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内涵研究

2019-06-18曹如中熊鸿军朱军璇

体育科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体育产业影响力

曹如中 ,熊鸿军 ,郭 华 ,朱军璇 ,邱 羚 ,李 霞

0 前言

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布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国发46号文),将体育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这既给上海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也使上海体育资源配置的问题突显出来。根据《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表明,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已经从2015年的40.8%,增加到2016年的42.2%。2017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约45%。体育锻炼人数急剧增加,对于体育资源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上海体育设施总量少、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日益明显[1]。因此,如何提高上海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资源需求,成为上海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作为著名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一直致力于“四个中心”建设,近年来更是有志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因此,体育资源配置能力方面的短板倒逼上海必须加快体育产业的改革发展[2]。根据《上海市体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要求,为了响应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形象,上海明确要求在2025年将基本建成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构建具有专业性和公信力的体育资源交易平台。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不仅可以将上海打造成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使上海形成体育资源集聚区,而且可以搭建政府与市场、资本与项目的沟通桥梁,充分挖掘上海体育产业特色和发展潜力,促进上海体育资源规范、高效流转。

1 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理论认知

1.1 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概念与分类

从理论上来分析,资源配置中心至少包括资源与能力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具有特定行业属性的人力、资本、技术、装备等各种经济资源;二是必须具有对上述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并最终实现经济价值或社会效益的能力[3]。通常情况下,资源配置中心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能够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标。因此,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必须是既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又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和合理使用,并最终实现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大型集聚区[4]。成为体育资源配置中心至少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具有所能配置的重要而丰富的体育资源,二是具备能够在既定范围内进行体育资源配置的能力。其中,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提供体育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及要素,体育资源稀缺性的客观存在是体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前提[5]。体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就在于通过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稀缺资源的增量,以解决体育资源供给与日益增长的体育资源公共需求之间的矛盾[6]。由于体育资源具有产业属性,因此对体育资源的配置离不开市场调节手段。同时,体育资源又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与保障,所以体育资源配置也离不开政府的行政调节手段[7]。

结合理论研究成果来分析,目前学界尚未就“体育资源配置中心”达成统一的认知,国内有关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一词最早来源于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5〕26号)(以下简称沪府发 26号文)。借鉴“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国际体育中心”等基本概念以及考虑到体育产业属性及其资源禀赋[8],本研究认为“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主要是指通过利用各种行政和市场手段,主动促成各种体育技术、资本、人才、机构、信息、规章和制度等软硬资源向特定区域集聚,以提高体育产业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大型体育资源集聚区。根据区域大小,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可以划分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其中,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体育资源相对丰富,体育资源配置能力能够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作为跨国界的体育资源领导者,所能调配的资源和服务的能力范围虽然未能覆盖全球,但至少跨越了两个以上的不同国家或区域,资金、机构与人才等体育资源的区域参与程度较高,体育资源配置能够辐射范围全区域以内,区域范围内体育资源整合能力较强,配置效率较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资源配置中心是能够主导全球体育资源市场发展的最高级别的体育资源集聚地,至少包含了环境优良的体育市场、集聚度的高资源、多元高效的配置方式、功能健全的服务、覆盖全世界的可调动的资源和服务网络。

结合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的步骤通常是先在全国范围内具备体育资源配置能力,然后将这种能力逐步向关联区域拓展,并建设成为区域性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再逐步建设成为全球性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应有的影响力[9]。上海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是配合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主动行为,既可以打造具有专业性和公信力的体育资源交易平台,促进体育资源高效规范流转,又可以搭建政府与市场、资本与项目的桥梁,大力挖掘体育产业发展潜力,还可以解决传统管理体制使上海体育资源过度垄断和集中的问题,促进上海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改革,提升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与地位。从上海提出的要求和标准来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必须是既能够承担国际、国内体育资源配置功能,又是能够为国际、国内提供体育资源配置服务的集聚中心[10]。

1.2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技术指标

综合分析目前国际体育城市的实际情况,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不仅体育资源门类齐全而丰富,高层次体育人才汇聚,而且体育资源配置能力多元和高效,所能调动的资源和服务网络覆盖全球[11]。因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2.1 通过体育货物的汇聚形成的超级体育货物配置中心

