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三农”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

2019-06-17申延平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三农全省农民

编者按:河南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把握新时代“三农”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如何实现河南农业出彩、农村出彩、改革出彩,全会作出了准确判断,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河南省委农办主任、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对此进行了解读。

河南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民创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充裕的重大跨越,农业发展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向以绿色生态高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的重大跨越,农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重大跨越,成功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四化”同步科学发展之路。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实现大幅度跨越。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55.36亿元,比1978年的95.38亿元增长80倍;全省农业增加值4289亿元,占全国的6.6%,位居全国第二。

二是粮食生产能力实现重大跨越。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占到全国的近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多。河南用全国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创造了十三连增的奇迹,粮食这张王牌更加熠熠生辉,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定盘星”。生产的粮食不仅养活了1亿人,每年还调出400亿斤原粮和粮食加工产品,成了名副其实的“国人粮仓”。

三是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不仅产量大增,而且品种丰富。城乡居民的“米袋子”更墩实,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1329亿斤,与1978年400亿斤相比,增加了232%。“菜篮子”更丰实,蔬菜及食用菌总产7260.6万吨,蔬菜总产占全国的近9%,位居全国第三;食用菌总产占全国的1/7,位居全国第一。“果盘子”更殷实,瓜果类产量从1978年的4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585万吨,增长了32.7倍。“肉罐子”更充实,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62.7万吨,位居全国第二,是1980年45.64万吨的14.5倍;水产品产量101.71万吨,是1978年2.47万吨的41.18倍。油瓶子更赢实,油料产量631.03万吨,其中花生产量572.44万吨,是1978年6.5万吨的88.07倍。“奶瓶子”更扎实,牛奶产量从1978年2.2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202.65万吨,增长91%。“蛋筐子”更厚实,禽蛋产量从1980年的15.9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413.6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四是农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全省工业发展的第一支柱。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6%,利润总额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5.3%。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五是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全省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52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63个,带动农民就业1200万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萬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440亿元,带动从业人数34.3万;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已达到21个,创建省级以上电商进村综合示范县61个,新增网店2.2万多个,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近410亿元,实现网络零售额186亿元。

六是农业经营方式发生重要改变。围绕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近77万人,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土地流转、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种植业规模化经营程度超过60%,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超过80%。

七是农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农业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2018年全省优势特色产业产值434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优质花生种植面积220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优质专用小麦面积1204万亩,占小麦面积的1/7,居全国第一位;优质林果面积达到1359万亩,年均增长10%;新增肉牛52.8万头、新增奶牛10.5万头。绿色发展有力推进,肥料利用率达到38%,农药利用率提高到38.5%,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双实现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9.5%。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全省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八是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到2018年年底,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163万亩,占规划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永久性吨粮田目标的96.7%,亩均提高粮食产能15%。统筹推进大水利、小农水建设,加快实施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大力推动粮食核心区95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至786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200万亩。

九是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持续推进农科教推、产学研用统筹协同,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应用水平持续提高,支撑服务农业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7%,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十是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0.74元,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92.01元,增长12.8%。全省2694.8万农村居民和在校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效解决,2.1万个行政村电网改造升级,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4万公里,改造农村危房85.9万户,一批县市建立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

对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对照中原更加出彩需要“三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照广大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我省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是从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来看,农产品整体丰裕与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不足并存,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杂而不精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2018年,农业增加值4289亿元,占全国的6.6%,位居全国第二。但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协调,2018年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37.8%、60%、2.2%,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林牧渔业结构不协调,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64.8%、1.7%、27.5%、1.8%,畜牧业占比偏低,林业和渔业占比小;粮经饲结构不协调,全省粮经饲比例由2016年71.6∶27.8∶0.6调整到2018年65.9∶33.0∶1.1,但高效经济作物发展相对滞后,青贮玉米、牧草等优质饲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另外,优质专用小麦仅占全省小麦的1/7,高油、高油酸花生比例不到50%,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9%。我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总数4429个,位居全国第十,仅为江苏省的23.5%。油脂和奶制品缺乏全国知名品牌。

二是从农业产业体系状况来看,优势凸显、功能多元的多种经营和多种业态融合发展与个别地域一业为主和一产为重并存,特别是粮食尤其是小麦地位依然举足轻重。主要表现在:40年来,全省粮食产量相继跨越500亿斤、1000斤、1300亿斤台阶,全省粮食总产和小麦总产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全省粮经饲结构为65.9∶33.0∶1.1。

三是从农业生产体系状况来看,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的广泛运用与个别区域和生产环节的传统农具和传统劳作方式并存,在个别产业和环节机械替代劳动的任务依然较重。主要表现在:与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先进省份如江苏省(70%)、黑龙江省(67.1%)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与黑龙江(96%)、山东(85%)等先进省份的差距逐步缩小。农业机械缺门断档现象突出,国外农业机械品目有7000多个,我国才4000个左右,小类作物生产存在着“无机可用”或“无好机用”的现象。

四是从农业经营体系状况来看,多种经营主体、多种途径形式的规模经营及专业化与分散小农户的家庭经营兼业化并存,并且其改变是一个漫长过程。主要表现在: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全省共有1844.68万农业经营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27.09万。全省共有12.42万个农业经营单位。2016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13.95万个。其中,农业普查登记的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6.02万个。2018年,全省种植业规模化经营程度超过60%,畜牧业规模化经营程度超过80%。但是,全省农户参与到农民合作社的农户仅占2.4%,参与土地托管的仅占0.7%,参与“公司+农户”的只有0.5%。

五是从农业发展方式状况来看,由单一依靠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持续转变,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和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并重转变,农业绿色发展呈现出好的势头,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8%,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精深加工仅占农产品加工的20%左右;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率只有5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90%。全省约有一半的耕地处于中低产状态,旱涝保收田面积还有待增加。据测算,2017年我省土地产出率为9.5万元/公顷,远低于广东(21万元/公顷)、江苏(15万元/公顷)、山东(12.2万元/公顷)等农业强省,也低于农业大省四川(11.7万元/公顷)。

六是从农业发展主体状况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快速成长,但传统农民仍占绝大多数,高素质农业经营者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主要表现在:2018年,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8万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7万人。但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全省共有3251.49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占比不到2.5%,而初中及以下文化占比超90%,且未上过学的占4.9%。我省农业从业人员占了40.7%,高于全国11.2个百分点,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只有16272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6%。比如,我省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殖生猪500头、养殖奶牛20头,而发达国家平均每个劳动力养殖生猪10000头、养殖奶牛100头。

七是从广大农民生活状况来看,年度人均收入增幅较大但逐渐收窄,物质生活相对充裕但精神文化生活明显不足,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亟待改善和提升,人的现代化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新世纪以来,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65∶1缩小至2018年的2.3∶1,但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之差从2010年的人均9617元拉大到2018年的18043元。2018年,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一半。另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5.7%,有码头的占1.9%,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18.6%;全省10.2%的村通天然气,20.9%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54.7%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0.7%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31.0%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14.7%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17.3%的乡镇有体育场馆,52.4%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43.1%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50.0%的户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9.5%的户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

总体来看,目前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处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跨越期,封闭农村社会到开放农村社会的转型期,农民身份化到职业化的转换期,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的转轨期。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为我们推进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河南乡村振兴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扩大优势,紧盯问题弥补短板,聚焦关键提质增效,着力改革创新,着力务实重干,坚定不移推动乡村振兴的河南实践。总体要求是: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快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探索走出一条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奠定坚实基础。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猜你喜欢

三农全省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