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专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的现状调查分析与应对措施
2019-06-17潘如萍
潘如萍
(湛江卫生学校,广东 湛江 524037)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各种突发事件、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人们对自救、互救知识和关键的初级急救术等急救基础知识的需求增加。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公民急救水平甚至是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1]。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急救水平,尤其是救援医学教育明显滞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急救知识。为了解大、中专在校学生对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现状,笔者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对400名新入学的大、中专学生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知晓情况的调查,以便今后更好地对其实施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湛江市2016级新入学大、中专不同专业的400名学生,其中男生156名(中专103名,大专53名),女生244名(中专193名,大专51名);年龄15~22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知晓情况;参加急救培训情况;急救知识获取途径;对急救知识技能的需求等。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被调查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资料,以构成比表示。
2 结果
(1)400名学生对心肺复苏能实施简单的操作和完全掌握的仅有30人(7.50%),其中掌握的7人(1.75%);有208 人(52.00%)不知道心肺复苏。对其他急救常用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的知晓情况也不乐观。具体见表1。
(2)学生获取急救知识及技能的主要途径见表2。
表1 学生对常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知晓情况
表2 学生获取急救知识及技能的主要途径
(3)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需求情况见表3。结果显示,100.00%的学生认为对常用急救知识及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需要和非常需要。
3 讨论
(1)大、中专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50%的学生对心肺复苏能实施简单的操作和完全掌握,52.00%的学生不知道心肺复苏。对于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大多数学生只是了解或能实施简单的操作,完全掌握的不到5%。可见,大、中专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掌握现状不容乐观,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表3 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需求情况
(2)当今社会急救的新理念是急救要从医院内迅速延伸到社区、家庭或急救现场,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在发达国家,每3~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知识与技能,政府非常重视开展急救知识培训[2]。本次调查显示,我国的大、中专学生获得急救知识及技能的途径单一,说明针对大、中专学生的急救知识宣传及技能培训的力度不够。
(3)普及CPR技术,大、中专学生是不能忽视的群体。大、中专学生是一个易教育、易接受、易传播新知识的群体,将大、中专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使学生自己很快学会基本急救知识,成为“第一目击者”中有效的施救者,还能通过他们对周围人群起到间接影响和灌输作用,这样可以带动全民树立急救意识,从而使病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为院内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3]。本次调查也发现,大、中专学生对急救知识及技能需求较大。因此,加强对大、中专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仅能提高大学生面对意外伤害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及综合素质,而且给社会储备了有力的后备军,对提高全民的急救知识水平与技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4 应对措施
(1)大、中专院校开设急救必修课或选修课。以《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为依据,配置CPR模拟人,切实将急救培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急救知识(尤其是现场CPR)专业性非常强,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讲师)进行培训才能确保其科学性、严谨性。CPR培训者必须随时了解国际上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通过定期考核,向考核合格者颁发全国统一的急救员证书,使急救师资人员培训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2)培训采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内容为普及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和及时性、救护新概念和CPR相关知识与操作步骤等,注重结合操作与案例,边讲理论边利用模拟人进行分步演示,并进行实践练习(CPR模拟人),最后通过理论笔试与实践操作考核,强化对CPR的理解记忆。在培训学生的同时,灌输CPR中非专业施救者“先按压后吹气”“心外按压和吹气的比率”等救护新概念。在能力培养上还可以与体育课、军训结合,开设必要的救护、逃生、求生技能训练、专题讲座和演习,提高学生的急救基本知识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为院内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和条件。
5 结语
我国院前急救正值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多年的探索中已有成效,但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程度还是较低,值得探讨。因此还需边发展边改进,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思路,推进我国院前急救的社会化、结构网络化、工作现场化和知识普及化,走一条我国院前急救发展的特色之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