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整合视角的流通企业供应链价值再造
2019-06-18杨慧芳胡继荣
杨慧芳 胡继荣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剖析流通企业供应链内涵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发掘虚拟整合视角下流通企业供应链价值再造动因,并从成本、内部信息与社会资源三方面,提出供应链流程共用、成员间信息创造与社会资本累积三种基于虚拟整合的流通企业供应链价值再造方法,希望可为整个流通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虚拟整合 流通企业 供应链 价值再造 创新变革
流通企业供应链的内涵及演变趋势
(一)流通企业供应链的内涵
流通企业供应链,主要衍生于产品供应链,是指供应链中的产品供应商、物流以及销售等核心企业,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实现产品供应、生产、销售与消费的过程。从宏观角度来看,流通企业供应链是流通企业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进行有效整合,最终构建一个由产品供应商、生产商、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组成,具有强大功能的发展链条。在流通企业供应链的整个体系中,供应链上各经济主体,主要从事其擅长的业务领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一个更为广泛的企业组织结构。同时,供应链上的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促使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相辅相成、协同运作,充分发挥其优势。
(二)流通企业供应链的演变趋势
目前,我国流通企业供应链商业模式中的各要素,存在一定程度调整与变革,有效推动流通企业供应链的演变与发展,具体如图1所示。
运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这种变革主要是针对初期的流通企业供应链。在该阶段中,流通企业供应链从单渠道、单一产品运营与多流通环节的传统运营模式,逐渐转变为全渠道、少流通环节与企业间协作的运营模式。并且,流通企业还从重资产布局,转变为资源共享的轻资产运营模式。由此,流通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立足于全渠道,全面整合渠道中客户需求信息、零售终端与物流数据资源,通过对运营流程的全面整合、重组与优化,实现全渠道供应链运营一体化。这就要求流通企业利用供应链的数字化、共享化,实现供应链各企业间资源的整合、物流资源共享。同时,流通企业利用供应链的柔性化和扁平化,使得末端消费方式对流通方式和生产方式起到逆向牵引作用,进而缩短供应链,实现C2B和C2M的运营模式。
客户服务模式的转变。在改变运营管理模式之后,流通企业供应链的服务模式逐渐从单一产品产出、单一渠道与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转变为产品与服务综合产出、线上线下实现全渠道融合以及社群关系持续互动的服务模式。这一服务模式下,流通企业基于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度挖掘,逐步完善对每一个客户的服务内容,进而增强客户粘性。此阶段,流通企业利用供应链的数字化和共享化特点,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产品及服务的全面整合,将线上线下渠道相融合,并满足消费者与销售商进行跨时间和空间的持续互动,使得客户享有更高价值的客户服务。
利益分配模式的转变。随着流通企业的持续发展,供应链逐步从渠道利益割裂转变为全渠道利益共享;从单向库存利益分配模式转变为双向利益共享分配模式;从沿供应链下游的利益分配逐渐递减转变为向供应链末端利益分配倾斜的模式。在该阶段中,流通企业充分利用供应链的生态化与共享化特点,构建科学的利益分配模式,根据供应链上各经济主体的投入与对消费者贡献大小进行利益分配。同时,流通企业进行利益分配时,还充分考虑了零售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持续互动关系,将流通产业供应链价值适当向零售企业倾斜。
核心竞争优势的转变。目前,流通企业主要是以消费者价值主张为核心,为消费者创造超预期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流通企业充分利用供应链的数字化以及柔性化,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进行准确获取和快速响应,进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充分体现其核心竞争优势。
虚拟整合视角下流通企业供应链价值再造动因
(一)外部动因
第一,客户需求变化压力导致市场竞争关键点转移。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变为订单来量的竞争。流通企业想要在市场中获得最终订单,就要求企业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运营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流通企业由制造方的竞争标准,逐渐演变为需求方的竞争标准,例如,定制化程度以及交货及时性等。随着顾客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企业竞争的多边性,传统以单一运营方式为主的流通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根据市场行业变化,进行及时响应与相应调整。在此基础上,流通企业不得不借助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成员,建立相對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进而共同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
第二,流通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经济主体产生牛鞭效应,构成的诸多压力。虚拟整合视角下,流通企业供应链上下游成员存在较大的牛鞭效应压力。这一效应对企业生产、库存、配送等决策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生产与需求不符、库存缺少或者积压、成本递增与服务水平降低等现象,进而对流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供应链各经济主体,试图通过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协调能力,提高供应链流程的协同性,以此减小牛鞭效应的影响。
(二)内生动因
第一,互补性资源的应用。互补性资源包括同质性资源与异质性资源。流通企业供应链所产生的互补性资源,即使是同质资源,彼此间不存在自然的竞争关系,反而存在合作可能,同时也会催生协同效应。例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渠道和基础设施等相结合,实现企业共同研发、协同营销以及协同物流等活动。在流通企业供应链中,存在多个经济主体,共同使用一种流通的问题,也就是不同成员相互独立的流程,已经被联结在一起,并开始从单一方向进行运动。而在虚拟整合视角下,流通企业通过互补性资源的结合,可以使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协同运作。与单一企业运作相比,流通企业各成员协同运作更具优势。而利用互动性资源,产生的协同效应,使流通企业供应链各成员联合行动,产生竞争优势。当流通企业供应链各成员主体聚集、联结,在互补性资源的驱使下,使得各经济主体都能从中发挥优势。
第二,资源与能力匹配效率。流通企业供应链上下游成员之间,资源与能力是否匹配直接影响各成员的协同合作能力,以及整个供应链运动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当流通企业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资源产生互补效应时,就会催发企业的协同效应。且供应链各主体间的协同敏感性,源于时间、成本、柔性等因素。虚拟整合视角下,随着供应链各经济主体间互补性资源的共同专业化程度提高,彼此间资源协同的敏感性也在逐渐增强,成员间的协同效应更加显著,有利于改善供应链流程,并促进流通企业创新发展。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增强供应链各主体间的协同竞争优势。
