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而独立的圣马力诺
2019-06-18詹瓦
詹瓦
从意大利海滨城市里米尼,向西南方约22公里,就到了欧洲第三小国——圣马力诺。圣马力诺四周均处于意大利的包围之中,国家以蒂塔诺山为中心,向四周绵延约61平方公里,面积略大于中国的西湖景区。
圣马力诺的建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建立,总容易让人想到权谋、战争、血腥……那么,圣马力诺绝对是个例外。
不想扩张领土的小国二战时向全世界宣战
公元301年,一位名叫马力诺的男子从今天的克罗地亚地区,远渡重洋来到意大利的里米尼做石匠。马力诺是基督徒,意大利是当时的基督教核心区域,这次“迁徙”是他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他离上帝又近了一步。在里米尼,他一边采石,一边宣传基督教义。然而两年后,他遇到了罗马帝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基督教大迫害——拆毁教堂,焚烧经书,凡基督徒必须背弃基督教并向罗马诸神献祭,否则一律处以极刑。为了躲避这次大迫害,马力诺逃到了蒂塔诺山。随后,一批遭到宗教迫害的人相继逃难到此,马力诺采石为大家修建家园,并建筑修道院传播基督教义,于是,在蒂塔诺山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石头公社。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片土地的开拓者马力诺,将这里命名为“圣马力诺之地”,后逐渐演变为“圣马力诺之国”。
随着人口的不断壮大,公社体制越来越完善,1243年,圣马力诺确定了两名执政官联合执政的制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共和国。作为一个国家,圣马力诺也曾想过开疆扩土,然而对于人口和物资均缺乏的圣马力诺来说,战争的消耗是致命的。所以,圣马力诺决定坚守已有的疆土,甚至有地区想归顺,或有大国想赠送领土给它,圣马力诺都断然拒绝。18世纪末期,拿破仑横扫欧洲,征服了欧洲大陆的众多大国,当他发现这个弹丸小国时,被其能在历史上存活至今的不屈精神折服,所以,拿破仑承认了圣马力诺的主权,并提议送上周边领土,但圣马力诺拒绝了拿破仑的好意,并回复使者说:圣马力诺共和国对自己的小小版图十分满意,不敢接受他的慷慨赠与。
19世纪,意大利掀起统一运动,圣马力诺再次成为“漏网之鱼”,这得益于圣马力诺曾救下意大利国父加里波第。1849年,法国军队逼近罗马城,加里波第带着自己的军队离开罗马,在躲避法国军队的追杀中,来到了圣马力诺边境。圣马力诺迎接了加里波第这支疲惫不堪的军队进入,并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钱粮。后来,加里波第反攻成功,意大利统一之后,他对曾帮助过自己的圣马力诺感恩戴德,承认圣马力诺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至此,意大利再也没有动过要兼并圣马力诺的念头。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崇尚自由、固守本土的小国,却在二战时向全世界宣战。在二战前期,圣马力诺宣布中立,不参与战争,却被美国《纽约时报》错误报道为向英国宣战,尽管圣马力诺政府特意向英国表明他们的中立态度,但是这一误导依旧给圣马力诺埋下了祸根。二战期间,受战争波及的难民涌入圣马力诺,面对流亡失所的人们,圣马力诺国门大开,安置难民,一时间接收了近10万的难民。然而,英国以德军窝藏在圣马力诺为由,对圣马力诺进行了连续四次的“无差别轰炸”,造成60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国内众多建筑受毁。一心只想救助难民,没想到竟遭到残忍地轰炸,圣马力诺于1944年7月5日正式向同盟国和轴心国同时宣战。
