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蚁大部队来了!来了!
2019-06-18冉浩
冉浩
频繁出现在各种传说和影视作品中的行军蚁,大多是以“食人蚁”的形象出现,凶残可怕、无恶不作,让人畜闻风丧胆。
但事实上,行军蚁比想象中要“友好”很多,而且十分有趣。不同地方的行军蚁有着不同的趣处:有能帮土著清理虫子的非洲行军蚁,也有被迫“吃素”的东方行军蚁,还有上演内部“宫心计”的美洲行军蚁……
非洲“矛蚁”凶名最盛,令猎物闻风丧胆
大约在1亿1千万年前,行军蚁家族的祖先就已具备一定的行军特征,在行为上也逐渐和其它蚂蚁分道扬镳,并随着冈瓦那大陆分裂为南美和非洲大陆时彼此分离,走上了独立演化的道路。最终,行军蚁在欧亚非大陆和美洲大陆,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它们一方面彼此相似,但另一方面又演化出各自独有的特征,向我们展示着大自然生命的多样性。
总体来说,行军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地区,因为只有在那样的气候条件下,才有足够多的食物来维持它们庞大的群体。欧亚非大陆的行军蚁,大约在距今5000万年前演化成功,其中凶名最盛的,就是在非洲被称为“矛蚁”的行军蚁。
非洲乌干达 Bigodi湿地的行军蚁队列,巨大的兵蚁混杂在队伍中,担起重要的保卫责任。
它们的蚁后生殖力惊人,而且还存在着频繁的交配现象,一个月就能产下300~400万枚卵。这种情况不止存在于行军蚁中,在蜜蜂中也存在。蚁学专家克若纳尔(Kronauer)等人认为,来自不同父亲的精子被使用,使得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要比其他大多数蚂蚁类群高,这能够使群体在遗传上更加健康。有些土著往往还喜欢行军蚁光临,当行军蚁来的时候他们就撤离,等再搬回来时,屋里各种讨厌的虫子都被清除一空。除此之外,此类行军蚁的威力过于巨大,往往会引起猎物出现罕见行为:在西非,大型蚯蚓发现行军蚁大军迎面而来,它们会钻进土里吗?不,它们会溜上最近的树。有些蜗牛则会吹泡泡,用来掩饰并保护自己。非洲尖鼠也不例外,在快速逃避行军蚁时,它们的长腿和惊人的跳跃能力显得十分张扬,像是在对周围所有的动物发出警告。
如同溪流一般的行军队伍到处劫掠,消灭沿途遇到的任何比它们跑得慢的小动物,但它们的主要目标还是昆虫、蜗牛之类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并不是大型动物,更不是人类。事实上,它们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即使有上千万成员的矛蚁群体,总重量也不过几十千克,虽然能击败单个人,但围攻农场或者追杀大群的牛羊等却不现实。即使是跑,它们也不可能在一两秒钟内跨过你一步的距离,所以除非你站着不动,否则,只要你能稍微走动,它们追上并吃掉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东方行军蚁被迫“吃素”的白蚁天敌
数以百万计的蚂蚁食量巨大,而且为了维持群体的规模,它们还要抚养大量的幼虫。如果在食物资源相对不足的地方,那就得另想办法。在我国华南等南方地区,有一种巢穴规模不逊于矛蚁的东方行军蚁。它们是体长大约在4~8厘米的黄褐色蚂蚁,这种蚂蚁主要在地下活动,偶尔也可以在菜地表层看到。东方行军蚁的工蚁视力极差,但雄蚁的视力很好,个头也不小,有25毫米长,大大的肚子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所以也被形象地称为“香肠蚁”。
华南不比非洲的热带丛林,食物资源有限,所以东方行军蚁也取食植物。它们吃萝卜、西瓜等等,甚至可以将这些作为主要食物。因此,它们一度被称为“东方植食行军蚁”。然而,“植食”两个字最终还是被拿掉了,因为有可能的话,它们也抓点虫吃,主要目标就是土栖白蚁。虽然白蚁也可以形成很大的巢穴规模,有的数量也能上百万,但是和蚂蚁一比,它们的战斗力却不在一个等级。白蚁的行动迟缓,除了头部比较坚硬外,身体的其它部分都是比较柔软,很容易被行军蚁的上颚撕裂。而且对行军蚁来说,白蚁最“可爱”的地方在于,它们会聚集在一起保卫巢穴,而不是四散逃跑。所以,东方行军蚁可以把白蚁整窝端掉。你可以在湖南、四川和海南等南方地区见到东方行军蚁,特别是在西双版纳,更容易遇到它们。
