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大荒旧石器考古纪行

2019-06-17陆洪川

化石 2019年2期
关键词:太平湖石器史前

陆洪川

2017年的五、六月间及2018年初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王社江、邢松、王元、关莹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几位专家学者联合组成田野考古调查小组,分先后三批次赶赴位于“北大荒”的黑龙江省甘南县查哈阳农场黄蒿沟野外遗址进行田野考古调查。

“北大荒”原指我国东北地区的广大荒芜之地,现专指黑龙江垦区属地。“黄蒿沟”位于大兴安岭东坡、黑龙江省甘南县境内,属嫩江河谷上缘二级小支流,全长仅100公里,为山溪性河流,中游建有国家大二型水库,始建于1941年日本开拓团入植查哈阳时期,原名“黄蒿沟贮水池”现更名为“太平湖水库”,总库容1.16亿立方米。

5月的嫩江平原腹地,尚属初春季节。5月24日~25日,北大荒黄蒿沟野外遗址首次迎来中科院考古学家踏访的脚步。邢松、王元两位博士从北京启程飞抵齐齐哈尔,转租一台商务车进驻荒原遗址。此行,黑龙江省博物馆原研究馆员、现年82岁高龄的魏正一老前辈也闻讯赶到,随同考察的还有原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的李龙老师。本次野外考察的第一站,首选黄蒿沟新立水毁地段。该地点位于查哈阳农场原新立分场三队(现海洋管理区第三作业区)西1.5公里处。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席卷了龙江大地,在此地段曾冲击出土了大量史前动物的遗骨化石以及疑似人骨化石和原始骨器、兽骨刻划符号、烧骨、砍砸碎骨、动物脊椎骨对称勒痕等实物标本。

当驱车抵达该地点进行野外考察时已近下午3点,原本干涸的导流水毁地段,在经历了近20年的地理环境变化,现已成为一个大水塘,早已有人在此立牌承包养鱼。在该地点测得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24°10′06.3″;北纬:48°07′56.7″。在黄蒿沟主河道下游沿岸,专家们仔细观察着该地的地形地貌与地层埋藏信息。在一处有人工机械取土迹象的河滩台地断层附近,邢松博士首先采集到一件史前动物的遗骨化石及一件玛瑙质细石核。观察该件动物化石标本,石化程度较深,魏正一老师与王元博士初步判定为犀牛类幼年个体的左侧肱骨。在该地点同时发现古动物化石和细石核,还尚属首次。从黄蒿沟下游化石发现地点返回驻地已近黄昏,几位专家不顾旅途疲惫,即兴参观了该场第一小学“荒缘科普馆”。在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与笔者联合创办的不足100平方米的科普展室里,展陈着来自黄蒿沟水毁地段出土的近千件第四纪绝灭物种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骨化石以及采集于黄蒿沟中游太平湖水库周边遗址的2000余件人工打击的石制品。

荒缘科普馆原貌

谷底勘察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按既定路线出发,行程70公里。第一站就近去拜访太平湖管理区第九作业区东沟化石发现地点。在1998年大水过后,这里曾冲击出土一具较为完整的东北野牛化石骨架,在当地一位叫赵国辉的老乡引领下,很快到达指定地点。北疆的五月,乍暖还寒。邢松博士不顾溪流冰凉刺骨,赤足上阵,从化石发现地点顺流而下,涉水行进300余米,沿途采集到多件细石器石片、石叶、石核;王元博士与魏正一老师相继在河道沟底断层处发现了化石原生地层。化石出土层位距离地表3-4米,河岸塌陷破损现象较为严重。初步判断该处遗址存在着动物化石与人工制品同层位埋藏的可能性。该地点属山间冲积盆地,此前有个体完整动物骨架在此出土,表明原地埋藏状态良好,没有被溪流搬运的过远。第二站我们辗转来到黄蒿沟上缘太平湖水库西线距离1.5公里处的甘南县宝山乡广合屯第一、第二地点。两处地点相距仅有三四百米之遥。此时,地表农作物已覆盖脚面,但仍旧可以随手采集到地表密集分布的石器标本,邢松博士当即将该处遗址考察的视频影像传递给千里之外的关莹博士。在“青山桥”附近的第二地点,几位专家最后敲定一处人工取土的剖面,作为下一步探查地层信息的采样地点。

关莹博士在认真收集信息

地层剖面

6月26日~29日期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关莹副研究员带队的专家小组一行4人,再次赶赴荒原遗址,实地开展野外科考采样工作。本次野外科考行动得到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鼎力支持,该所第一工作室主任李有骞博士第一时间由哈尔滨赶到齐齐哈尔与中科院专家会合;更为令人感动的是82岁高龄的魏正一老前辈也如期赶到了荒原遗址,这将是老人家第三次到访该处野外遗址,令专家组同仁肃然起敬。一同前往野外开展地层采样工作的还有一位来自于吉林省白城市的石器收藏家张道伟先生,张道伟先生原籍甘南县人,致力于嫩江流域石器遗址考察与研究二十余载,收藏有大量精美的嫩江石器。原计划由张道伟先生作为本地南线沙丘遗址的向导,因为关莹博士野外考察时间缩短,未能成行。