圣马力诺对全世界宣战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愤怒,事实上它并没有过多参与战争。在当年的11月,圣马力诺就与英国签订和平协定,宣战也到此结束。
1992年,圣马力诺成为联合国的成员之一,其独立地位得到世界的認可。由于奉行中立政策,圣马力诺没有正规军,但法律规定一旦遭受外来侵略,所有16岁到65岁的公民都需应征保卫国家。虽然没有正规军,但在圣马力诺境内却有几支意义特殊的卫队:弩兵团,武器为大弩、十字弩和弓箭,曾是圣马力诺军队的核心,现已无军事功能,只在节日中提供射击表演,或活跃在国际箭术比赛的赛场上,为国家争取荣誉;岩石卫队,成立于1754年,负责边境巡逻,守卫政府重要机构,并协助警察调查重大犯罪,他们是游人在圣马力诺最常看到的卫队,身穿绿色上衣和红色裤子,如若有幸,还能看到他们庄严的换岗仪式。
石头之城出现在国旗上的三座要塞
现在的圣马力诺共设九个自治区,首都是依蒂塔诺山而建的圣马力诺市。进入圣马力诺市,首先要经过一道城门——圣方济各门。这道门原本为圣方济各教堂的大门,后来在城防建设中,逐步变成了进入圣马力诺市的唯一通道。进入城门向右转,便到了圣方济各教堂。教堂的正门朴实得如同邻家小院:几个立柱和砖瓦组成一个外部走廊,门廊上方的墙面无任何繁复的雕刻,仅有屋顶上立着的一根十字架,还昭示着这里是一座教堂。
在教堂正门的上方有一款石匾,上面镌刻着教堂修建的时间:1361年1月。教堂内部狭小却十分精致,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宗教画作,在教堂尽头,长明灯照射下的耶稣受难十字架异常醒目,在教堂旁边的回廊中还设有陈列室,里面保存着拉斐尔等人的画作和艺术品。
作为圣马力诺共和国的标志,三座城堡充满了古朴厚重的历史气息。而城堡被郁郁葱葱的绿树环绕,看上去又多了一份柔和与清新。
比起圣方济各教堂,不远处的圣马力诺大教堂就显得气派很多。相传,大教堂所处位置曾为马力诺修建的修道院,如今的教堂于1826年修建。教堂的大门采用了希腊古典主义的科林斯柱,在门廊顶部镌刻着醒目的铭文:献给守护人和自由的缔造者圣徒马力诺。教堂内部矗立着16根科林斯柱,圆形的穹顶被装饰线条划分为众多方格,每个方格中雕刻着一朵洁白的山花,整个教堂显得大气而圣洁。
教堂共有三座圣殿,七个祭坛,在教堂的末端为大祭坛,祭坛后面立着一尊马力诺的雕像:雕塑的面部表情严肃,右手执着展开的经卷,左手横于胸前,用食指指着经卷,似乎在向众人介绍自己一手缔造出来的国家。在祭坛下有一个小瓮,保存着马力诺的部分遗骸。在祭坛前,常有人虔诚地祈祷,以表达对这位开辟一方净土的圣人的敬意。
步行在圣马力诺的老街上,常有一种岁月的沧桑感如影随形:由于国家的缔造者是一名石匠,圣马力诺是名副其实的“石头之城”——几乎所有建筑都用石头建造而成。凹凹凸凸的石壁在时间的洗礼下格外温润,让人尤感安宁。
在圣马力诺所有的建筑里,最重要也最神圣的是出现在国旗、国徽上的三座城堡要塞。这三座要塞修建在蒂塔诺山的三座山峰上,以城墙相连,形成了圣马力诺坚固的城防体系,千百年来保护着城内居民免受外族侵犯。
三座要塞中最古老的是瓜伊塔要塞。瓜伊塔要塞建于11世纪,建造时并没有挖地基,直接建于岩石上。要塞呈五菱形,以两道城墙围绕,从外城墙进入,首先可以看到一块锻造于1600年的巴洛克式国徽,内墙建有钟楼和羽堡。要塞内的空地上停放着几门意义非凡的大炮:意大利统一后不久,圣马力诺正式成为意大利的保护国,当时的国王维克多·艾曼纽尔专门赠送了两门迫击炮表达诚意,直到现在,每当国家有重要节庆时,要塞内的大炮还会响彻山谷,用震耳欲聋的炮声,提醒着人们圣马力诺自由、不屈的精神。
