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米
2019-06-15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译文及浅析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诗的一开头便描绘了烈日当空,农民在地里辛苦劳作的场景,展现出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场景。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及浅析
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这首诗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做的一首五言古诗,流传甚广。诗的一开头,就以春之“一粒粟”变为秋之“万颗子”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结果,用“种”和“收”的因果关系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但是,丰收了又怎样呢?勤劳的农民获得了丰收,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唐·杜甫《忆惜二苜·其二》译文及浅析
稻米、粟米雪白如流脂,品质都很高,无论公家还是私人的粮仓,都装得满满的,储备充盈。
《忆昔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古诗组诗作品。诗词的题目虽然是忆惜,但其实是讽刺当时的唐朝。本诗回忆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唐代宗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诗中所描述的人丁兴旺、和平环境、丰衣足食,是劳动人民所祈望的。
杜甫素来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理想,忧国忧民的他经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忧国之情与希望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日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及浅析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從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绘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