基于虚拟整合流通企业供应链的价值再造与实施
供应链流程共用。流通企业供应链上下游成员之间,想实现的流程共用,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而是通过共用相关设施与设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企业组织间信息共享,能够保证供应链整体成本的削减。这种流程共用主要以供应链各环节彼此协作为基础,不仅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且还要兼顾各参与方利益。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流通企业供应链流程共用,主要存在于诸多供应商与产品制造商之间。由此,提出流通企业供应链流程共用价值再造方法,具体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知,在实施流程共用之前,商品供应商之间的库存与物流均保持彼此独立。在商品整体流通过程中,各个供应商之间必须保证自身具有一定库存,用以满足制造商需求。从整体商品流通过程来看,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存在分散现象,物流不集中,导致供应商与制造商信息不集中,资源很难进行集中利用。并且,在整个环节中,物流与库存均为交叉应用,导致供应商与制造商对于物流与库存的投资都比较大,不利于企业节约成本。在实施流程共用之后,供应商与制造商实现一个库存共用,并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主要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代管库存,并根据制造商情况,及时对供应商内部库存进行调整与优化,然后完成商品配送。在此过程中,通过集中管理商品库存与物流,促使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信息交流充分,有利于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同时,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供应商与制造商对于库存与物流的投资相对较少,双方协同性得到大幅提升,极大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即实现价值再造。
成员间信息创造。从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供应链运行本质,是一个获取、共享与利用知识的过程。虚拟整合视角下,为了维持流通企业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组织竞争优势,各个成员之间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取相关信息,汲取全新的技术与知识。其成员内部的信息存量,是企业核心能力与绩效的决定因素。通过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吸收与学习相关信息,不仅实现相关信息在各成员间的扩散与转移,而且增强整体供应链信息共创能力。因此,基于虚拟整合视角下,必须从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创造角度,对流通企业供应链进行价值创造,具体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虚拟整合视角下,流通企业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创造,主要是遵循企业内部吸收能力→信息获取→创新应用的思路。供应链各成员通过外部市场导向、企业主动学习与经验吸收三种方式,吸收相关信息。然后,通过开放内部信息,将成员间的差异性信息进行汇聚,进行整体供应链成员学习。在供应链成员学习之后,会将信息进行共享。各成员之间根据共享信息,进行商品创新,即完成成员学习效应的价值再造。并且,在虚拟整合视角下,供应链成员内部信息吸收能力,会直接影响成员之间信息共享与商品创新能力,进而影响成员间学习效应。且各个供应链成员,还受到成员间信息差异性与信息开放程度的影响。通过排除各方面因素,供应链成员最终完成流通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与创新,实现供应链信息的价值再造。
社会资本累积。社会资本主要包括关系性、结构性与认知性三个维度。三个维度通过干扰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资源互换与组成,影响着整个流通企业供应链创新,在整个流通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虚拟整合下,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社会资本,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一种无形资源形式。企业社会资本的多少,决定着企业在公共市场中,存在的角色以及社会关系的信任能力。流通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主要综合考量企业中社会与文化因素,强调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能力。基于虚拟整合的流通企业供应链价值再造过程,对于社会资本积累价值再造,同样具有较高要求。由此,本文对流通企业供应链成员,社会资本积累进行价值再造,具体如图4所示。在虚拟整合视角下,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方式,促使供应链成员间相互依赖性逐渐加强,成员内部资源互补能力显著提升。根據图4所示,流通企业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通过结构性、关系性与认知性三个维度,逐渐积累各自大量的社会资源。成员间通过长期互动,构成社会资源三个维度相互联接结构,将所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构成流通企业社会资源集群。然后,各成员之间通过彼此资源互动,将社会资本形成强联系。后期,随着社会资本不断积累,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协作,有利于企业绩效、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提升,即实现了流通企业的价值再造。同时,随着流通企业供应链各成员能力的提升,还可继续进行社会资本积累,促使企业能力进一步提升。另外,流通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供应链各成员联结的总和,主要依附于成员间交换活动,通过成员间的资源与能力交换活动,最终创造更多活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琳,陈俞宗.供应链视角下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6(2)
2.谢莉娟.互联网时代的流通组织重构——供应链逆向整合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4)
3.赵侃,茅宁莹.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基于供应链管理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
4.李金华.基于整合视角的供应链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机理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5.王宇航,王斌,王宇红.流通企业契合大规模定制的组织再造与网络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