超级体育资源汇聚地一般与体育加工制造业集聚区联系在一起。研究表明,每一次世界性的体育加工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进行大规模转移时,都会催生出全新的超级体育货物汇聚区。这些超级体育货物汇聚区既是体育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包括门户集聚和中转集聚),也能够吸引一大批跨国体育集团总部入驻,并带动区域性的体育服务业的集聚[12]。体育货物资源配置中心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跨国体育集团总部数量及能级、国际体育产业集团数量及规模、全球体育资源货运企业数量及能力、体育货物通关及装卸效率、体育营商环境指数、体育商务运营成本、体育产业信息化水平、体育货运体系的发达程度、体育货运港口通达及优惠政策等。

1.2.2 通过吸引跨国体育集团总部的入驻形成的全球关联体育资源配置中心

跨国体育集团是全球体育市场的产业主体,其总部拥有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支配体育资源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体育资源的国际中转和布局。跨国体育集团总部所在地往往也是与体育产业相关联的金融、保险、代理、货运等服务企业的主要集聚地[13]。全球关联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跨国体育集团总部或其营运调度中心的数量及实际控制规模,本地注册的国际体育企业数量及规模,体育融资、租赁、保险、代理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体育服务的便利程度,体育税负和营商成本,体育资源集中度,体育支持政策等。

1.2.3 通过促进体育资源交易形成的全球体育资源交易中心

全球体育资源交易中心一般都是体育资源交易市场和体育资源交易业务结算的集聚地,也是体育金融、保险、经纪、信息的集聚地和研究中心,通过动态发布权威的体育资源运输和交易指数,影响和支配整个体育制造业、运输业、租赁业、服务业的发展[14]。全球体育资源交易中心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体育产业化程度及市场化规模,体育交易市场实际控制规模,体育交易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体育金融的创新力度,体育保险、经纪、代理、评估的国际化水平,体育市场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体育交易衍生品发达程度,体育电子商务发展程度等。

1.2.4 通过制定体育规则、制度、标准形成的全球体育“软资源”配置中心

体育规则、制度、政策、文化、标准等是体育软资源,是提升体育产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全球范围拥有体育软实力的城市一般都具有在体育法律、规则、标准等方面的制定权,这些城市也是各类国际体育组织总部或相对集中地,通过对国际体育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影响和支配全球体育资源的配置[15]。全球体育“软资源”配置中心主要评价指标如下:本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地位,驻本地的国际体育机构数量及影响力,本地体育规则、仲裁机构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本地体育研究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在本地注册的国际体育社团数量、规模及影响力等。

2 上海体育资源配置能力的现状分析

2.1 积极盘活存量体育资源,体育资源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效应明显

近年来上海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体育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图1),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明显。统计数据表明,按不变价计算,2014年到2017年上海体育产业总规模平均增长了18.2%,增加值平均增长15.1%[16]。而细化到体育产业单位数量方面,2015年到2017年上海主营体育产业单位数量平均增幅20.3%,其中体育服务业增幅超过平均水平,为22.0%;体育建筑业单位数量增幅为8.0%;受宏观经济环境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影响,体育制造业呈略微下降趋势,降幅为1.7%。

图1 2012—2017年全国和上海市体育产业增长值Figure 1 Growth of the National and Shanghai Sports Industry from 2012 to 2017

2.2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有效激活和释放体育资源活力

近年来,上海采取积极措施激活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组织机制,体育产业资源使用效率和活力得到有效释放(表1)。如体育赛事的审批已经不再由体育局负责,而是“下放”到市场,体育赛事产业不仅没有因为管理权下放而陷入混乱,反而在门票、赞助商、转播权等上面获得的收益大增。数据显示[17],上海 “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举办的全国性赛事约130多场次,其中国际赛事占到40%以上,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而且带动了关联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体育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践证明,将专业体育赛事交给有专业经验的体育赛事公司承办,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出,而且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目前,上海市体育局已决定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以便吸引更多的人前往观看。

表1 2016年和2017年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规模及结构比较TableⅠComparison of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Total Output and Added Value of Shanghai Sports Industry in 2016 and 2017

2.3 切实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初步形成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体育产业总量约占全国的30%左右[18,19]。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协作模式可追溯到2012年,经过六年多来的努力,长三角各省市秉承“互利共赢”的理念,在合作机制构建、合作课题研究、合作项目落地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每年定期召开联络员及协作工作会议,形成了体育资源配置上海峰会、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长三角运动休闲博览会、长三角体育产业发展蓝皮书等一批品牌活动和项目,还在上海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安徽财经大学建立了四个长三角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其中上海依托专业的体育力量和独有的国际化大都市资源,成为了长三角体育产业的核心城市。为了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上海出台了 《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了加强体育产业创新能力,目前上海正围绕“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模式,丰富体育产业合作内涵”的任务,以构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为终极目标,为倾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力量。

