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形成过程研究

2019-06-17原雅璐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摘 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政治领导力的建设。在面临着内忧与外患的近代中国,在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救国尝试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背负着民族大义与历史使命而诞生。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为目标,积极探索救国道路,再经过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磨练,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治领导力 政治地位

作者简介:原雅璐,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280

政治领导力作为新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虽然这一概念提出不久,但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政治领导力的重视与提高政治领导力的途径的探索,可以说自建党那一天起就已经开始了。也正是党的政治领导力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实现“强起来”提供了根本的保障。本文以建国前我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對象。

一、党的政治领导力形成的时代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不得不开辟世界范围内的原料产地与市场。正如列宁所言“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强国旋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而中国这个古老而封建的国家,无论在社会制度与科学技术都已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就作为资本主义列强掠夺、侵略的主要对象。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救国”成为近代中国的主旋律。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代表想运用各自的政治领导力并运用自己的方案,试图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

(一)中国各阶级的救国尝试

封建地主阶级面对西方列强日益肆虐的入侵,从“天朝”思想中醒来,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救国方案决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861年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 ,这是对中体西用的最早阐发,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这一思想做了权威的阐述,主张以封建制度为基本原则,学习资本主义的技艺,并用这种技艺弥补封建体制的缺陷。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清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军事、教育、经济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的救国运动,不肯突破封建体制的框架,试图对被西方列强所入侵而发现的漏洞进行修补而保全皇位、保证满清贵族的利益。但是上层建筑的变动需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体制腐朽不堪,无论经济如何发展,技术何等发达,也无法彻底达到救国的目的。

外部列强的大肆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内部清政府为支付战败赔款,大肆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剥削。农民群众不堪重负,揭竿而起,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挽救民族与国家。近代中国农民起义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欲通过自己的领导方式将所想的社会“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变为现实。农民运动对清政府的剥削与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都造成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目标宏大而缺乏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再加之领导集团后期的封建化,使这次被称为农民起义的最高峰的运动未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由于中国大门被列强打开,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了破坏,而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也逐步发展起来,资产阶级也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当时的资产阶级分为两派,资产阶级改良派欲通过温和的变法而推行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倡导通过武装革命来推翻封建统治,实行民主共和制。可是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共和制,到最后都没有达到救国的目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虽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开展了维新变法实行了一些较之前进步的政策,但想以温和的手段使封建统治者将权力转让给资产阶级,确实是荒唐可笑的。维新变法只持续了百日之久,便遭到实权掌握者的打压,靠君主立宪制救国的幻想破灭。资本主义革命派在1911年时发动了辛亥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了满清皇帝,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得不依靠资本主义侵略者,而且力量过于弱小,缺乏武装力量。所以革命果实又很快被封建势力所夺取,使中国又重新回到了封建势力的笼罩之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救国计划破灭。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领导地位的确立

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使得工厂数量增加,也使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以及早期的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作为科学的革命指导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又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干部。至此,在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与优秀领导干部都具备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自从成立以来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始终代表着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政治领导力带领无产阶级、农民群众,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土地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近代党的政治领导力形成的主观因素

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的形成与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及对自身的正确定位有着重要的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中国打开国门之前,世界资本主义格局已经趋于稳定与成熟,势力范围的划分已基本确定。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想要跻身资本主义世界已经错过了好时机,资本主义发展热潮正在退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推向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面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较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学说,诞生在更新的历史时期,更符合当下世界实际。其揭示了世界的存在方式以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宣告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使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了中国的国情,透彻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矛盾,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革命目标,提出了诸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理论,巧妙地运用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领导力,有力地指导了中国革命。

(二)自身定位

封建地主阶级从来都将自己视为统治者,而将人民视为被统治者,封建等级分化思想深深植根于封建专制国家中,贵族、官僚与平民的分化界限明显。“被统治”才是地主阶级眼中人民的定位,救国此等大事,地主阶级不会想到要借助人民的力量。资产阶级虽没有像地主阶级一般严重的等级分化思想,却也没有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孙中山在早期曾将人民群众视为“阿斗”,其后来提出的民权思想,但却把民主限制在“军政”“训政”的条件下,充满著对人民轻视与不信任。而资产阶级这一阶级的属性,本就将无产阶级视作雇佣与剥削的对象,不愿联合人民群众共同救国。虽一心想要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却无奈自身力量过于薄弱,即使推翻了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却也还逃不出封建势力的“魔爪”。孙中山直到晚年时才意识到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但在其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革命,没有将这一正确思想贯彻到底。

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中,将人民视为主要力量,将农民视作革命的主力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在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与力量的支撑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出了科学的救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将无产阶级所领导的统一战线视作革命胜利的制胜法宝。自建党以来共产党就将共同富裕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不为自身谋利益,而是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的政党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政治领导力形成的重要条件。

三、近代党的政治领导力形成的客观条件

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之前的救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勇担民族大义将推倒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作为自己的使命,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才能完成这一使命。

(一)山穷水尽的唯一选择

自1840年到1919年,这其中近80年的跨度中,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救国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封建制度改革、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所有可以尝试的道路都在中国行不通,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候,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唯一的救国道路。

无产阶级不靠剥削其他阶级而生存,也不对势力强大的其他阶级抱有幻想,不畏革命任务艰巨,不惧革命道路崎岖,勇于担负民族大义,将拯救无产阶级、拯救民族、拯救国家、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使命。

(二)实践中的磨练与提高

近代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的形成实践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所收获的经验都为其形成自身政治领导力做了准备。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时得到了广大工人的拥护与肯定,锻炼了自己的领导与组织能力,在“二七”惨案酿成后意识到建设武装力量与联合农民与小资产阶级等重要性;在大革命时期与国民党的合作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成长,后蒋介石、汪精卫等背叛革命,又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至关重要,得出了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的经验,开始重视对武装力量的直接掌握,认识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土地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群众的支持,独自领导了武装起义,纠正了自身的错误,政治领导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抗日战场上,丰富了人民军队的作战经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过程中勇担民族大义,获得了中国人民的认可, 发展了自身的政治领导力,逐渐形成了政治领导地位;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经过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这三个阶段,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至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代的政治领导力达到顶峰,并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贺善侃.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之魂[J].中国领导科学,2018(5).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