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是眨眼的小可

2019-06-17叶岚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可辅导心理

叶岚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除因癫痫或脑功能障碍造成的抽动外,几乎所有的抽动行为和抽动症都有非常重要的心理起因。本文的作者是一位拥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B证资格证书的幼儿园教师,平时在工作中擅长给孩子做心理辅导。她在工作中做了一个短暂性抽动症幼儿的心理辅导个案,温暖而发人深省。

3~6岁的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偶尔顽皮也不足为奇。然而,如果孩子出现不由自主、重复、快速地皱眉、眨眼、清嗓子或耸肩等动作,甚至伴有情绪激动和骂人抽动,这就不仅仅是顽皮或是“坏习惯”了,它可能是一种儿童精神疾病——抽动症。

案例:在一次晨锻活动中,石老师发现小可有明显的眨眼动作,在随后的观察中,她发现小可这种眨眼动作频繁。放学后,石老师与小可妈妈进行了沟通。家长认为可能是小可吃多了荔枝、桂圆等水果而引起的上火现象,过几天就会好转。

2个星期后,石老师发现小可的眨眼动作越来越频繁,再次与小可妈妈进行了沟通。家长说刚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过,还买了眼药水,但是治疗效果不明显,正为这事烦恼。

最后,小可妈妈带着小可找我进行了心理辅导。

第一次咨询记录

第一次见小可的时候,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零食,问道:小可,老师这里有很多好吃的,你最喜欢吃什么?

可:我最喜欢吃糖。

师:除了喜欢吃糖,你还喜欢什么呀?

可:喜欢艾莎公主。

师:艾莎公主可是冰雪女王,你喜欢她什么?

可:我觉得她很漂亮。

师:你觉得她漂亮还是妈妈漂亮?

可:妈妈漂亮。

师:看来你很喜欢妈妈呀!

可:是的,我希望妈妈哪里都不要去。

师:为什么?

小可突然激动地说:“我怕妈妈不要我了。妈妈走得很快,我看不见她了。”(说完,小可立马扑向了妈妈的怀里,一把抱住了妈妈。)

通过这次交流,我和小可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关系,我认为她的“抽动症”与眼疾无关,因为我发现小可对这个不自主的眨眼动作并没有感觉到不适,她的症状与抽动症的早期症状相符。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多起病于2~15岁,常以眼部抽动作为首发症状。

家园沟通

●建议小可妈妈带小可到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以确定是不是“抽动症”,如果是抽动症的话,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妈妈带小可去了医院神经科就诊,主任医生诊断后,确定小可患的是短暂性抽动症,给予了每周半片可乐定缓释片贴于肩胛处进行轻微的药物治疗。)

●建议小可妈妈主动寻求小可班级老师的帮助,重点观察和记录小可在家和在园出现眨眼动作时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在家长和两位老师的密切配合下,我收集到了第一手观察记录资料,我发现小可的眨眼动作在紧张不安的情绪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为了找出背后的原因,我与小可妈妈进行了第二次沟通。

第二次咨询记录

师:在发现小可眨眼的行为之前,小可出现过和平时不一样的表现吗?

可妈:最近小可经常拉着我的手不停地念叨“妈妈,你今天哪里也不要去”。

师:在这之前,你和小可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吗?

可妈:有一天早上,小可吃早餐慢吞吞的,眼看要迟到了,我生气地说:“小可,你慢慢吃吧,妈妈先走了。”我说完穿上鞋就出门了。尽管小可不停地喊:“妈妈,等等我!”“妈妈,不要走!”我并没有停下脚步,一直走到了三楼的大平台上。后来小可在爸爸的帮助下吃完早餐哭着跑下楼,神情非常紧张。

师:你有没有去安慰她?