3 上海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项目,与上海建设国际一流大都市形象不相适应

体育产业作为当下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无论在经济、民生方面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以及社会、市场的共同参与下,尽管上海市体育产业已经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体育产业整体仍处于培育阶段,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极不相符。根据“十三五”规划,上海到2020年将形成一流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基本框架,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对上海体育资源配置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然而,尽管上海近年来聚焦新兴体育产业业态,全力推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以体育产业为核心的多域跨界、多业融合的体育产业发展新生态,通过大力引入品牌赛事和优势企业资源建成了一批优质体育产业载体,但要在短时期内达成上述目标的话,上海仍然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如缺乏有国际影响级别的体育赛事,体育公共空间有待拓展,国际体育资源配置能力有待提升,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19]。

3.2 受到体育资源管理体制约束,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无法得到优化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向内涵发展的集约型转变,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单纯依靠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传统体育产业管理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依托社会力量为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的现代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以建立。而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既是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核心所在,也是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20]。当前,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持续改革发展,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极大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大步提升,体育消费层次结构也逐步转型升级,人们的健康意识正在提高,对体育资源的需求巨大。然而,由于体育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间和社会资本无法大量进入体育产业,当前上海体育产业结构不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体育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十分突出。尽管上海政府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投入巨大,但体育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有效优化,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并不尽如人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服务需要与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之间的矛盾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仍然过少(图 2)。

3.3 体育资源配置机制不灵活,存量体育资源盘活和利用的空间有限

目前上海体育资源配置机制不灵活,优质体育资源较为稀缺,投资吸引力不强,存量体育资源盘活和利用的空间相对有限。许多运作相对成熟的优质体育资源(体育赛事、场馆运营和运动员等),都长期被行政管理部门掌握在手,由此形成大量体育资源的空置与浪费[21]。特别是由于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长期被政府垄断,核心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欠缺,导致体育资源交易规模和活跃度远远不够,一些具备交易条件和具有市场价值的体育资源权益无法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转。到目前为止,上海的体育场馆基本上都是政府和体育局在进行管理和维护,许多前景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体育项目无法得到资本的支持,即使部分项目得到了孵化,但进一步成长的空间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政府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理顺与市场的关系,未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未能做好体育资源的配置和规划工作,未能通过逐步改进管理体制和机制促成传统的政府建设和管理向“政府建设+社会力量管理”模式转变,导致自身无法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促进和扩大体育消费的层次和能级[22]。

图2 2010—2016年全国和上海市体育产业增长值比较Figure 2 Comparison of Growth Value of National and Shanghai Sports Industry from 2010 to 2016

3.4 体育资源配置改革力度不足,未能有效促进体育产业资源进行正常的市场流转

近年来,尽管上海体育产业改革力度有所提升,但体育资源合理流转和配置的空间仍然巨大,与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尚不适应,与广大市民对体育资源的需求以及健康生活的向往仍有较大距离。如上海在财政资金扶持与引导、企业税费减免与优惠、人才队伍强化与培养、产业用地供给与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各类政策对体育产业的支持效果不强,未能有效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利用存量资源兴办体育产业,未能引导银企合作为中小型体育企业建立融资服务平台,未能深入推动体育保险开发新的体育险种,未能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在推进公共体育设施方面,上海未能积极推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改革进程,未能有效提高体育场馆服务水平。在构建体育传媒服务新格局方面,上海仍然没有培育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体育新媒体平台,至今未能打造1~2家国际性的体育传媒公司。在加强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上海也未能强力推动体育装备技术创新,未能推进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成果服务应用于体育领域。在提高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能级方面,上海也没有强力推进体育健身休闲服务项目。在体育资源政策制定方面,上海仍未出台公共体育设施中远期规划,没有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计划。在体育资源设施供给方面,上海未能在全市范围内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不能完全支持户外、山地、水上、冰雪、汽车、摩托车和航空器等具有引领性质的体育消费项目。在体育产业资源布局方面,上海未能重点打造体育资源集聚区和以体育资源配置服务为核心的示范基地[23]。

