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功利性学习及其纠正

2019-06-17方宇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 要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功利性”的心态,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功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大学生为达到理想的结果而努力奋斗的热情,但过度的“功利性”从长远上看,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对于社会风气的塑造,甚至于民族的发展都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功利性”心态适当加以引导和纠正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范畴。

关键词 大学生 功利性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方宇,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321

一、“功利性”概念的界定

“功利性”多指眼前的功效和利益。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对知识的渴望,追求知识境界的提升,达到心灵的纯澈,另一种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和成效,这种被动学习可以称为“功利性”学习。前者的学习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愉悦和享受的过程,心无杂念,收获的较多,后者的学习因为有着“现实目的”的包袱而让人负重前行,通过一定阶段学习的知识在达到设定的目标后便会弃之如履,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更有甚者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所以引导大学生学习沿着正确的轨道是当务之急,这样才能保持持久学习的动力,塑造校园和社会的良好风气。

二、“功利性”学习的表现

(一)逃课普遍、人文学科不被重视

逃课是个敏感的字眼,大学专业课的逃课率在20%以上,至于思修这些公共课的出勤率仅有一半左右,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陈旧、枯燥、不实用、浪费时间。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选修课程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很多学生认为这类课程完全与社会发展脱轨,实用性不高。相反,实用性较高的课程报名人数往往处于饱和状态,学分高但是丝毫不感兴趣的课程也是学生追捧的对象,大学生在选修课上的侧重反映了他们学习的功利心,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不应该把课程和考研就业等短期目标上,而应该把它当课外知识补充的平台,挖掘自己感兴趣的点。著名学者梁思成提倡教育要走出“半个人”的世界,教育要将“理工”和“人文”结合,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人,因此不少高校鼓励理科生要选修文科类课程,文科生也要适当选修理工类课程。

(二)学术不端,学习动机不纯

近年来,学术不端的事实屡见不鲜,如东北大学学生孙勇抄袭上海交大李必红的毕业论文,类似案例数不胜数,本科生为了深造,就会想通过论文投稿给自己加分,有的论文东拼西凑甚至找机构代写,这都是不诚信的表现。有些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比赛,名义上打着“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大学生活”的幌子,实则为了获得多的学分让自己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前列,以便争夺奖学金。

(三)一些职业资格考试备受追捧,盲目跟风

注册会计师和司法考试每年报考的人数都比较多,因为没有专业的门槛限制,再加上含金量较高,在很多人看来是谋得好工作高薪水的敲门砖。有很多学生受环境影响,也跟随加入报考大军,再加上长辈的劝导,拥有这类证书就是通往高薪体面行业的垫脚石。公务员考试的一些热门岗位,竞争比例高达1:1000,综合条件优越的地方则是很多学生报考的首选地,新疆西藏等地区往往人才匮乏,愿意去的人也有不乏为了优惠政策,例如公务员面试优先录取。

三、“功利性”学习的原因

(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古人的智慧,具有教书育人的现实价值。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流传至今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类似于今天的“读书改变命运”,两者都宣扬的是只有学习,才能步入上层社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则将读书和财富、美女联系起来,不免低俗化,这样的观念教化势必助长学生的功利心,学习本身就会被遗忘,学习质量下降,即使培养了脑力上的“人才”,可是面对钱权色的诱惑时就会抛开道德伦理做一些违法的事情。

(二)社会价值的变迁

改革开放历经四十年,国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外来文化的渗透也无形中影响着社会的主流思想。“高富帅”“拜金女”等网络热词充斥在日常生活中,金钱至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注重钱权的“第一印象”,似乎出现了“拥有金钱就是拥有了一切”的价值扭曲现象,这些不良的价值观让大学生的评判标准变得庸俗,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大学生的功利心自然而然地滋生。

(三)学校过度宣扬、社会非唯“才”是举

高校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工作时,经常把平常表现和奖学金评定、入党推优联系起来,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们参加各项比赛、展示学院活力的热情,但是同时也有意无意地助长了学生的功利心,尤其是班干部这类群体因为角色更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因而也是评优的首选对象,学生干部人际关系处理好了也无形在给自己拉选票,这类局面的形成慢慢地刺激了学生追名逐力的欲望。社会用人单位在筛选简历时会根据学校名气、大学成绩、干部经历来淘汰申请者,同等条件下,有些用人岗位会优先考虑优秀党员等,虽然这些称号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大学生的素质,但并不等于专业能力强,因此,单位选拔人才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功利心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学生自身存在急功近利因素

