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初探
2019-06-18李勇
李勇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此时问题导学法便逐渐得到应用,其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师如何通过问题创造课堂氛围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探索方向,本文从分析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方法入手,对教师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0-0117-01
情境教学法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创设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将它与问题导学法相结合,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微课等途径将问题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既能简化题意,方便学生快速理解,又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中物理由于其学科的复杂性与知识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加之知识点具有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不少学生容易产生偏科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水平。
1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理实验,学生能更加直观、清晰地参透物理现象的产生与应用,从而掌握相关信息,使知识学习更加形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结合物理实验来创设情境,设置合适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其他形式自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物理学习的自主性。另外,学生在实验完成过程中,通过亲手操作能够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在其犯错误时提出正確的建议,避免学生因失误导致自信心受伤害。如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打点计时器为何能打点?”,以此引发学生联系速度的有关知识,了解其构造的同时回顾已学知识。其次,通过让学生观察最后实验结果中纸带上点的分布情况来回答问题“分析纸带速度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依据纸带上点的情况描绘出速度时间曲线,以此使整个过程更加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帮助其探究其中的规律,加深知识印象。
通过依据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问题建立实践性认知的同时进行有效思考,有利于提高学习
效率。
2 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将实际生活“搬进”课堂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高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尤其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大多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些生活现象的最好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以适当借助生活中的具体情景来创设问题情境,既能调动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又能使其进行有效思考,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两段视频,一是石块在冰上滑行,二是快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在道路上留下的一条印迹。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这些生活现象提问学生“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上述现象呢?”,以此作为教学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为教学做好充分铺垫。最后,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结合现实生活,搜寻能够反映牛顿第一定律的事例,以此锻炼学生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3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在信息时代下,教师要学会将教学技术应用到课堂授课中,通过多媒体等一系列有效工具将课本上枯燥、抽象的公式与定理转化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或视频等,既简化了知识形式,方便学生形象记忆,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视频,并提问问题“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为何按照单一的轨道?这八大行星会彼此碰撞吗?”,以此来引发学生深思,并为教学做好充分铺垫。随后,教师继续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段行星间力的分析图,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以此加深学生知识印象,深化理解。最后,通过改变行星的大小、质量等引导学生推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高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性特点,以此使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调动其对物理钻研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在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课程的改进与创新,结合课外拓展知识为学生创设新颖的物理题型,使学生及时调整思路、转变思维,从而促进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