4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契机

4.1 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相应的支持文件,体育产业政策持续发力

国发46号文为上海体育产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2015年上海紧跟着出台沪府发26号文,对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 “一个总目标”“四个分目标”。根据这一规划,上海将于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和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预期将在体育产业规模、体育产业技术、体育产业环境、体育产业基础四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了推动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2017年和2018年上海又相继出台《上海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2017—2020)和《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18〕31号),旨在推动体育产业朝集聚化、融合化、高端化和品质化方向发展。按照初步规划,未来上海体育产业将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一核两带多点”的空间体系,在2020年左右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产业特色集聚区和重点集聚区。上述文件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4.2 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体育产业资源相对丰富

研究表明,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有着深厚的土壤,产业资源相对丰富,更拥有大批体育明星资源。近年来,上海体育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加,产业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盈利能力日益提升,资源配置与共享效率持续改善,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以2016年为例,上海体育产业增加值为421.27亿元,总体规模达到1 045.87亿元,而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分别占到81.7%和64.6%,总体水平与体育发达国家较为接近。自2016年以来,上海一大批创新型体育企业崭露头角,体育类相关经济单位多达11 489个,在数量上同比增加近三分之一。而2017年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上升至1 266.93亿元,同比增长21.1%。有数据预测[24],上海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前所未有的2 000亿元以上,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总体持平;到2025年,上海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3 000亿元,其中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体育产业增加值的60%;到2035年,达到与卓越全球城市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这些资源的存在为上海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4.3 体育产业成长环境持续优化,体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近年来,上海着力破除行业壁垒,政府在有关购买服务、规划、土地、税收、财政、金融、投资、人才、就业等方面的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历经各方主体的努力,上海体育产业成长环境不断改善,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基本形成全民健身、职业体育和体育赛事引领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其中,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商贸等服务业蓬勃发展;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业、智慧体育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金融、运动与健康促进等新兴体育业态不断壮大。目前,上海体育产业发展主要以服务业为主,未来必须围绕体育产业的细分市场进行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大力提升体育产业资源配置能力,着力打造体育国际贸易中心,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重点体育产业基地和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骨干体育企业集团,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结构体系。体育产业成长环境的不断优化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将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奠定了较好的环境条件。

4.4 体育产业原有基础持续巩固,体育消费市场初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上海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闲余时间的增加,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上海体育消费快速提升,体育消费市场初步形成。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居民对体育资源需求的满意度,上海市委、市政府也正在逐步提高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标准,将许多公共体育设施和场馆,包括学校体育场地,向市民实行开放。未来上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 m2,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其他各类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可以预计,未来上海体育产业将有着良好的契机实现弯道超车,也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留出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5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方案设计

5.1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战略步骤

近年来,由于我国在生产制造工艺水平上的大力提升,再加上长三角区域内强大的产业基地和制造能力,可以说上海在体育资源的汇聚上并不成问题。然而,由于上海在体育金融保险、体育人才培养、体育服务体系、体育营商环境、体育国际话语权等高端体育服务领域以及软环境方面的建设相对缓慢,严重阻碍了其全球体育资源配置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比其他国际知名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上海在体育资源配置能力上存在的差距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端体育服务机构集群效应不明显,二是体育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亟需提高。因此,未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必须积极培育包括体育金融、体育咨询、体育规则、体育仲裁、行业协会等在内的具有全球配置潜力的体育资源能力,强化与扩展包括体育组织注册登记、体育管理、体育经纪在内的全球性体育资源配置能力。结合我国国情和上海实际情况来分析,建议上海在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战略步骤上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按照中央和上海规划,2025年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全球体育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必须着力做好“体育资源高度集聚,体育服务功能健全,体育市场环境优良,物流运输服务高效”四个方面工作。体育资源高度集聚主要体现在以体育资源物流吞吐量、体育企业集团、体育服务机构等为代表的体育资源要素集聚方面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体育服务功能健全主要体现在配套服务功能初步完善,能为行业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对外辐射能力大幅提升,市场服务范围达到一定规模,以增强对国际体育服务企业的吸引力,主要包括体育金融、体育咨询及行业协会等;体育市场环境优良主要体现在政府监管、服务高效和法治环境优良,体育注册登记、体育管理、体育经纪的制度科学完善;物流运输服务高效主要体现在运输体系合理、全程物流服务、口岸综合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上海便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力等体育资源,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同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互动,使上海从过度依赖国内体育资源转向综合利用海内外体育资源,由此形成体育-航运-经济-贸易-金融-科创的多功能互动态势。

