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青年一代
2019-06-17
编者按:“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100年过去,先辈的叮嘱言犹在耳。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代青年生逢强国时代,生命的黄金时期恰逢伟大的历史进程。这是当代青年千载难逢的历史荣光,更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个时代给予青年最大的馈赠,就是让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去相信,只要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就能创造美好的成功。
近年来,省委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推出了“青马工程”、“博士服务团”、“本禹志愿服务队”、“青年英才计划”等一系列计划举措,从培养、锻炼、关爱等各个方面为青年搭建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的平台,激励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施展才华,担当作为!
青马工程:着力培养忠诚可靠的青年政治骨干
“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我的毕生信仰。”
“信仰马克思主义,让我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我将坚定不移走下去。”
“青马是意志品质的磨炼、理想信念的升华、良好习惯的养成。‘青马大学教给我们的是终生受益的人生信条。”
……
这是一群95后“青马工程”学员的感言。
自2014年以来,湖北省委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提出在大学生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每年从省内高校大学二年级遴选一定数量大学生骨干,进行为期两年的集中培养。
作为全省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事业的战略工程和培养党政干部后备力量的人才工程,“青马工程”从谋划之初就受到省委高度重视,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多位省领导先后出席“青马工程”开班仪式、主题党日、学员论坛、交流座谈、毕业典礼等活动,为学员讲授党课、交心谈心、答疑解惑。
“青马工程”坚持以信仰为魂,强化理论培训,以党性为本,强化政治锻造,引导学员努力成长为对党忠诚、绝对可靠、关键时刻能够为党冲锋陷阵的青年政治骨干。
5年来,“青马工程”为基层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优秀年轻干部,5期共遴选了274名大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养。其中,已毕业学员中有105人通过选调生考试到基层乡镇工作,11人通过公务员招录进入各级党政部门,深受基层党政领导和干部群众等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实践证明,经过“青马工程”的培养锻炼,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取得明显提高和质的飞跃。“青马工程”班委会自主开设“有思”微信公众号,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言论积极发声,勇于“亮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组织开展“百生讲坛”“青马学员讲党课”等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有效辐射带动身边同学学习和传播真理真知。
博士服务团:才华在服务基层中闪耀
基层对高层次人才有多渴望?
每年1月,省委组织部、团省委启动新一轮“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计划,报名电话会被打爆,不少县市、企业负责人上门“抢”指标。
2011年以来,湖北省已经连续8年,每年从在鄂大专院校、大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选派100名左右青年博士,赴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4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域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县直专业技术部门,开展为期一年的服务锻炼。
脱下博士帽,走出“象牙塔”,博士们视挂职县市為“第二故乡”,视挂职工作为“第二课堂”,既授“鱼”、又授“渔”,既“输血”、又“造血”。他们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有了技术支撑,避免走弯路或者摸黑走路,增加了技术含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8年来,“博士服务团”成员立足自身优势,充分运用所学,牢记使命,躬耕基层,拼搏奉献,有力推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他们累计主持、主导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近700项,引进项目397个,引入资金28.68亿元,推动建立合作、协作关系620多对;针对制约地方和单位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累计撰写调研报告1300余篇,为服务对象和地方党委、政府提交意见建议6390多条;引进人才、智力支持2610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380多场次,培训人数19.3万多人次。
他们中,有为企业技改送来“定心丸”的女博士廖庆龄、行走在乡间的年轻“白大褂”医学博士寿折星、把富硒饮品从纸上“推”进生产线的博士郑寅山、在山区梯田上种出“泉水梨”的省农科院伍涛博士等等。8年来,博士服务团取得了“基层促发展、博士受锻炼、群众得实惠”的显著成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经济、社会和人才效益的“三丰收”。
本禹志愿服务队:以青春梦想追求“大我”
如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已任秭归县委副书记,帮助百姓脱贫致富成为他的日常工作。尽管工作岗位数次变动,志愿者是他始终不变的称谓。过去,为山区的孩子,他远赴贵州,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如今,他扎根基层,为更多百姓的脱贫致富谋良方。
2013年12月5日,对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同学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他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勉励他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团湖北省委、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全省开展了“本禹志愿服务队”创建活动,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创,充分发挥典型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在城乡各地建立“本禹志愿服务站”,组织青年志愿者团队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加大社会资源整合力度,通过“中国(湖北)本禹志愿服务基金”汇集社会爱心资源,为社会志愿公益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支持;推进志愿者工作信息化运用,联合武汉农商行共同研发设计志愿V卡,融合志愿者身份识别、服务信息查询和消费信用等功能,吸引更多青年参与志愿服务。
滴水成河,一个又一个志愿者加入进来。5年来,本禹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创建232支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1000余支市县级“本禹志愿服务队”,13.2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在全省开展志愿服务,服务领域涵盖脱贫攻坚、关爱农民工子女、阳光助残、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医疗卫生、金融安全宣讲、交通文明劝导、应急救援等。无论东部沿海城市社区,中部广袤的乡村,还是贵州大山深处、青藏高原藏族学校;无论世博会、北京奥运会,还是汶川地震、西南大旱,本禹志愿者的热血青春在艰苦与磨炼中燃烧、绽放。
向着梦想的方向,青春才能精彩绽放。因“志愿梦”汇聚在一起,又因投身志愿服务使梦想更加绚丽。徐本禹说,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期待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眼中能够铺满阳光,期待能够为盲童点亮精神世界,期待有更多的绿水青山……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他深切地体会到:“当我们摒弃‘小我、追求‘大我的时候,当我们的绵薄之力与社会需要同频共振的时候,才能真正彰显青春价值,才能收获更多梦想成真的机会。”
青年英才計划:为青年英才插上腾飞的翅膀
主持的2项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结题,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
作为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的首批培养对象,华中农业大学化学系青年教师石炜任教第一年就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由于是新入职科研人才,石炜没有带研究生的资格。学院特事特办,专门为其配备了一名研究生助手。
中科院武汉物数所博士李申慧从事波普学分析研究,入选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后,不仅享有省里提供的5万元科研经费支持,还有各种配套政策助其科研走上了“快车道”。李申慧说,仅所里对“青年科技人才”给予8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科研启动经费一项,就为她解决了后顾之忧。
为了提升我省未来人才竞争力,为推动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2014年“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启动实施,先后分两批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以及创业领域遴选出了115名35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青年英才计划首批55名培养对象分别来自全省4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涉及20余个专业领域和重点学科,全部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第二批60名培养对象,除41名来自科研领域外,其余19人均来自创业领域。
据悉,计划实施以来,11余人晋升教授、研究员等正高职称,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0余项,取得各类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160余项,发表出版核心论文及专著240余篇(部),促进了青年科技人才和创业人才的创新创效和成果转化,同时为助推全省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