可妈:没有,因为我想让她记住这次教训,以后早上不要这么拖拖拉拉的。可能当时我做得有些过了,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

通过以上谈话,我分析了小可出现眨眼行为的原因:

个人心理因素。敏感,缺乏安全感。从小可妈妈的描述中,我了解到小可对外界的观察和感知比较细致、敏感,她非常在意成人的评价,无形中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家庭教育因素。对孩子期望过高。妈妈对小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平时的教育方式也比较严格,这无形中给了小可很大的心理压力。小可希望得到成人的关注和肯定,为此她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一旦达不到,就感到紧张与不安。

家园沟通

●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尽量给小可创造宽松的环境,多些鼓励、少些要求,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氛围中,用亲情陪伴帮助小可建立安全感。

●正确认识“短暂性抽动症”,家长要避免因为焦虑而对小可的眨眼产生过多的关注,增加小可的心理负担。更不要在小可出现不自主眨眼时用语言甚至体罚的方式进行矫正。

●家长关注小可的表现,对于好的行为给予肯定,对于受挫后的情绪表现给予鼓励,帮助小可树立信心。

●老师也要关注小可,多沟通、多交流,在活动中鼓励小可多举手发言,建立自信。

经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小可的眨眼症状有所好转。但是妈妈反映,小可近来有些叛逆,总是和成人对着干,一不顺意就大声哭闹、扔东西。于是我对小可又进行了一次心理辅导。

第三次咨询记录

小可喜欢绘画,我在这次心理咨询中采用了“房树人”测验方法,通过图画来了解小可的内心。与小可短暂交流后,我拿出了白纸和笔请小可画一幅画,画上房子、树和人就可以了,随便画。小可好奇地问我:要涂颜色吗?我笑着摇了摇头。小可拿起勾线笔认真地画了起来(见下图)。

画完后,我請小可说说画面上的故事。她指着房子告诉我:“这个房子戴了一顶小帽子。”她指着小人说:“这个小朋友在爬房子。”她指着树说:“我画了两棵树。”

从画面上看到孩子有较强攻击性,这个攻击性说明她的内在比较懦弱,内心情绪比较压抑,家长对她的控制比较多,这种控制导致小可无法释放内心真实情感,造成情绪上的压抑。

师:小可喜欢和爸爸在一起还是和妈妈在一起?

可:我想和爸爸在一起,但是我要保护妈妈,我也想和妈妈在一起。

师:爸爸和妈妈好吗?

可:不好,他们总是吵架,很大声地说话,我很害怕。

師: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可:我很伤心,我会大声地哭起来。

通过小可“房树人”的绘画作品和交流,我发现小可的过激表现有以下原因:

孩子缺乏安全感。小可的不安全感不单单来自母亲的高期望值,更大的影响来自于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每当父母争吵时,内心的无助和恐惧加大了小可的不安,造成了心理压力。

家庭关系不和睦:小可的父母经常在小可面前发生言语冲突,当双方都大声宣泄自己的不满时,小可便会大哭不止,以哭声来阻止成人间的纷争。

家园沟通

●运用游戏转移法。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的状态下,孩子的内心情绪容易得到释放。我与小可的两位老师合作,开展形式丰富的游戏活动,有目的地给予小可更多的机会。

●运用同理心沟通法。我引导家长站在小可的角度看问题,当孩子身处父母的争执中会是怎样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这种方法,使家长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小可的行为,处理好夫妻间的矛盾,避免给小可带来负面影响。

鼓励小可多参加户外活动,在与同伴游戏中缓解紧张,放松心情。鼓励小可多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把负面的情绪压抑在心里。

经过一个多月的心理辅导,小可妈妈联系我,说小可的眨眼情况好多了,基本与平常无异,而且现在变得更加活泼开朗,愿意分享在幼儿园发生的趣事了。通过与小可、小可妈妈的几次心理辅导,我的内心也受到了触动和思考。

对爸爸妈妈说

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空间

虽然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很多时候,过高的要求带给孩子的并不是正常的发展。我们需要反思,为孩子打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允许孩子去犯错。

给孩子温暖的心理陪伴

比起物质满足,孩子的成长路上更需要家长的精神陪伴,如理解、认可、尊重等。作为父母要学着了解孩子,多些交流、多些倾听、多些陪伴。

给孩子和谐的家庭氛围

心理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孩子的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一家人是相爱的,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猜你喜欢

小可辅导心理
李小可作品欣赏
登鹳雀楼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小可的红皮鞋
心理小测试
推理:红颜大草莓
心理感受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角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