初中升高中,大学生认为进入重点高中就是进入重点大学的门槛,高中升大学,重点大学是找到好工作的门槛,进入大学以后,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通过各种渠道去结交朋友,把“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作为社交的首要目的,无论是参加社团组织活动还是担任班干部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这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纠正“功利性”学习的相应对策

(一)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以新知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古训本意是为了鼓励年轻人要努力学习,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拜金主义的倾向,如果不结合变化的环境、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理念的教学,那么腐朽的价值观就会渗透到学习领域中,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改造,也会对本民族文化造成冲击,会让判断力不足的学生质疑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新的世情国情党情来定义传统文化模糊不清的价值理念。在新时代、新社会背景下要批判吸收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中不与时代接轨的内容加以改造,将传统文化中的“求知”“勤勉”“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如郑板桥的“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让大学生接受思想的洗礼,端正学习动机。

(二)发挥大众传媒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大众传媒凭借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而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下获取信息和交往的主渠道,大众传媒能够引领社会风气、宣传价值观念、揭露社会当下有违和谐社会的现象,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络媒体成为一些年轻人大肆宣扬自己粗俗价值观的平台,让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到人生态度都容易发生转变,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所以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大众传媒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解读,不要歪曲事实,塑造良好风气。

(三)高校要回归教育要旨,建设好校园环境

“教育”寓意教书、育人,教书是学校老师的责任,育人则是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合力之为。教育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高校是追求知识、产生思想碰撞的神圣家园,高校应该坚持高尚的求学精神,不应该给纯粹的学习附上功名利禄的标签,那样便失去了原本的意蕴。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引领者,在平常互动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说教,不要把学习成绩、班级投票与评优、保研、入党直接联系起来,其次也要狠抓班级学风建设,培养先进的班干部成员,以班级带动个人,让学习成为终身应该坚持的事情,而不只是在为了取得设定目标的时候才想到去学习,班级建设搞好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会增强,就会考虑他人的想法,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克服“功利主义”心态。

(四)社会用人单位要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变革筛选人才制度

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争夺就保证了未来企业的竞争力,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就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热情和动力。在高校招聘会现场,很多用人单位看似对应聘者一视同仁,可是确定面试人选的时候,那些没有获得过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优秀党员、优秀班干部的人往往会被撂下,我们不可否认这能够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一定综合能力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专业能力才是一个企业更应该看重的,在很多高校,老师给的期末成绩也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的真正学习能力,因为在结课的时候老师会给划重点,给出题型,期末考试的成绩占了很大比重,而平时教学过程中对这方面的考量微乎其微,所以用人单位要树立客观的、全面的人才观念,建立公平的选拔人才机制,给非名校毕业的学生平等的面试机会,不以学习成绩论英雄。

(五)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鄙弃急功近利思想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的影响下,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三观很容易受其影响,产生功利主义倾向。高校的职能是传递知识、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真善美的理解,功利性学习会阻碍大学生探索学术的热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去迎合社会,丧失了独立性和批判性。“书到用时方恨少”告诉我们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把基础打牢,扎实功底。过度注重学习的功利目的会使大学生审美能力丧失、心胸狭隘、信仰缺乏、人生信念偏驳。大学生要沉下心来,祛除急躁心,保持内心的宁静,看清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指出,大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理想时要从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机缘出发,正确把握和处理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關系,把学习之路看成是寻找真理之路、爱国奋进之路、青春励志之路。

(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动态过程,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多增加实践教学,才能把理论知识领悟得透彻,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营造良好的氛围。另外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感情、就业方面的问题,改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空虚洗脑”的认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先丽.大学生逃课心理研究与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8(1).

[2] 宋岭.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16(2).

[3]闫学诗,姚崇.当代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心态的文化与体制成因[J].新闻世界,2014(12).

[4]任艳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J].学理论,2009(18).

[5]吕筱文.对当前大学生功利性行为的思考[J].工会论坛,2011(6).

[6]李会转.大学生功利性学习调查与危机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7]苏静.习近平学习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D].长春理工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