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研究

2019-06-17夏玉斐韦钰魏然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5期

夏玉斐 韦钰 魏然

摘 要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所付出的必然成本,需要社会各界凝聚育人合力加以解决。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融合教育理论为切入点,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三方面解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并探索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形成融合教育发展的联动机制。

关键词 农民工随迁子女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融合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分析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编号:201810 054158。

作者简介:夏玉斐、韦钰、魏然,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330

一、引言

所谓农民工随迁子女,即指因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工作,而随其父母到输入地同住的农民工的“第二代”。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政策亦是经历了从“两为主”到“两纳入”再到“两统一”的演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是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迫切需求,同时亦是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又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且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最早产生于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其理论是基于对儿童成长过程的分析而提出的。布朗芬布伦纳形象地指出: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现代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查尔斯·扎斯特罗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将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及宏观系统。

所谓微观系统,即指个人,个人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的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指的是与个体相关的小规模群体,包括家庭群体、职业群体等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指的是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系统,包括文化、风俗、制度等组织系统。总之,社会生态系统与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对个人问题的理解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二)融合教育理论

融合教育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初为解决身心障碍儿童融入正常教育环境而提出,在我国特殊的教育环境中,扩展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领域。所谓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合教育,指的是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以身份融合、心理融合、文化融合为切入点,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机制,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面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域下,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在理论的视域下提出其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在農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生态系统中,微观系统主要包括其个人的心理认同、教育素质等方面

从心理认同的角度来谈,“外地人”的边缘心态影响其心理认同。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介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特殊群体,与父辈相比缺少乡村的血脉联系和归属感,他们渴望得到班级中城市学生的认同与尊重,但由于父辈的特殊化、边缘化身份使其处于尴尬的境地。据针对随迁子女公办校教师的调研发现,55.26%的教师认为随迁子女存在自卑、不平等感,给其日常的人际交往带来较大的障碍。在此情况下,其往往出于保护的意识回避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因而被动地接受教育、被动地接受交往。

从教育素质的角度来谈,随迁子女的“流动性”造成“弱势累积”。因其父母工作常有变动的原因,农民工随迁子女往往需跟随父母变动城市,转学的情况多有发生。据针对随迁子女公办校教师的调研发现,76.32%的学生在校学习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只能持续性地生活较短的时间。而地区间的学校环境、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都具有很强的差异性,随迁子女们经常要面对融入新环境的挑战。如此,生活的变动、频繁的转学使前段时期知识的不连续、不牢固对后端时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业上的“弱势累积”。

(二)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生态系统中,中观系统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方面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谈,学校教育应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进行考量。目前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有所改进,多数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实验室、运动器材等设施可以达到正常水平。据针对随迁子女公办校学生的调研发现,约74.1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正常的学习,可见硬件设施已不再成为随迁子女公办校发展的制约因素。在软件设施方面,随迁子女校多分布于城乡结合地区,地理位置、生源、福利待遇等资源欠佳,常不能吸引优质的师资资源。而校内的骨干教师相对于城市重点学校而言常不能及,也常出现一名教师兼任多科的现象。总之,学校发展优势上的累积效应导致随迁子女公办校的师资在城市发展中较为薄弱,成为制约其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从家庭环境的角度来谈,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环境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而随迁子女时常面临家庭教育缺位的现实情况。目前多数农民工家庭仍以传统教育方式对其子女进行教养,据针对随迁子女公办校教师的调研发现,约有39.47%的随迁子女父母对子女采取“惩戒式”、“打骂式”教育。由此也体现了随迁子女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缺乏耐心,虽短时间见效却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此外,在与随迁子女公办校教师们的交流中发现,多数学生因经济条件受限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其租住的房屋内常常不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所处区域内嘈杂的环境亦是不利于子女们安心学习。由此可见,农民工本身的职业特性和知识水平、经济水平的匮乏导致家庭教育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也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生态系统中,宏观系统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社会群体包容度等方面

