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道德与法治课走进学生的心灵

2019-06-17王文彦

中国德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感

更名后的道德与法治课,增加了法律知识的内容,加大了法治教育,增强了国家意识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力度。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教学做到有情、有用、有趣,学生才会愿学、爱学、乐学,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有情

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有情”,塑造青少年的美好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无论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以情动人”。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要做到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进行动之以情的教育。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正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进行知识、能力、思想等多方面的互动,而其核心是情感的互动,情感是心灵的发动机,离开了情感这个发动机,教师的情怀就难以驰骋,学生的心灵就难以飞翔,我们的教学就难以达到一个高的境界。”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道德与法治课处于所谓的副科地位,学生、家长不太重视,加之一些教师缺乏热情,备课不认真;上课缺乏激情,难以吸引学生,甚至出现乱堂现象。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有情”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激情和热情,学生的课堂学习必须有情感体验。

(一)教师有热情

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会渗透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对科学知识的满腔热情,教师在教学中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令学生兴奋、思维活跃,从而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知识、探索真理。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为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如果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热情,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讨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也就没有信念。

(二)教师有激情

教师有激情,学生就有热情。缺乏激情的教师,不可能带来充满激情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能有吸引人、感召人的艺术魅力,并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情境,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往往就在于一个“情”字。托尔斯泰说:“一个人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达蓬勃的朝气、果敢的精神,这种精神就会传达给别人。”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抓住学生的眼、耳,而且能牵动学生的心,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充满感情的课堂,会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课堂教学以言传情,以情激情,叩击心弦,对学生的心灵塑造才能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教师要创设情感氛围

学生具有鲜活的生命和独立人格,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共同参与体验性的教学活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共同体验新知识的形成,共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思想道德理论走向“活化”和“生命化”。情感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和场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主动并乐于接受教育。如在讲“中华民族精神”时,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抵御自然灾难。当学生看到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看到白衣天使竭尽全力,看到无数的志愿者奋战抗震一线,看到在烈日下排长队献血的人们,看到赈灾晚会纷纷慷慨解囊的企业、个人,看到媒体的高度评价,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带给一个国家、民族强大的力量。为了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夹豆比赛”,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体会合理分工、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再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延安、西安之行”中,学生亲自祭拜黄帝陵、轩辕庙,在壶口瀑布朗诵黄河颂,畅想黄河大合唱,亲身体会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以此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饱含情感去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爱学、乐学。

二、有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而改变了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既能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一)贴近学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更要把握学情。即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取舍重构教材,突出主干知识,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困惑。初中生所面临的青春期问题如“父母与子女代沟问题”“男女生交往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何控制情绪”“如何缓解焦虑”等,这些青春期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道德与法治》教材里均有涉及,教师不光要让他们理解道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具体处理这些问题。如面对当前明显的两代人的沟通问题,除了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并理解父母外,更重要是教会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于是我给学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主动交流。每天找一点时间,比如饭前或饭后,和爸爸妈妈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朋友,不论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与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第二,创造机会。每周至少跟爸妈共同做一件事,比如做饭、打球、逛街、看电视,边做事情、边交流。第三,认真倾听。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不要着急反驳,试着平心静气地先听完父母的想法,说不定你会了解父母大发雷霆背后的理由。第四,主动道歉。如果你做得不对,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动道歉往往会得到父母的理解。第五,善于体谅。可能错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争辩,也许父母过于劳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烦,换个时间和地点再与父母沟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六,控制情绪。与父母溝通不畅时,不随意发脾气、顶嘴,避免不小心说出或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想要动怒时,可以深呼吸、离开一会或用凉水先洗把脸。第七,承担责任。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主动分担家庭的一些责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等。第八,讨论问题,达成协议。学会遇事多与父母讨论,并就如何行动达成协议。这些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了父母与学生的沟通。道德与法治课发挥了它的价值,体现了实效性。

(二)贴近生活,帮助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

按照新课程要求“德育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德育要回归生活”教育理念,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敏锐地发现、挖掘生活素材,用大量鲜活的事例补充教材,要选用“活材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寻找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避免非法侵害”,设置大量日常生活的情境:当未成年人独自在家时,有人敲门要收水费;遭遇小偷撬门;独自走在大街上,自称是警察的人让你跟他走一趟;不幸遭遇抢劫;等等。学生头脑风暴,面对此情此景,我们该怎么办,并评析哪些做法最科学、最有效。这些学生在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很熟悉、很感兴趣的情境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帮助他们掌握了避免非法侵害的具体方法。

生活即教育,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和道德实施方式。教学中,教师应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发展学生道德认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互动、亲身经历和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融入现实生活,深化道德认知与思想认识。如在学习负向情感的作用时,运用学生亲身经历的篮球比赛,探讨负向情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丰富多彩的文化时,考虑到我校靠近南锣鼓巷,这个具有浓郁北京文化特色的街区,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去锣鼓巷实地考察,感悟老北京四合院的风韵,体味茅盾大师风范,参观高等学府中央戏剧学院,与外国同仁畅谈北京的变化,等等。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既提高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及实践能力,又使学生亲近自然、享受阳光、融入社会、体验生活,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新的学习与生活。

三、有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果还用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授课方式,则会让多数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是枯燥乏味的。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

(一)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发展,对问题开始有了更多的见解,他们的思维逐渐具有独立性,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等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观察、反思、感悟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得到了深刻的、内化的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强化道德观念,塑造健康心理。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习的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如“正确使用网络”这课教学中,设置“网络对青少年的利与弊”辩论赛,这种极富挑战性的学习,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積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最终明辨是非。

(二)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包括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在新课改下,教师应树立大课程观,广泛搜集资料,如视频、动画、漫画、故事、案例等,增强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如在学习“品出情感的韵味”时,将诗词大会引入教学,从中国诗词中的“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等切实体会人们丰富的情感;在学习“传递情感正能量”的教学内容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英雄事迹动人心 爱心礼物表敬意”视频,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当凉山木里救火英雄用实际行动表达了爱国、敬业的情感后,我们要回应,也要用实际行动传递美好的情感,从而传递生命的正能量;在讲“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姓名权”受法律保护时,将河南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引入课堂,请学生分析,王娜娜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学生在分析真实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公民的姓名权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懂得了侵害别人合法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与时俱进,将最新的政策、法规引入课堂,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同时彰显教学的时代特点。如为了说明国家为了更好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给学生介绍《民法总则》相关规定,如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学生分析这样的法律条文的规定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当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分析出社会中因为做好事反而被诬陷的事不少见,让人们不禁感叹“好人难做”。《民法总则》的颁布给善良的人们一剂镇心丸,既有效地保护了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也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国家政府在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制度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从而产生积极的政治认同。

当然,让学生喜爱道德与法治课,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比如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语言都可以成为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相信道德与法治课一定可以焕发独有的魅力。

【王文彦,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感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台上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