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三个关键点

2019-06-17黄瑞枫

中国德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信息

黄瑞枫

在新媒体时代,被称作“数字原居民”的中小学学生,在手机技能的使用、信息获取等方面都走在被称作“数字移民”的教师及父母的前面,学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知识灌输,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垄断者”,这就对教师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8.6%。手机几乎演变为人体的一个新器官,吃饭、走路、工作直至睡觉都机不离手。如何合理利用手机而不被手机控制生活,是当前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队伍里,如果说学生是主力军,那么教师就是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1]。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影响着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教师媒介素养至关重要,需要着眼于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手机媒介观,积极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

相比传统媒体,手机媒体普及面广、易携带、易操作,而且具有私密性强、个性化定制、传播形式多元化、注重用户体验等优势,这使得人们在情感上对手机媒体越来越依赖,日均使用时间普遍超过3小时。在新媒体时代,被称作“数字原居民”的中小学生,在手机功能的使用、信息获取等方面都走在被称作“数字移民”的教师及父母的前面,学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知识灌输,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垄断者”,这就对教师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手机媒体为切入点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是简单化地将其理解为教育技术教育,而是要在教育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核心是教育学生合理利用手机媒介,培养其正确对待手机媒介的态度和情感。为此,教师要辩证地看待手机媒体,不视其为洪水猛兽全然规避,也不滥用。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手机媒体被随意滥用的情形:给儿童一个锤子,锤子便成为了儿童世界的中心,他们拿锤子东敲西打,桌子上敲,玻璃上敲,甚至吃饼干也要用锤子敲,在儿童心中,用锤子敲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敲什么、为什么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都不重要。教师对待手机等新媒体技术,不能像拿着锤子的儿童一样。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做正确认识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技术的引领者,积极掌握新媒体技术,并将新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从单向的传授转变为交互式学习,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通过自主检索、分类筛选等途径掌握知识技能。在手机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教师更适合采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授业模式,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拓展转化。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客观辩证地看待手机的同时,尤其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榜样行为,如上课时将手机调成静音模式或不带手机进课堂,不在学生面前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等。如果教师自身都难以执行,学生自然难以管理。因此,教师要担当好榜样,用行为和习惯去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提高媒介批判能力,避免成为

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是“信息找人”。所谓“人找信息”,指的是人是主动的一方,书报摆在那里,看不看在人;“信息找人”,核心是大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个体的偏好、关注点等个体信息,有针对性地推送个体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到用户面前,此时人不再是主动的一方,而是被动的消费者、被服务者。人们的信息需求与信息呈现之间的无缝对接,致使信息搜索过程缺失,使受众来不及消化传播者传递的符号意义,结果就是人们被快速更迭的瞬时信息所包裹,专注于手机等智能媒介所呈现的东西,也就是说人被信息占有了。大数据智能推送信息背后的算法看似科学客观,实则是机械重复统一化的技术内核,加之个体的信息需求是一个动态的变量,是针对特定用户进行的个性化推荐,势必造成个人信息选择面的收窄,仿佛在用户周围砌起了几堵墙,形成信息“茧房”。再者,“信息找人”限制了媒介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受众被诸多伪装成个体偏爱实则具有低俗化倾向的信息麻醉,认为已经充分获得了信息并且成为媒介信息的主人,欣然接受着手机媒体媒介的控制而默不作声,继而陷入对手机媒体媒介信息的迷狂。西南大学新媒体研究所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新媒體使用及新媒介素养报告》显示,41.6%的教师不质疑信息的真实性,49.5%的教师曾转发过假新闻,60.1%的教师不知如何取舍信息,媒介批判能力似乎成为教师的显著短板。

媒介批判能力是指对媒介内容、形式、种类和发展作出批判性的感知、解码、反应与判断,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媒介批判的思想、文字和行为,以便人们在当今媒介社会中独而理智地生存的一种能力。[3]提高媒介批判能力,就是要求教师培养起能够批判地阅读、辩证看待问题的信息质疑能力,冷静客观地在大量信息中选出需要或有价值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够运用自身认知能力和批判意识对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商业诉求、情感诉求等进行深度解读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检验与查证核实,并能主动参与、及时发声的核实反馈能力,以及将这种能力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手机媒介批判能力的传授能力。

同时,教师要批判性地对待手机的娱乐功能,防止手机娱乐化。手机媒体提供的娱乐消闲,比如影视和各种流行读物等,往往比较吸引人,带给人愉悦和刺激。青少年不去接触手机媒体流行文化不现实,也没必要,但这种接触必须适度,教师尽可能引导其逐渐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若沉溺于消耗性的快乐模式,如追剧、玩游戏等,在过程中很刺激、很享受,而一旦抽离出来回到现实,反倒会陷入深深的空虚、压抑之中,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教师要注重利用手机媒介,提升手机

媒体传播能力

手机媒体媒介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每一个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相比在互联网中传播信息和发表个人观点,教师更擅长使用媒介获取所需信息。多数教师对微信、QQ、今日头条、抖音视频、手机百度、腾讯、爱奇艺、优酷视频等各类软件都有涉猎,并且多数人每天都会登陆这些应用程序,甚至有的教师每天会发微信朋友圈、QQ说说动态,发布自己的生活照片,写随感随想,浏览微信朋友圈,转发自己感兴趣的近期社会热点问题评论,交流生活和工作状况,等。但是,教师参与传播仅限于转发、评论、发表感想、晒照片等行为,大都是缺少创作的行为。大多数教师利用手机媒体传播的目的性不强,也就是说教师利用手机媒介获取信息多于表达观点,媒介参与意识较低。

手机媒体为教师学术成果、教学内容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教师要重视手机媒介的传播价值,不仅做信息的接收者,更要做媒介信息的传播者。教师应有媒介为我所用的意识,将学术成果、教学内容等以文本、图像、视频的方式在手机媒体上公开和交流,发挥手机媒体独特的传播形式、传播特征、传播功能的优势。比如教师开设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或分享多种形式的学术成果、教学日记、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知识。教师自身作为传播者要注重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信息分享,传播积极健康的信息给学生。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要重视自身手机媒体资源的分享价值,凭借自身专业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海量教育信息资源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充当教育信息的“把关者”,发挥自身的意见领袖功能。在利用手机媒体传播信息时,强化育人意识,了解信息传播规律,将个人的观点准确、及时地分享出来,学生在接受海量真真假假的信息时,教师做学生信息的“引导者”,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助力。

道德规范是教师利用手机媒体媒介传播时要牢记的底线,由于传统出版传播“把关人”的弱化,手机媒体媒介中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没有界限,网络暴力现象时有发生,也为那些热衷于通过新媒体来“炫富”,利用舆论制造谣言等违反社会公德、社会道德的人提供便利。作为教师,不但要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更要自律不参与传播各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信息,如一些教师会在微信朋友圈中晒学生或家长送的礼物、受商家诱惑转发朋友圈向朋友索赞、微信拉投票等行为,既不符合自身教师身份,也没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时刻正确把握自身的定位,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头脑清醒,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银付.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9-02-14(3).

[2]周金辉,李晓飞,张敏,等.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2):48-50.

[3]柳珊,朱璇.“批判型受众”的培养—德国青少年媒介批判能力培养的传统、实践与理论范式[J].新闻大学,2008(3):70-75+52.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信息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订阅信息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