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书法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途径

2019-06-17

江苏教育 2019年37期
关键词:汉字书法情感

一、书法教学的内涵与现状考察

1.书法教学的概念分析。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入选理由是如此阐述的: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使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和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教学主要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汉字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它是在指导学生正确识字、规范写字的基础上,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2.书法教学的现状考察。

目前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围绕课文内容,将“识字与写字相结合”“语文教学与写字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写字教学和训练。但是,面对应试教育的“绑架”和“电脑替代论”的侵蚀,在欠缺写字教学研究机制、评价标准、专业师资的情况下,目前书法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且较多带有技术化倾向。

胡建铭、周彭、万瑾林在《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调查报告》一文中指出:在对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教师、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及社会各界专业人士的调查中显示,虽然国人对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比较了解,但是对中小学未来的书法教学总体却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在对“电脑时代,书法陷入尴尬境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统计中,大家呈现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明显分歧,积极、消极与中立的人数各占三分之一。

二、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现状考察

1.情感教育的概念分析。

关于情感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情感教育专著《情感教育论纲》的作者朱小蔓致力于研究情感教育30多年。2011年她提出:“情感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

在最近国外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情感教育被界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在中小学教育中,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关注、引导和培育学生对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认识、理解、管理、表达的教育活动。

2.情感教育的现状考察。

目前,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冲击着情感教育,庸俗化、低级化的感性文化影响着情感教育。学校教育中,认知教育占主导地位,情感教育处于附庸地位,而情感教育具有驱动功能、认知功能、培智功能和实现“知、情、意”统一的协调功能,离开情感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科学内的一场库恩式的“范式革命”必须进行。

要促使学校情感教育研究逐步走向成熟,我们亟须建立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情境、不同情感要素之间的情感教育理论,亟须探索情感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进一步统整的措施。

3.情感与书法之间相生相应。

在中国知网,以“书法教学”“情感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只有4条相关内容。可见,目前在书法教学研究领域对情感教育的关注度不高,但情感与书法自古以来相生相应,论述情绪、人格与书法练习之间的理论颇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书写内容影响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影响书写风格;书法练习可去除消极情绪。

清代书法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写道:“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到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学者周斌等人在对114名四年级儿童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研究中发现,书法练习在管理情绪、了解自身情绪、识别他人情绪这三个维度上主效应极其显著。

三、情感教育在书法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儿童的情感具有直接性、外露性、依附性、变异性和方向性。小学生情感教育的方法,一般包括体验、渗透和转移等。儿童天生具有“泛灵性”,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在孩子们看来,人和动物都是兄弟姐妹,他们同样有灵性。笔者以为,教师努力挖掘汉字的灵性,让它成为活脱脱的教学内容,这样,情感教育在书法教学中的渗透便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一)体验:让书法教学有故事

汉字是记录汉文化的符号。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半坡文化时期,它从发生、发展到定型,是一个历尽沧桑却绵延不断的过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表象性是汉字最基本的属性,也是促成书法艺术的关键。

1.体验理趣。

传统做法中,教师会通过追溯字源、讲解字理的方法,让一个汉字成为一幅画、一首诗。例如“木”字,祖先用最精简的线条,描摹树木最本质的特点——树干、树枝、树根,创造了“木”字,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抽象符号与形象画面的有效勾连,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如:二木林,三木森;人坐树下——“休息”的“休”字;树上果实成熟,有手伸来——“采摘”的“采”字;树上有窝,窝里小鸟张开小嘴等待喂食——“鸟巢”的“巢”字(如图2)。

(图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汉字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倍感亲切,意趣共生。在体验汉字理趣的同时,学生情感的感受能力得到培养,使得情感更丰富、细腻、敏锐。

2.体验童趣。

相比严谨的字理教学,更受学生欢迎的方式是赋予汉字童趣。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中,有这样的教学内容,给人耳目一新的体验。

▶有人给字形相像的两个汉字编了有趣的对话,读一读。“日”对“曰”说:“兄弟几日不见胖了不少呀!”“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没手杖寸步难行了。”

课堂上,学生读这段文字时,发生了情感上的变化。“曰”字,像贪吃发福后的“日”字,学生读时,会笑着重读“胖”字;“个”字,像是拄着拐杖的“人”字,学生读时,声音变得老态龙钟,低沉沙哑。受此启发,课堂上,孩子们妙语连珠,趣味盎然。汉字在儿童眼中“活”了起来,有情绪,有思想,会说话,能交流。

(二)渗透:让书法教学有温度

汉字以书法形式呈现时,更蕴含着书家的情感与学问,其生命更有艺术张力。教师在书法教学中渗透书家的生平故事、人格魅力等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法作品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身和他人情感的认识、理解与辨识能力。

1.书法文化的精神谱系。

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三至六年级教材《书法练习指导》中的“书法文化序列”,包括书家故事、碑帖欣赏、汉字名片等内容,为学生梳理了书法文化的精神谱系。教师可以从王羲之“书成换鹅”“巧补春联”等轶事讲起,渗透书圣大而化之至境;从颜真卿“为官有声”到“忠至灭身”的人物生平说起,渗透颜真卿磅礴之书魂;从柳公权如深山道人,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的个人气质说起,渗透柳公权之风骨,等等。

2.书学研究之湛思。

情感教育中,富有人文情感的教师对学生情感特点谙熟于心,对书法教学饱含深情且了然于胸。而当下最为稀缺的是优秀的师资。书法教学需要“微观精修”,更需要“宏观融汇”,不仅要指导学生写好一笔一画,还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长河中,放眼看大局,既是在比较博取中抓书法特色,更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锤炼豁达、理智、大度、优美的情感品质。

(三)转移:让书法教学有姿态

1.审美转移。

书法的审美可分内法与外法,内法包含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外法包含生命之法、境界之法、精神之法,即为“心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帖、临帖、背帖的过程中,摒弃机械枯燥的技术性操作,从审美角度理解与表达,促进学生熟练运笔,通过笔势跌宕、神采聚光、气韵吐纳等内法表达心法,让汉字的线条尽情舞动来表达情感。

2.思维转移。

书法教学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当学生着眼于汉字的黑色线条时,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计白当黑,切换思路,不仅培养了学生驾驭线条运动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把握空间切割的眼力,取得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的妙用。除此以外,还有曲直精纯、方圆机杼、迟速疾涩、奇正制胜等思维也可适时点拨,迁移运用。

猜你喜欢

汉字书法情感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书法欣赏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