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良好的班风
2019-06-17薛春慧
薛春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88-01
班风,指班级的作风、风气。班级管理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班级有没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学生要规范,班级就要有严明的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集体大多数成员思想、情感、意志的综合反映。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一切道德行为、良好的表现是一种支持、肯定和鼓励;对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表现會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促使其转化。学风班风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良性发展就会使班级在成绩和常规上获得双赢的效应。
班风的好坏对一个班集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必须高度重视。班主任要做有心人,要动脑筋,身体力行去培养良好的班风,尤其是在接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要思考建立怎样的班风并如何起步,如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下去。假如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待班级内某些不正的风气得以形成,再去纠正它、改变它,再去重塑新的风气,就会相当困难。有的班级在一开始管理还很不错,但到中后期管理比较有难度,主要是班级存在两级分化过于严重。对于此类情况我们该如何避免,这就需要我们要认真做到班级有良好班风和学风。因此,抓班风建设宜早不宜迟。
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辅导员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岿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我觉得要抓好班风学风,关键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有爱心
爱学生就要用真心去打动学生。只有真心对待学生,才能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心里话。老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及时给以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爱学生,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在生活上也要对学生嘘寒问暖,特别是家境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家庭问题生。比如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是思想波动大,思想负担沉重的群体。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这样的个人背景,就容易发生重大的工作失误,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于是,我在平时的工作中针对这样的背景,有意无意的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关注。
二、要有耐心
作为一名辅导员,教育学生要有耐心。既然是学生,我们就要允许他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误,但我们必须对他们要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包容与耐心期待中反思和成长。我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同学,他发型开始很不舰范,卷发,染发,劝其整改,却屡教不改,经过一个星期的工作,终于把发型改了过来,而且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美。
三、要树立学生干部的榜样力量
一个班集体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必须有一支能独立工作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辅导员在抓班风建设时,必须留心发现积极分子,选择那些品学兼优、关心集体、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和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对积极分子和要求进步的同学,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为建设良好的班风作出贡献。班级内的班、社团干部等核心骨干,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是正确舆论的实践者,是班级行为规范的示范者,是各项活动的带头人,凡是要同学们做到的他们必须做到。如此坚持不懈,才能带出一种风气来。
四、要树立班级同学的集体荣誉感,正确引导班级舆论
舆论是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的作用有:一是直接影响学生个体道德认识的提高,增强是非观念;二是学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的源泉。研究表明,学生集体情感因集体正确舆论是否形成而造成的差异大于因年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三是对学生个体的道德行为作出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励或制止。因此必须重视集体舆论,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正确能使正气发扬,不正之凤不得施展,以至不能存在,这是形成班风的基础。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相互强化、相互影响的。
五、发扬协作精神,做好与任课老师、家长的配合工作
作为辅导员,我认为自己应该在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做好与任课老师的配合、协调工作是很重要的。当然,教育学生也要教育家长,“问题的学生背后必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这是我在教育实践后的深刻体会。因此我们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细致地做家长的工作,引导家长正确、科学的教育孩子。只有融洽了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让学生对自己更有自信,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杂艰辛而有创造性的工作,只要用心,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求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求走过的每一段路,都能印下自己每一个足迹,都能折射出自己生命的价值。我想我们是一定能够找到自己乐趣的。即使我们是失去了很多,我们也无怨无悔,“既然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肓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