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角度来谈,近年来国家针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出台居住证制度、“两免一补”等相关政策,看似稳步推进,实则仅停留在对形式公平的追求,而实质性的问题仍旧没有政策回应。政策只是保证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迁入地的受教育待遇与迁出地的平等,却没有填平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其他城镇学生在入学、中高考升学等方面的条件差距。实践中,有的学校变相抬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门槛、有的地区的公办学校压缩招生规模、限制学位配给……政策的规定在地方的具体落实中变了味,政策本身缺乏刚性,给了地方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和变通规定的可能。

从社会群体包容度的角度来谈,城镇居民对农民工群体存在天然的排挤,反映到农民工随迁子女身上则是与城里学生在学业方面的竞争态势、物质对比划分出来的阶层对立等冲突,以致农民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镇化进程中被自动地分类到一个天然矮化于城里人的类别,最终难以融入以城里人的社群。实践中,部分城区专门设立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笔者认为,此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解决其教育问题,但从融合教育的角度出发,这种模式有阶层划分的嫌疑,无形地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城市学生之间竖起一道墙,阻隔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对城市社群的融入,实质是城市行政当局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包容度低的体现。

四、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发展,从微观系统上应针对随迁子女自身,提高其心理素质、增强朋辈群体互助

首先,应加强心理疏导,构建心理融合教育网络。介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特殊的心理状况,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有可能造成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针对随迁子女存在的自卑、自闭的心理状况,校方应定期开展心理测试、开办心理讲座,并对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辅导,由面及点地进行心理教育,以消除其内心的隔阂和障碍。并且,随迁子女自身也应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自我调节和接纳自己,从而由内而外地融入环境中。

其次,应鼓励朋辈群体互助,增强群体间沟通与理解。所谓朋辈群体,即与随迁子女年龄相当的群体,朋辈群体间更易于沟通和交流,以达到群体间的包容发展。在学业交流中,鼓励本地区学生积极帮助随迁子女学生,辅导其学习普通话、提高英语水平等,多方面促进随迁子女的融合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开展群体活动,构建学生间良好的沟通渠道,打破城乡界限,以提高平等意识、增强随迁子女的归属感。

(二)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发展,从中观系统上应促进家校共建、探索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方针

首先,学校应加强建设“多元共生、和谐共处”的文化环境,并积极创设开发适宜于随迁子女发展的教育模式。经所调研的北京市怀柔区某校发现,学校针对随迁子女学生建设普通话学习角、科技宣传区等常态化学习机制,并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北京市具有城市底蕴的人文景观。通过课外知识的拓展学习,尽可能地加强随迁子女对迁入地的认知与了解,并提升随迁子女们综合能力与水平。同时,校方也应引导城市学生以正确的观念来看待随迁子女学生,并积极开展城乡文化创建活动,为随迁子女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其次,应积极推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融合,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教师应积极通过定期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学生日常生活状态,并向其父母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同时亦应创设亲子活动等家校联合活动,以校园为纽带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构建随迁子女与其父母间新的交流方式。

(三)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发展,从宏观系统上应形成联动配合的机制,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政府部门应重新审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再仅仅把它当做一个教育问题,而应更深层次地剖析该问题的根源,形成由教育部门主导的,其他各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配合的机制。政策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促进,主要体现在: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户籍制度造成的资源配置、制度保障、社会福利分配等的不公平;在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提高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重视,扩大城市公办学校的学位配给,以实现形式上的融入;关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身份融入、心理融入等具体情况,以实现实质的融入。

其次,社会应凝聚育人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关怀机制。一方面,须加强城乡一体化精神文化建设,如座谈会、家庭联谊、城乡帮扶小组等,形成城乡融合的社区文化圈,增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居民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应加强新闻媒体的正确引导,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逐步消除社会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存在的偏见、歧视。新闻媒体应积极宣传其勤劳朴实、建设城市的奉献精神,改变大众惯性思维中对其脏、乱、差的刻板印像。

五、结语

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发展,切实关系到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是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大关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给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以多方位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粜成,杨子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城镇低收入青年劳动力就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8).

[2] 刘善槐,邬志辉.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校的教育质量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6).

[3]谢妮娜.随迁农民工子女城市学校融合教育策略[J].教育理论研究,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