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师友合作预习的有效途径
2019-06-17葛发亮
葛发亮
“师友互助”是一种教学互生的模式,只是教与学的主体都是学生。一般情况下,两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能力较强的称为“小学师”;能力相对薄弱的称为“小学友”。两个人互为师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生长。文言文对初中生来说,相对有一定难度,学生可以做好课前预习,提前进入思考模式,以使课堂上更好地对接他们的认知水平。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师友模式能让预习更有效、更真实地发生。
一、预习第一步:师友共朗读
叶圣陶和朱自清曾经说:“文言文教学要有两种本子,一种是不分段落, 不加标点的,让学生预习时,自己推敲与思考;另一个是分段落,加标点的,由预习后对勘。”两个先生的建议可以拿到师友合作中来,首先每个学生先自由地朗读一遍,接着让学友读给学师听,对于双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讨论。其次学友听学师读一遍,并与刚才自己所读的进行比较。最后在双方都不能确定的地方,交给教师,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预习,让学生的学生都认真地朗读了,都积极地思考了,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比如这句“待君久不至”,大多数学生感到迷惑,有同学觉得在“君”后面停,也有同学觉得在“久”后面停。这时候,教师让各小组将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下,反复朗读,于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在“久”后面停更恰当些。
除了断句之外,预习更多的是有感情朗读,能读出作者的情感。比如在预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发给学生一张讲义,上面有这些题目:划出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划出描写洞庭湖面月夜美景的句子,划出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两人一组,一边读,一边划。完成之后,彼此纠正,共同切磋,从而有所获。
二、预习第二步:师友同归纳
对文言文而言,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学着去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即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通常教师喜欢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发给学生让他们去背诵,去默写,以应付考试,这也能提升学生的识记能力。但布鲁姆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学生除了识记能力之外还需要有分析能力、评价能力等。所以预习时,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认知的归纳。首先让学生自行整理;其次彼此交换,彼此补充;再次教师讲解,学生再做补充;最后学友将归纳的东西说给学师听,由他进行评价。
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教师让学生归纳通假字,学生能找到“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但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学生首先要将原文读一遍,然后自行翻译一遍,接着师友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个通假字。在他们翻译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根据上下文知道是“邀请”的意思;接著他们想到“要”是不是通假字。在组里讨论,然后在班级讨论的时候,他们再核查自己的结论。可见归纳的过程,是一个寻找、分析、反馈、定论的过程,师跟友一样地去思考。归纳的同时,也需要发散思维,要能将文言文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在归纳本课的写作手法时,学师说有借代手法。学友问什么是借代。这是一个简单的复习过程,也是一个思维深化的铺垫过程。学友找到“黄发垂髫”后,又反过来问学师,这种手法在哪篇文言文中也用过。最后他们点点滴滴地回忆,发现《陋室铭》中的那句“无丝竹之乱耳”。
三、预习第三步:师友同质疑
师友之间的问通常有这样几种,第一种称为“碎问”,不管会不会一直问不停,什么问题都要问一遍,才敢作答。第二种是“提问”,可以指单方向的,也可以指双方向的,一般教师会规定,独立完成之后,方可以提问。“主问”往往是在讨论阶段,由师友共同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并且有深度,有牵引性。师友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合作与互助的关系,即双方都要尽自己的所能将能力与素养推向新的领域,而不能习惯性地去依赖别人。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角度而言,尽量鼓励学生就某一个点发问,问一些跟主旨相关的问题,从而使思维深刻化。
以文言文《刻舟求剑》为例,学生其实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教师可以让他们独立地预习文章,将难以理解的句子划下来。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将难句猜出来,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接着师友交流预习心得。接着学师说,这篇文章的故事内容到“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就结束了,那么有疑问吗?师友二人在纸上写下这些问题:那个人能不能捞到剑;他到最后会说什么,脸上会有什么表情;你觉得岸上的人会笑他吗?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当他们共同商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文章的脉络会渐渐明晰,主要是他们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式。
文言文学习能使学生提前感知文本的重、难点,从而使师友合作向更优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要抓住师友合作的特点与优势,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在预习阶段就能彰显出来。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7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