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商业银行财富金融新风
2019-06-15王文婧
王文婧
近年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科学技术驱动着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转型和重塑。在财富金融领域,随着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居民财富日益积累,中国的财富管理时代已然到来;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无论传统商业银行、互联网巨头还是新兴科技公司都试图通过科技创新树立优势,在财富金融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作为新型科技金融工具,智能投顾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智能投顾在财富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国际智能投顾发展分析
2008年,美国Betterment和Wealthfront率先推出智能投顾业务,随后智能投顾业务在Vanguard、Charles Schwab、BlackRock等金融巨头中,以集团化的综合优势迅速崛起。
从业务模式上来看,国际智能投顾分为“完全智能”和“智能+人工”两种不同的模式。完全智能模式以Wealthfront为代表,通过全自动化的模式完成用户问卷调查、资产组合推荐、在线交易、实时监控与再平衡等全部流程。“智能+人工”模式以Vanguard为代表,在用户使用智能投顾之前,会有专业的投资顾问先行沟通,在确定了投资目标之后,再进行智能化配置与推荐,对于高净值投资者,Vanguard还会为他们安排专属的财务顾问。
从投资标的上看,国际智能投顾基本以指数基金ETF为投資标的,通过各种资产配置模型选取有效市场后,挑选费率低、流动性强、跟踪误差小的ETF代表每一类资产。如Vanguard选择了旗下的ETF,Charles Schwab则不拘于某一家基金公司的ETF,而是为每个指数提供了两个备选的ETF。
从盈利模式上看,国际智能投顾公司收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ETF销售费用,如Vanguard这样选择自身旗下ETF的公司;二是资产管理费用,如Wealthfront、Betterment,针对不同金额的资产收取不同的管理费。
从综合化优势上看,大型金融机构会结合自身优势,通过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不断延伸智能投顾的内涵。如Vanguard会融合自身的ETF业务,将其作为智能投顾的底层资产;BlackRock的FutureAdvisor则通过链接投资者的401K账户为客户精准画像,以向客户提供更为合适的资产配置建议。因此,大型金融机构的智能投顾以集团化的综合优势迅速崛起。
国内商业银行智能投顾发展分析
自招商银行推出“摩羯智投”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布局。截至2018年末,招商银行累计销售规模达122亿元,说明智能投顾越来越被大众投资者接受。
从业务模式上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智能投顾也可以分为“完全智能”和“智能+人工”两种模式,但这两种模式是分别针对客户的新增资金和存量资产,给出不同形式的资产配置建议。针对客户的新增资金,智能投顾会“智能”地为客户提供与FOF(Fund of Funds)基本同质的公募基金组合,这是国内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针对客户的存量资产,智能投顾以“人工”辅助“智能”的方式分析出客户应该减持什么资产、增持什么资产,对不同层级的客户给出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组合推荐建议。
从投资标的上看,国内商业银行针对客户新增资金,会以单一的公募基金为投资标的;而针对客户的存量资产,会推荐存款、理财、基金、保险、贵金属等多种产品类型。这与国际上普遍以ETF基金为底层资产的做法不同,主要是因为国内ETF基金覆盖市场与数量有限,所以在公募基金选择中既会选择被动的ETF产品,也会以主动的产品为补充。同时,客户存量资产组成复杂且需求多样,因此针对客户的存量资产,商业银行还会以多种投资品类来满足客户的综合风险收益需求。
从盈利模式上看,国内商业银行在当前阶段均不收取智能投顾资产管理费,而通过其底层资产的服务费用获得盈利,如代销的公募基金的手续费、自营理财的销售服务费等。这是因为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激烈,即使私人银行业务也很少收取资产管理费或投资顾问费,所以商业银行智能投顾的盈利目前仅来源于底层产品的销售收入。
从综合化优势上看,国内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拥有庞大的客户数据,并全面覆盖了金融市场的各类投资品,这为智能投顾精准客户画像、全面资产配置提供了天然优势。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客户、产品、渠道、技术等综合优势来挖掘存量客户、遴选优质投资品、建立合适的资产配置方案。
我国商业银行智能投顾发展机遇
监管机构提供合规环境
2018年4月,监管机构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其中专门提出了对智能投顾的规范性要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应当取得投资顾问资质,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者变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按照资管新规要求,新兴科技公司等无牌照、非金融机构将不能开展智能投顾业务。这为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合规发展的监管环境。
大众需求创造突破契机
随着资管新规的发布,资本市场格局会随之变化,净值型产品将迎来发展机遇。监管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的态度非常坚决,以预期收益型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的银行理财将向净值化的公募产品方向转型。在资管新规出台前,大众客户还可以配置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而随着刚兑的打破,这部分客户如不满足存款的收益只能选择净值型产品。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的净值型投资品,如何选择、如何配置、如何管理,将成为大众客户的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客户对专业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商业银行理财经理队伍较难覆盖全量客户。智能投顾以其“零成本、全覆盖”的优势,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大众客户的必然选择。