位于蒂塔诺山最高点的切斯塔要塞,曾是圣马力诺城防的重要据点。要塞海拔756米,两侧为悬崖峭壁,地势极其险要,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要塞建于13世纪,与瓜伊塔要塞相同,为五菱形,站在要塞中,圣马力诺全境尽收眼底。如今,这座要塞已开辟为兵器历史博物馆,展示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约2000件武器:有缺口的箭頭、手柄处已斑驳的长矛、各种制式的火器……一件件都蕴藏着圣马力诺的建国往事。
三座要塞中,蒙塔莱要塞最后建成,时间可追溯到14世纪。虽然蒙塔莱要塞位于蒂塔诺山最小的山峰上,但在圣马力诺的城防史上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遇到敌情,守卫人员将敲响要塞内的警钟,其他人听到警钟,立马进入战斗状态。这座要塞还曾是圣马力诺重要的监狱,监狱门位于要塞顶部,监狱深达8米,一旦罪犯投入监狱内,不用刑具,便受到“暗无天日”的心理摧残。
鉴于切斯塔和蒙塔莱两座要塞重要的军事作用,在14世纪圣马力诺修订的成文法中曾规定,切斯塔和蒙塔莱的卫戍人员必须宣誓终生在堡垒中生活,这让两座堡垒增加了一种欧洲骑士般视死如归的凌冽气质。
没有红绿灯却不堵车闻名遐迩的“邮票王国”
在1971年5月6日,圣马力诺就已经和中国建交。如今,圣马力诺和中国是互为免签的国家。不过,由于圣马力诺没有机场,要想进入这个国家,必须先取得意大利的申根签,再从意大利乘车前往。
进入圣马力诺境内后,可乘坐一条长约1.5公里的索道,从圣马力诺市马焦雷镇直达蒂塔诺山上。除此之外,圣马力诺国境内的交通主要靠汽车,虽然圣马力诺的人口仅有3万多人,但人均汽车拥有量却达1.3辆——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车比人多的国家。尽管汽车数量巨大,但圣马力诺的道路上却没有红绿灯,更出乎意料的是,圣马力诺很少出现堵车或交通事故。走在圣马力诺的街上,你会发现这里的街道异常狭窄,多为单行道或环行道,避免了车辆掉头带来的拥堵,而且圣马力诺的国民还自觉遵守着“小路让大路,支线让主线”的规则,各路口都标有醒目的“停”字。凭借着合理的道路设计和公民的自觉意识,圣马力诺的交通一路顺畅。
圣马力诺城市面积虽小,但邮筒的数量却众多,这些邮筒的颜色与大多数国家不同,通体呈白色,与城内浅色的石头建筑相得益彰。巨量的邮筒象征着圣马力诺发达的邮票业——圣马力诺与列支敦士登齐名,并称为欧洲的“邮票王国”。早在17世纪初,欧洲大部分国家还在以私人信使完成信件的传递时,圣马力诺就已经开办了国家邮政系统,规定由当时的治安卫队进行邮件分发。在1826年,圣马力诺建立了邮政总局,并在1877年8月1日,发布了国家的第一套邮票,至今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
在圣马力诺市,很容易就能找到集邮专卖店,里面的邮票琳琅满目,人们不仅能淘到以圣马力诺当地景观为图案的邮票,甚至还能在其中发现不少专门为庆祝中圣两国邦交而发行的邮票:兵马俑邮票、北京正阳门今昔对比邮票、齐白石领衔创作的以《和平颂》为底图的邮票……游人在圣马力诺不可错过的一站还有城内的邮局:拿着护照,让邮局的工作人员在上面贴一张邮票,并盖上邮戳,这已成为人们来到圣马力诺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