除了东方行军蚁,在我国的大地上,还有一类双节行军蚁,它们在演化的时间上稍晚,分布上与东方行军蚁有重叠,主要从伊朗到澳大利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体型较小的行军蚁类群。它们善于猎杀其它蚂蚁,却是我们知之甚少的蚂蚁。甚至双节行军蚁的分类和鉴定都颇为混乱,目前全球已知一百多种双节行军蚁,但其中有大量的物种只是用其工蚁或雄蚁定名,很多蚂蚁物种的品级都无法对应。
在美洲大陆,同样有类似双节行军蚁的行军蚁存在,它们被称为“邻游蚁”,也常袭击其它蚂蚁。邻游蚁也是一群让人感兴趣的小蚂蚁,这些蚂蚁在体型上较小,分布在从阿根廷到美国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它们在雨林甚至是住户后院和空地上到处游荡,所以很容易被爱好者和观察者接触到。如果你有机会前往这些地方,说不定就能看到它们驱动着长长的队伍,袭击其它蚂蚁的巢穴,那将是一件非常值得蹲下来一观究竟的事情。
美洲“游蚁”不可小觑的战斗能手
在美洲大陆的行军蚁,有一個专门的名字叫“游蚁”,大约在6000万年前演化成功。游蚁是大陆上的流浪者,它们同样劫杀各种小昆虫,或者其它挡路的任何动物,比如受伤的小鸟、蜥蜴。游蚁的群体规模要小于矛蚁,一窝大概有一百万只蚂蚁。但在游蚁队伍中,有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兵蚁,它们比矛蚁的兵蚁更加厉害,拥有巨大的钩子状上颚,专为战斗而生,这使得游蚁的兵蚁能够对脊椎动物造成伤害。它们活动在队列的外围,承担保卫任务,并威慑觊觎它们的捕食者。
布氏游蚁(Eciton burchelli)和钩齿游蚁(Eciton hamatum)是研究得最透彻的两种游蚁,它们广泛分布于巴西、秘鲁和墨西哥等地的雨林地区,栖息地有重叠。但是,两者的捕食对象却不完全相同。
布氏游蚁擅长于撒网式的围猎,著名的蚁学家威尔逊共享了找到这些小恶霸的快捷方法,那就是在上午9~10点的时候在雨林中悄悄地、慢慢地前进,而且要竖起耳朵倾听。说不定你就会听到“吱吱、唧唧、咕咕”的叫声,这是跟随布氏游蚁的鸟儿们的叫声,它们在伺机捕食被行军蚁们驱赶出来的昆虫。接下来,你将听到寄生蝇的嗡嗡声,它们盘旋在蚁群的上空,不时俯冲下来,在忙于逃命的猎物身上产卵。再往后,便是各种昆虫的嘶鸣声,所有的昆虫都在和行军蚁抢时间,逃命的昆虫十分混乱。很少有节肢动物能够直接抵抗游蚁的进攻,蜘蛛、蝎子、甲虫……它们也许是丛林中的捕食者,但此刻,却沦为猎物,被逮住,杀死甚至撕碎,运回行军蚁的驻地。
钩齿游蚁则不同,它们擅长攻打其它社会性昆虫的巢穴,比如蚂蚁或者蜂类。与布氏游蚁向外发散的觅食队伍相异,钩齿游蚁的觅食队列倾向于更窄的几条主要蚁路。因为它们的对手同样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通过更集中的蚁路可以迅速调集兵力。而钩齿游蚁的后脑勺两侧还各具有一个明显尖锐的刺,这能起到保护作用,以防止它们在和其它蚂蚁搏斗时被咬住脖子。最终,它们将战胜敌人,并将对手巢穴里的卵、幼虫和蛹搬走,作为自己的口粮。在雨林里广泛分布的大头蚁正是其典型的受害者。
与欧亚非大陆的行军蚁相同,游蚁采取分群的形式繁殖。在钩齿游蚁中,这个现象被认真进行了研究。在一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群体中的蚁后都是工蚁眼中极具吸引力的存在,也是群体最关注的角色,直到群体里出现了几只特殊的幼虫——蚁后幼虫。从幼虫期开始,这些小小的蚁后幼虫就开始了它们的“夺权”计划。游蚁在迁徙的时候,幼虫总是会被工蚁搬运着,它们被工蚁拦腰抱起,拥在自己的怀里,这非常类似母猴行走时将幼仔吊在怀中。此时,工蚁的口部正好和幼虫接触,以便于进行喂食以及随时抚慰幼虫、交流信息等。这样的接触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助于尽快把新生个体融入到群体中。但对蚁后幼虫来讲,这可能是引起群体分裂的开始。蚁后幼虫散发出气味,开始对工蚁们产生影响,每晚王室的幼虫转移到新的营地后,被放置在离老蚁后很远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工蚁分别聚集在各个蚁后幼虫周围,用口与幼虫接触,传达出对“新女王”的敬意和宠爱,所以这些幼虫的侍从会不断增加。而那些忠于老蚁后的工蚁则在另一侧。直到最后,当“新女王”成功发育到成年时,整个群体就分裂了,它们各走一边,从此老死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