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2019-06-18蔡罡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蔡罡

【摘 要】高中生涯是学生的关键转折点。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數学在帮助学生训练逻辑思维以及反应能力上有所成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现今,许多教师将传统教学理论与新要求结合起来,形成有特色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方法。本文着重于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0-0118-01

语、数、外是高中科目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传统教学欠缺对学生整体能力考虑,只是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努力。尤其是高中数学,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薄弱,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公式更是死记硬背。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几乎很少琢磨数学问题,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很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做了极大的变动。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更多的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用新的视角学习数学,提高了整体教学

素质[1]。

1 实践讲授法

实践讲授法是指学生通过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自主动手实践,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深入了解知识点,加深学习印象。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以及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纸版做出一个空间模型,通过两个纸板模拟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把自己的学习工具笔、纸当成空间的直线和平面,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观察不同的方位,同时,也可以让空间感好的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出这些模型,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可以更直观清晰地了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得出“如果一条直线的两个点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这种实践讲授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高中数学知识的性质。

2 情景教学法

课堂是高中数学重点教学的场所,浓厚的趣味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情景教学法是指学生在讲授书本知识点时,将其内容与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学习概率时,如班级有50个同学,教师在讲述抽样调查时,随机抽取班级十名同学的身高进行调查,将他们的身高依次写在黑板上,159、166、175、164、168、169、172、166、181、168。教师可以假定条件为身高在163~170的同学有多少,根据以上10个数据,可以得出符合条件的身高个数为6,样本调查中身高在163~170的同学占60%,由抽样调查可以推测班级同学身高在163~170的占60%,也就是有30人符合条件。这种方法将生活中的例子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讲很有

帮助。

3 团队合作法

团队合作是指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以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通过团队形式的共同学习促进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方法。学生在团队合作时,更能够激发学习的动力。学生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在学习概率统计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如教师在举例掷骰子问题时,可以将同学分为几组,规定好每组可以投掷的总次数,让学生自己分配组内成员的投掷次数,将投掷结果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由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再仔细的给大家讲解随机概率的分类,以及各自的性质。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会更愿意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着重于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革新,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力,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逻辑能力,帮助学生运转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刚.怎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2010.

猜你喜欢

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