第二步:到2030年强化和巩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地位。2025年至2030年,上海体育资源中心应在巩固本土性体育资源配置能力和强化区域性体育资源配置能力的基础上,更加专注于向全球性体育资源配置能力的方向拓展,包括在国际体育仲裁、体育规则、体育行业组织等软实力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并且积极参与国际体育规则的制定,以提高上海体育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与地位,逐步构建上海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全球话语体系。

5.2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目标任务

为了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上海必须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充分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上海体育要素资源向沿线国家辐射,促进体育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二是以港口物流和海运物流的发展为突破口,把上海的体育服务资源(特别是高端体育服务资源)带到世界各地,以提升上海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形象,改进对海外体育资源的业务处理能力;三是以创新体育服务业业态为手段,实现“弯道超越”,在全球抢占体育新业态资源的全球配置先机;四是以上海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实现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创新,促成体育产业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逐渐提升全球体育资源配置能力。

6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政策建议

6.1 在体育资源配置方式上,采取政府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混合模式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显示,目前上海体育产业正在围绕完善产业政策、明晰产业规划、培育产业氛围、夯实产业基础、挖掘产业主体、建立产业市场等方面持续推进,而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前提与基础。由于资源配置主体的投资能力和价值理念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模式。而不同的资源配置模式对于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事实证明,尽管相对单一的政府机制或市场机制,在推动产业资源的配置方式方面都各有所长,但其效果均不理想。只有根据体育产业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相对大小(或价值目标),构建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才是未来提高体育资源配置能力的发展方向[25]。未来上海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过程中,对于业余体育资源采取由政府配置的机制,对于职业体育资源采取由市场配置的机制,并配合以适当的纠错机制,这种混合调节模式不失为相对理想的配置方式。

6.2 在体育资源配置方法上,推动优质体育资源进入市场,不断繁荣体育产业市场体系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需要释放存量资源,促成资源增量。目前,上海在服务市场主体和发挥市场作用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做法和丰富的经验。如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从2015年开始推进体育产权交易板块建设,在2016年便成交了一系列品牌赛事(如上海市民运动会等)。但对标国内外先进做法,上海在服务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仍然有着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上海必须切实保障体育产业资源政策措施落地,着力深化银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体育金融服务平台,力争使体育产业扶持政策更加精细化,力求体育产业保障措施更加精准和可行。必须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地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设立形式多样的专项发展资金,提高对体育产业资源的支持力度,着力推进体育产业资源配置的特色化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体育企业用好自贸区金融政策,建立银企合作的体育金融服务平台,支持中小型体育产业主体的发展。因为体育金融服务平台一直扮演着类似孵化器的角色,如果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平台,尽管市场上可能并不缺钱,但许多体育资源却因无法交易而被空置。同时,体育企业集团必须加大对高端体育产业人才的引进,高等院校加大对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6.3 在体育资源配置政策上,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线,明确各主体的职能定位和责任划分

体育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目标应该是做到政府规范管理,市场依法运营[26]。近年来,尽管上海在盘活现有体育产业资源、推进体育产业资源市场交易方面的管制有了进一步的放松,但在政策内容方面仍然比较含糊,仍需进一步细化。未来上海必须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改进政府服务职能,完善社会监管机制,明确定位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职责和功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宏观指导、市场主导资源配置、行业协会自行监管等关系,形成“政府监管、市场配置、社会监督、产业发展”的运营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要建立健全市、区、街道(镇)三级联动和跨部门协同配合机制,建立体育产业资源规划与保障机制,推广运用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跨界合作模式,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场馆运营,建立重大体育活动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体育赛事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体育消费增长点。

6.4 在体育资源规划发展上,完善体育产业功能布局,提升体育资源配置水平与配置能力

在总体目标上,必须牢固树立“大体育”理念,以完善体育产业功能布局、让市民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为宗旨,以加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体育产业需求侧协同为重点,探索建立以体育资源集聚区为核心的空间布局和发展体系,促成体育资源和城市发展的功能配套,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奠定基础。在区域配合上,必须以体育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结合所在区域体育运动优势、体育文化基础和特色体育设施等情况形成特色及主导优势,积极完善各类体育配套设施,不断满足市民体育消费的多层次需求,形成功能完善、相互支撑的空间布局和结构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来辐射和引领周边体育资源建设与发展。在发展规划上,必须明确各方主体的职责与定位,着力提升上海体育资源配置水平与配置能力。其中,上海必须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体育产业空间发展体系,上海体育管理部门必须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完善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发展、挖掘产业主体、培育产业氛围、夯实产业基础、保障公共投入,最终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之路。

