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70年的乡村图景

2019-06-17李雨蒙

中国民商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宿农村文化

李雨蒙

梁漱溟先生有言:“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传统乡土社会是中国的文化底色,是文明演进的见证者。回首建国70年的历史,中国的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至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留下了变革的足迹。农业生产从传统走向现代,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城乡关系从割裂走向融合,农村经济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乡村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变局。

乡土文化

上世纪50-70年代,乡村的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一样的匮乏。农民们延续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樣板戏、露天电影是当时为数不多而又奢侈的文化消遣。土地私有化后,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闲时节人们常常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宗教祭祀、地方戏台等,乡村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改革开放后,电视机、广播、电影等现代媒体进入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多样化,大众流行文化冲击着传统乡土文化,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渐渐被人们遗忘。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青年进入城市,乡村文化生活凋零,许多传统艺术只有少数年长者掌握,文化传承陷入困境。随着《非遗保护工作意见》的发布,人们意识到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政府和相关组织积极挖掘和整理了许多偏远乡村的民族民间艺术,进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比如布依族绣娘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会定期被安排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返回村落后,她们有效地提升了当地的传统技艺水平,还能够传授给其他手工艺者。农耕文化是“非遗”的土壤,非遗是乡土文化最生动的表达。

乡村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做主人,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建设中。上世纪60-90年代,大部分乡村形成了“村村办学、小学不出村、中学不出乡”的布局。然而,由于当时农村教育大多实行集资办学,学校大多处于规模小、教学质量低、师资力量薄弱的状态。乡村教师的工资很低,上班之余的所有时间都要靠劳动贴补家用。进入21 世纪,政府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了教师制度,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可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乡村教育逐步向城镇集中, 2000-2010年间,我国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乡村教育“去乡村化”倾向明显,乡土文化逐渐失落,乡村少年“离农”趋势严重。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少年离开农村,加剧了学生与父母、与乡土社会的隔离,也加速了现代农村的凋敝。

陶行知先生曾言:“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认为,教育没有农业,就成为空洞的教育、分离的教育,而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促进的媒介。2012,国家叫停农村学校盲目撤点,开始着力恢复和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教育,留住农业人才至关重要。近年来,政府提高农村一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采取多种措施激励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加强涉农职业培训,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阻点和难点。

乡村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农村合作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和农村收益较低的情况下,农户分散经营,规模过小,很难参与市场竞争。1978年后,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确立,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农村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突破了传统的农林牧渔业等原始产品的生产范畴,新产业新业态蓬勃涌现。

20世纪末期,中国经济逐渐度过了产业资本调整阶段后,初步表现出资本扩张和资本过剩。1999年,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我们目前己经形成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只有及时地启动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才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以此缓解过剩压力。2005年,我国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2006年,在彻底免除农业税的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基本建设和社会福利的惠农政策,带动了农民本地化的非农就业。进入21世纪,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在,乡村振兴的力量让寂静的村庄再度热闹了起来,没落的乡村再次繁荣,打工者返回家乡,投资创业落地,政府优惠政策施行,荒芜的土地再现绿色,乡村被重新赋予了更多新的色彩。

乡村旅游

进入城乡互动阶段后,乡村价值回归,乡村旅行成为农村新产业的。繁忙的都市生活,让焦虑的都市人渴望乡村的质朴与宁静,推崇原生态、纯自然的食物,形成了“城市人周末、假日就往乡村跑”的景象。所以,许多乡村开始出现复活的现象,各地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和优势区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消费特点,以城市郊区、景区周边、民族地区等为重点,在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等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提升质量,探索形成形式多样、功能多元、内容丰富、特色各异、效益良好的乡村旅游模式和品牌,催生民宿经济,旅游经济等新业态,以及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据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监测中心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乡村旅游26.1亿人次,同比增长约5%,约占全国国内游客的半壁江山,乡村旅游总收入1.46万亿元,超过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29%。

乡村旅游将农民的农家庭院变成了市民的休闲乐园,把农业生产耕作区变成了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把单纯务农的农民变成了旅游从业者,有效拓展了农业功能,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了农民收入“一季两收”“四季不断”。近年来乡创之旅正在悄然兴起,乡创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新型的城乡发展策略。乡村创客、生活引领、文化再生、发展策略等维度下,艺术集市,田园亲子还是特色农产品均为乡村文旅产业生态的构成部分,共同形成乡创产业闭环。

 民宿经济 

民宿作为一种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之为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民宿经济是整合农村资源的火车头,联合农村整体发展的大平台。2012年,《纽约时报》评选了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浙江莫干山排名第18位。CNN将莫干山称为“除了长城之外,15个你必须要去的中国特色地方之一”这都是因为莫干山蓬勃发展的民宿经济。民宿的飞速发展为当地村民的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多机会, 2013年,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计划,对外发布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如生态环保型、休闲旅游型等。每种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各自乡村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成功路径。

莫干山就是休闲旅行型的代表,抓住了自身的森林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等优势,成功打造高端民宿产业。莫干山民宿经营经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初期的美式乡村风格,到“洋家乐”精品化、高端化,再到酒店化的管家式服务,实现年收入数亿元。民宿经济的快速崛起,也带动了当地金融、客运、餐饮、建筑装修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拉动乡村的经济转型,成为当地支柱型产业。

 农业销售方式的变化

上世纪50-70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农产品通过统购、统销进行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1992年,计划经济正式结束,开启商品经济时代,粮油实现市场调节、敞开供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近年来,随着电商和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农产品销售模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有专家认为,电商的营销模式真正解开了束缚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桎梏,是对第一产业更深层次的解放。

现在,许多乡村网商聚集,成为名副其实的“淘宝村”。依托原有产业,淘宝村发挥了产业联合作用,扩大了偏远地区特色产品的市场范围。原来许多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的手工艺品、土特产销售范围只限于本乡本土,电商平台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使这些特色农产品对接全国市场,提高了交易效率,增加了农民受益,让一些穷乡僻壤开辟出富有生机的新兴产业。阿里研究院对淘宝村的界定是,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村活跃网店数量达到100家以上。农村电商已经形成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乡村生态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乡村生态环境优良,工业和化学污染较少,农民大多使用自然农家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农业种植开始普遍使用各式各类化肥和农药,不仅造成农田土壤污染,同时渗漏挥发污染了地下水和大气。现在,我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已经居世界之首。还有许多地区,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捕杀野生动物,让昔日“田园牧歌”的乡村变成荒山野坡。2003年,国家开始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环保政策。

2008年,浙江安吉县在全国首先提出10年时间建设“美丽乡村”计划。这里曾是浙江25个贫困县之一,环境污染严重。安吉积极改善农村生态与景观,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带动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成为全国美丽乡村的典范。2013年,农业部启动“美丽乡村”计划,从根本上治理乡村污染,完善乡村基本生活设施,解决生活用水困难、垃圾处理等问题,使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同样便捷。近年来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卓越成效,如今的乡村水泥路修道家门口,无害化厕所普及,农民的环保意识逐步提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70年,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农村广袤的大地上發生了令人欣喜的巨变。作为时代变迁的缩影,乡村的发展始终牵动人心。“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农村人情淡远、情致优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诉说着乡村丰年的喜悦。从一穷二白到丰衣足食,勤劳的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责任编辑徐高阳)

猜你喜欢

民宿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孪生院子民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谁远谁近?
你是民宿达人吗
赞农村“五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