面包都是爸爸睡衣的花纹,最家常的形象传递着温暖的亲情。

四、提取结构,精彩创编

续编创编是绘本常见的教学策略之一。教师常常抓住绘本文字语言中重复的典型句式、段落类型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其实,创编前如果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画面,提取绘本图像语言的表达元素和整体结构,对思维的细致性、严密性、完整性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学生学会用图像思考,表达将变得更为轻松、流畅。

在《鳄鱼爱上长颈鹿》绘本教学研讨中,第一次试教时,教师给学生朗读了鳄鱼“送微笑”的故事后,让学生进行“鳄鱼还会用什么办法向长颈鹿送出它甜蜜的微笑”的情节创编。学生想出许多有趣的方法,但表达都较为简单,缺乏前因后果与生动的细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学生在表达时,并未在脑海里建构起故事画面。于是,第二次试教时,教师将问题改为:“鳄鱼还会用什么办法向长颈鹿送出它甜蜜的微笑?如果让你像作者一样把故事画下来,你要画几幅图,怎么画?”学生带着目的重读绘本中鳄鱼三次“送微笑”的画面,观察鳄鱼和长颈鹿有趣的互动,再模仿创编。因为更充分地借鉴了绘本的图像语言结构,故事的完整性、情境感有了很大的提升:“鳄鱼穿上了鲜艳的红衣服,向小兔借了一把长长的梯子,爬到了屋顶上。看见长颈鹿走过来了,它激动极了,跳起来努力向长颈鹿挥手,脸上挂着最迷人的微笑。它想,这回,长颈鹿一定能看到了吧!可是,天上突然飞过一只很漂亮的风筝,长颈鹿最喜欢风筝了,它看着风筝眼睛一眨不眨,从鳄鱼面前走了过去,完全没有看见鳄鱼……”如此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学结构,用结构,从而使学生的读图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结 语

总之,绘本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利用绘本教学提高学生的绘本读图表达能力,为他们开启畅通阅读之门。

猜你喜欢

大猩猩长颈鹿鳄鱼
穿越去陪大猩猩
我有友情要出租
不要小看长颈鹿
新生活
长颈鹿的烦恼
鳄鱼
长颈鹿
长颈鹿
鳄鱼
晚安,大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