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保护管理
2019-06-17师文博
文 图/师文博
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效果图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隋、唐两代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是中国古代都城设计、建设的典范,对东亚地区的都城形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疑是古代东方都城的杰出代表。同时,这里也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深刻影响了后世西安的城市格局。1996 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包括青龙寺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隋开皇二年(582 年),隋文帝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以南的平原上营建新都,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唐代继续沿用作都城。隋唐长安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6 公里,南北宽8.6 公里,周长36.7 公里,总面积近90 平方公里。唐末战乱,长安城毁于兵火。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后,京兆尹韩建对残破的长安进行了改建,史称“韩建新城”,新城面积仅原长安城的十六分之一。明初又在韩建新城的基础上向东、北各扩三分之一,形成了后来的明清西安城。
隋唐长安城区位图
解放初隋唐长安城遗址的实测图
至20 世纪50 年代初,隋唐长安城的地面建(构)筑物除大、小雁塔和少量城墙遗迹外均已无存,但地下遗存保存尚好,除明清西安城叠压范围外,隋唐长安城遗址的大部分区域为农田、村庄所覆盖。中国科学院(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队对隋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调查和重点发掘,弄清了外郭城、皇城、宫城、里坊、街道、殿址、城门、东市、西市等的范围和形制布局,绘制出隋唐长安城遗址的实测图和初步复原图。
城市发展与城址保护
唐末缩建新城之后,新城之外沦为废墟,残存的建筑遗迹和纵横交错的“大街”不仅指明了隋唐长安城的确切位置,也充分反映出唐代长安的宏伟气势。民国时期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均高度重视历史遗迹的保护,陇海铁路选线时就考虑了避让唐大明宫等一系列大遗址。
1949 年以后,西安城市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突破了明清西安城墙的边界。差不多同时期开始,马得志先生带领西安唐城考古队,第一次全面、系统对隋唐长安城进行勘察与研究,当时隋唐长安城遗址的格局依然清晰可见,奠定了今天对隋唐长安城的整体认知。
在《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53—1972 年)》中,已经将隋唐长安城部分遗址规划为公园绿地进行保护,北部大明宫区域限制性发展,南部曲江划定为风景区,而南郊科教文化区的布局也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隋唐时期棋盘式路网的传统。
改革开放初期,西安编制了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显现唐城的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的重要遗迹”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想。1994 年的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也继续延续了这一思想。
随着西安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隋唐长安城遗址已被建成区完全叠压,地下遗存损毁严重。近年来,西安市政府加强了对现存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力度,隋唐长安城遗址内大明宫、大雁塔、小雁塔、兴庆宫(勤政务本楼)、含光门、明德门、延平门、天坛、西市、青龙寺等重要文物建筑和遗址的保护管理状况较好,并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多项遗址保护、展示及环境整治工程,有效缓解了城市发展对遗址保护带来的压力。但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依然突出。
2014 年,隋唐长安城内大明宫、小雁塔、大雁塔等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后,兴庆宫、西市、明德门、含光门等遗址入选“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扩展项目。2015 年,为加强隋唐长安城遗址的整体保护和日常管理工作,大明宫遗址保管所专职负责隋唐长安城遗址的日常监管工作,并于2018 年正式更名为“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中心”。
隋唐长安城遗址目前开放展示情况
编制规划
基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仍处于分散管理以及无保护范围、在日常管理中无章可循的实际状况,保护中心委托陕西古迹遗址保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编制了《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目前规划大纲及初稿已通过专家初审并修改,正在上报之中。
考古调查
1950 年代对隋唐长安城遗址大规模的考古勘查,基本搞清了城址的形制布局和范围大小,为城址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历史原因,西安城市范围与隋唐长安城遗址的高度重叠,隋唐长安城遗址整体的考古工作存在一定的缺憾。2015 年起,在西安市文物局统一安排下,保护中心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等单位联合开展了对隋唐长安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几年的工作先后取得了如东市、兴庆宫、外郭城北墙部分段落等多项考古成果。同时还联合考古、规划部门编制完成隋唐长安城遗址信息汇编,提交西安市规划局,从规划层面为隋唐长安城遗址内相关遗址点的保护性控制提供保障。
隋唐长安城部分开放遗迹
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
明德门遗址位于杨家村内,是外郭城的正南门。20 世纪70 年代,唐城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遗迹保存较完整。2013 年底杨家村城改项目启动。2017 年3 月,“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设计方案获得陕西省文物局核准,后多次召开明德门遗址保护相关会议,决定将明德门遗址展示范围由3.84 亩扩大至约42.37 亩,通过优化周边道路交通,着力将其打造为城市更新和文物保护相结合的新地标。
东市遗址勘探与试掘位置
2016 年兴庆宫考古勘探
隋唐长安城遗址信息分类图
圜丘遗址考古及维保工程
圜丘或圆丘是古代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制建筑,元代以后称天坛。唐圜丘遗址位于今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内,是唐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2018 年初开展对天坛遗址及周边考古调查和维保工程,工程结束后,天坛遗址公园正式开放,成为隋唐长安城又一处新的遗产展示园区。
标识系统
在遗址区已大量建设为城市建成区的现状下,对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工作来说,比较现实可行及对文化传承有效果的做法是建设遗址标识系统。通过建设遍及西安全城的遗址标识设施,与现有的唐城墙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等重要的遗址展示节点,构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遗址展示体系。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核准文件
20世纪70 年代明德门遗址考古现场
圜丘(天坛)遗址公园建成后鸟瞰·
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平面
近年来,对现存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多项遗址保护、展示及环境整治工程,有效缓解了城市发展对遗址保护带来的压力。社会各界对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非常关心,民众对于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利用也非常关心,人们为生活于伟大的隋唐长安城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