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2019-06-17凌恺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2期
关键词:现实价值价值取向对策研究

凌恺

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当代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指导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关乎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国家未来走向的指南。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研究,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进入高校,长在高校,成在高校,具有深刻理论意蕴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研究;价值取向;现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039-02

信仰教育,是基于信仰的内涵和功能,一定的社会和阶级对社会成员开展的思想和意识的教育,其本质是引导社会成员学习并践行主流信仰的活动过程,对于社会成员的信仰树立、发展、实践和完善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使之树立符合特定阶级、集团需要的信仰的教育活动。[1]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1.受教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同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根据我国国情与性质,马克思主义信仰应是我国人民的主流信仰,因此,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应是主流,并合乎情理,但根据具体实际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少数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具备坚定性,甚至持有怀疑态度的现象。大学生在大学正处于一个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分辨能力和定力都亟待进行加强和考验,这就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来坚定和武装自己的头脑。

2.教育者自身理想信念尚显不足。在高校中,存在部分专业课教师本身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尚显不足、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欠缺的情况,面对思想政治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者,在专业的教授过程中,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学说则显得不切实际。这就要求我们从业者,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并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对高校这一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渗透,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责任,也是其他专业方向教师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强调“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3]

3.课程本身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滞后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停留在“填鸭式”的灌输型授课方式。不可否认以灌输型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有其可取性,但是也有其弊端,如何用好灌输型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及《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有提及,其关键就在于方法选择及如何发挥有效性。

二、从重要性和必要性两方面谈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1.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围绕“人本主义”,以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为宗旨。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中提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人格。”[4],强调教育应有的目的是对人格的培养。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其功能上看就是对于学生个人品性的塑造、引导。它有别于宗教信仰的功能,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理论,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则是对于科学与真理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建立新中国,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将“一穷二白”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的成长上升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希望的高度,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作为体现我国教育最高水準的重要阵地,必须注重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尤其是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及输送。

2.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习近平指出“党校、干部、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高校是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我国尖端科技及人力资源的重要基地。在高校对广大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有利于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助推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在物质条件飞速发展的当下,党的“十九大”将社会主义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在说明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继续武装强化个人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最大的前提。

三、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1.受教者应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是要转变受教者既定观念,受教者应通过大量阅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不断温故才能进一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继而转变过去错误的认识;二是受教者应主动自发学习,应该主动自发地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增强个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觉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作用不会付之阙如;三是平衡课程学习比重,受教者对于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时间应该进行平衡,应该合理安排好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时间。

2.教育者应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理念。高校教师应当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教学主体,起重要主导作用。高校教师的谈吐、专业素养、个人品性都对于学生人格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影响颇深。因此,必须严格把关高校教师的信仰教育,对其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重塑”:一是要摸清高校教师的个人信仰情况,高校教师信仰多元化在合法的途径下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对于处于党员队伍的高校教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定期培训及考核,对于思想政治教师,更要密切关注其个人动向以及授课中的言论,看其是否将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内化于心。二是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从业者人格必须站在更高的道德层面,“再好的教科书也代替不了教师的思想和卓识。学生真正的课本就是教师灵活的思想。”

3.高校思政教师应创新马克思传信仰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1)创新思政理论课程内容,完善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用于传递信仰的内涵、特点规律等一般性信仰内容,通过分析信仰与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来体现信仰的重要作用,更加强调一种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创新要更多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马克思主义法律、马克思主义道德等多方面内容,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学体系的羽翼更加丰满。(2)要创新教学内容表达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存在晦涩难懂的地方,如果一味使用传统的授课教学,会导致学生有畏难情绪,从而失去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耐心与兴趣。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通俗表达与灵活表达,体现一定趣味性,力求寓教于乐,使广大青年学子乐于接受乐于聆听思想政治课。(3)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课外之余的内容进行补充,首先应当为在校大学生开列非思想政治,但是同样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其他书籍。其次应当结合大学生具体生活实际,要在生活中真正解决大学生存在疑难,贴近大学生生活,教会大学生如何分辨是非,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走进校园,长在校园,成在校园。

参考文献:

[1]张霞.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07.

[3]约翰·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

猜你喜欢

现实价值价值取向对策研究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