驱车行进在通往金长城到遗址区的一条山路上,终于迎来了与专家互动、探测地层的学习机会,心情溢于言表。首先,由关莹副研究员破土定位,地理坐标测定为:东经:123°55′17.38″;北纬:48°18′34.96″,海拔高度为202.1米。开口向北的一平方米小范围的探方剖面随着骄阳浓烈的辐射,一层层向下缓慢进展着……在原生地层里,一件件带有史前信息的小石片、小石叶被专家们精心提取、登记备案。中午在野外简单吃口面包喝口水算作休整,即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状态。关莹博士倡导的快乐考古,感召着我的内心渴求,仿佛在梦中徘徊,久久不肯离去。

第三天计划在黄蒿沟中游太平湖水库周边地点选址探查石器分布状态及调查当地遗址石制品材料来源情况。黎明时分出发,车程行驶26分钟后到达太平湖水库南山第一地点,太平湖南山第二地点距第一地点相隔0.5公里,这里石制品出土量较大,但由于人工开采石料致使遗址区南缘遭到破坏。在第二地点的断层剖面,可观察到原生地层埋藏较浅,基岩地层埋藏较深,这里还曾经出土过一件磨制石斧的毛坯(高星博士图片鉴定),先将石料打制成形,但未做进一步加工处理,具备使用功能。选址探查太平湖水库第三地点地层信息,地点位于东经:124°01′35.50″;北纬48°17′56.50″;当地海拔高度为:187.9米。在太平湖第三地点遗址区范围内,地表随处可见人工打击的燧石石片、石叶,分布状态极为密集,随即选址采样做地层数据探测。综合环境因素分析判断,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处地点极有可能是史前人类的重点活动地区之一。

地层探测

磨制石斧毛坯及石器标本组合

在太平湖管理区第七作业区与第八作业区的山间岗地,专家组找到古人类用于制作石器的原材料——鸡肝石矿脉。这种石材在当地文玩市场上因其色泽温润、把玩适手,受到人们的追捧,且有逐渐升温之势,价格不菲。随后又走访了当地的老乡,在老乡家的院子里,专家组看到老乡从野外开采的石器原料堆满院落,不免心生感叹,古人类选择这里作为生存家园,可能与当地石器原料的地质储量不无关联。

初秋的北大荒夏意却浓,四野青纱,略有微风徐来。2018年8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王社江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联合组成的田野考古调查组,在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工作室主任李有骞的陪同下,驱车来到黑龙江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查哈阳农场,进行为期一天的科考活动。

中科院专家组第三次深入到北大荒黄蒿沟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旨在进一步评估查哈阳地区史前文化遗存的价值和确定今后考古工作方向和计划。

专家鉴定

专家组一行,首先来到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荒缘科普馆,参观陆洪川老师多年收藏的北大荒黄蒿沟史前动物群化石与古人类文化遗存等实物标本。在“北大荒黄蒿沟史前动物群化石与古人类文化遗存陈列”主展区,几位国际盛名的考古学家驻足观察,仔细甄别,并详细咨询当地的田野考古调查情况,对笔者坚持20多年的业余考古发现,给予充分肯定,对查哈阳农场开设小学科普馆给予高度评价。高星研究员临别在签字簿上留言:“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收藏的这批古代文化遗产十分珍贵,应妥善加以保存和利用,以弘扬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上午9时许,专家组一行从场区出发,驱车赶往20公里外的黄蒿沟中游太平湖周边野外遗址考察。先后踏查了太平湖管理区第二作业区、第八作业区石料产地和石器地点,采集到多件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标本。中午在当地老乡家小憩用餐后,又赶至黄蒿沟上游的一处遗址剖面。在该处遗址剖面的断层里,专家组细心观察地层信息与石器出土层位。

在考察信息反馈中,专家组对查哈阳农场史前文化遗存给予中肯点评和理论剖析,一致认为查哈阳农场黄蒿沟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数量巨大,类型丰富,对认识嫩江流域和大兴安岭东麓古人类的活动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查哈阳农场境内已发现的3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面积之大,石器之精美,程度之密集,跨年时间之久远,十分罕见,且石器原料辐射范围广泛。专家组初步认定,黄蒿沟遗址可能是中国史前最精美的石器产地之一,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建议垦区及地方政府应妥善加以保护和利用黄蒿沟史前文化遗存,力争打造成当地地域的历史文化名片,推动黑龙江西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黄蒿沟上游石器遗址

猜你喜欢

太平湖石器史前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史前人,都画啥?
太平湖放养与池塘养殖鳙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静静的太平湖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实践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