7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保障机制

7.1 资源整合机制:全面做好体育资源的统计和核算工作,对体育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布局

统筹规划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基本前提,而对上海体育资源进行全面统计和科学核算是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的首要条件。全面做好体育资源的统计和核算工作,有利于发挥存量资源的作用,为增量资源和能力提升奠定基础[27]。根据本研究的调查显示,相对于其他省市而言,上海体育资源统计和核算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随着体育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上海体育产业对于GDP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体育资源统计工作逐渐得以重视。特别是近年来上海已经着手开始对体育资源进行全面统计和科学核算,为上海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未来上海必须按照产业分类做好体育资源的全面统计工作,并根据体育产业资源的核算数据,对体育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和规划,为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奠定基础。

7.2 能力提升机制:认真落实政策保障工作,切实推动体育产业资源配置效益的发挥

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关键,还在于做好配套的政策保障措施,通过能力提升促成存量体育资源效益的发挥,达成增量的目的。回顾历史,由于对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作用认识不足,上海历届政府未能将体育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列入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中,使体育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工作长期处于边缘状态。根据本研究的调查显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体育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视程度,致使体育产业资源长期得不到合理配置,体育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工作也被排除在体育产业发展范围之外,存量体育产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无法得到正常发挥。近年来,特别是自2008年我国的举国体制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使人们对体育产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功能有了深刻的认识,理论界和社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时至今日,上海市政府逐步重视对存量体育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刻认识到了体育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体育产业资源合理配置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还可以促进体育产业整体环境的改观。尽管近年来上海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作为一线城市在体育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仍然相对缓慢,亟需由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予以保障,大力提升体育产业资源配置能力,将体育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工作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中来,将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纳入到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工作议程中来。

7.3 产业培育机制:不断优化体育产业结构规模,积极培育产业主体,促进市场发展

近年来,上海体育产业经过长期发展积累,在结合地域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依托上海海派文化为后盾,上海体育赛事成为一枝独秀的优势产业,较好地发挥了体育资源集聚功能,目前上海可以成功举办F1方程式赛车、宝马杯和汇丰杯高尔夫国际比赛等,未来体育赛事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休闲和彩票产业成为上海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其中由于体育彩票产业带有一定的敏感性,目前在我国仍处于相对特殊的地位,未来上海在这一方面很难取得跨越式发展,建议以稳定发展为主;而体育休闲产业则可以对地域文化和特色资源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迅速取得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的发展。竞赛表演和体育培训产业则可以成为上海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辅助产业。由于上海体育场馆资源相对完善和丰富,足以保证各种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的顺利进行,因此竞赛表演应该作为未来上海体育产业的重点发展对象。同时,发达的传媒产业也有利于上海竞赛表演业的宣传推广,可以为体育表演业赢得巨大的赞助空间;而上海体育培训业历经起伏,只有建立良性有序的管理体系和市场准入机制才能赢得持续发展;对于体育用品业而言,上海主要以体育用品销售为主,缺乏自己的知名品牌和竞争力。未来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依托长三角优势制造业,大力发展大型体育工程机械业和体育场馆及基础设施等产业。根据以上基本思路,通过跨区域和跨产业的协调,不断优化上海体育产业的结构布局,促成体育资源不断向上海集聚,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奠定发展基础。

7.4 环境支撑机制:发挥要素集聚功能,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到体育产业中来

长期以来,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上海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对体育资源配置采取计划方式调控,政府财政拨款成为了体育资源最为主要的来源。在资源有限的特定时期,这种方式能够形成合力,短时期内使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迅速奠定了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但长时期发展下来,随着人民群众对体育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尽管国家在体育产业上的投入力度也有了巨大增加,但仍然无法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体育资源需求。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上海在体育事业上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各种资源和运营成本不断提高,给上海财政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未来上海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过程中,亟需寻求新的投入方式,以解决体育资源投入有限的难题。尽管体育产业自身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可以发挥体育产业要素的市场价值和经济功能,为自身发展积累资金并创造财富用以反哺体育。但这种能力总是相对有限的,根本无法满足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需求。因此鼓励社会力量和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到体育产业发展中来,成为满足体育资源增长需求的理想途径。当然,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前提是建立在一定的投资回报基础上的,而通过体育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恰好可以为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争取合理的回报。所以,未来上海必须开拓多元融资渠道,整合各种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到体育产业中来,为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体育产业影响力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以苏宁云商为例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太极拳,风縻世界的影响力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My Hobby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