此外,客户接受净值波动仍需一个过程,商业银行要尽可能规避产品大幅波动的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采用资产配置的理念,通过均衡配置降低集中度风险,平滑收益曲线。而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智能投顾,将以一揽子产品组合的模式带来同等收益下更低的波动性,这种产品特性非常匹配大众客户需求,这将为智能投顾的发展提供突破性的历史机遇。
商业银行亟待创新支持
随着监管环境、市场格局、居民需求的变化,商业银行财富金融亟待变革与转型。在传统模式下,大众客户习惯单一产品购买,很难接受资产组合购买的财富管理模式,更难理解资产配置理念;同时,商业银行理财经理人数不足,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服务无法覆盖全量客户,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理财需求。
而智能投顾的推出,完全可以解决商业银行在财富金融业务发展中的痛点:一是,智能投顾可直接为长尾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资产配置组合,专业服务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客户群;二是,依托人工智能模型,智能投顾可自动推荐产品组合并持续跟踪调仓,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追踪服务,解决商业银行的售后服务问题;三是,能够解决理财经理能力差异问题,通过智能投顾的模型支持为理财经理提供专业工具,以拉齐理财经理队伍的资产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智能投顾的独特优势
相比于传统公募基金,商业银行的智能基金组合更有优势
针对客户新增资金,商业银行智能投顾会提供智能基金组合。其底层资产就是一揽子公募基金,与公募基金FOF没有本质差异,但却具备独特的优势。
一是产品费用更低。商业银行建立的智能基金组合,是客户通过个人账户自主购买与持有,因此银行仅收取底層资产的代销费用;而公募基金的FOF是先形成该产品的资金池,再购买底层产品,对于客户而言,其费用不仅包括底层资产的交易费用还包括产品本身的资产管理费。
二是产品遴选更广泛。商业银行遴选公募基金时,可以通过尽职调查的方式,了解各基金公司的产品,可以更为合理地选择更适合的产品;而公募基金的FOF从属单一基金公司,其在选择底层产品时,可能由于竞争关系无法全面详细地了解其他公司的产品,其投资选择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是产品展示更透明。商业银行智能投顾底层产品完全透明,客户可随时看到自己账户中的底层产品与构成,其商业银行给出的优化建议也会明确具体产品调入和调出的建议比例,由客户自主选择是否采纳;而公募基金的FOF完全由基金经理操作,其重仓产品仅能在季度报告中展示,客户无法实时知情。
相比于其他资管机构,商业银行的智能资产诊断独具优势
针对客户存量资金,商业银行智能投顾会提供智能资产诊断或财富体检,同时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调整建议与各类投资品组合。目前,在资管机构中商业银行率先通过智能投顾的模式实现该功能,其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海量数据优势。商业银行具有存量客户个人信息、金融资产、风险偏好、交易行为等多维度数据,从而可以形成较为精准的客户画像;通过资产配置模型与大数据技术分析出客户资产结构的合理性,从而给出个性化的建议。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具有差异化服务能力。一般来说,高净值客户需求更为复杂,对资产配置要求更高,智能投顾模型算法无法涵盖客户的所有特征与需求,还需要线下专业投资顾问进行沟通与了解。与其他资管机构相比,商业银行理财队伍覆盖地区广,并具有私人银行家、财富顾问等核心专业队伍,这部分专业队伍可以通过“智能模型与专家建议”叠加的方式给高净值客户更为个性化、专业化、复杂化的资产配置服务。因此,部分商业银行的智能资产诊断或财富体检功能中,还会针对高净值客户给出专业投资顾问的联系方式,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资产配置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智能投顾发展路径
设计适合我国市场、独立自主的模型算法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智能投顾公司在设计产品组合时,核心要素是大类资产配置和税收优势。一方面,在大类资产配置框架内,国际智能投顾公司通过投资组合及其延伸理论模型,选择细分市场并确定配置比例,同时用被动指数产品ETF基金作为底层资产,获取市场的β收益。另一方面,在税收优势框架下,国际智能投顾公司分析投资者的税收情况,通过合理安排交易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节税安排。
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由于市场有效性与投资品覆盖范围与境外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智能投顾要独立设计符合市场特征的模型算法:
一是在大类资产配置上,目前公募基金主要覆盖境内市场,仅有少量QDII可投资境外市场,且无法覆盖全球各地区、各细分市场,因此我国智能投顾在大类资产配置时应以境内金融市场为主。
二是在具体产品遴选上,国际智能投顾直接选择配置市场下的ETF基金,而我国公募基金中多为主动型产品,其被动型ETF数量有限且无法覆盖所有细分市场。因此,我国智能投顾模型需要独立设计,既要考虑细分市场的β收益,同时还要针对没有被动产品覆盖的细分市场,设立主动管理产品的遴选算法。这就要求国内智能投顾的模型算法需同时考虑β收益和α收益。
三是在税收优势考虑上,当前国内针对个人投资者暂无资本利得税,因此国内智能投顾设计暂不用考虑节税模式。
建立差异化、线上线下融合的资产配置服务
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商业银行的财富金融必然会由单一产品销售向综合资产配置转型。而在资产配置转型中,商业银行应合理应用智能投顾,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群建立差异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形成长远的市场竞争力。
一方面,为大众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扩大资产配置服务覆盖面。大众客户的资产配置服务可分为增量资金和存量资金两部分:针对增量资金,商业银行可应用智能投顾模型,根据客户风险收益偏好、流动性偏好、交易行为等综合数据,在线上渠道自动提供标准化的产品组合,让客户可以一键下单、实时跟踪、优化调仓,通过最便捷的交易方式让全量客户获得增量资金的配置方案;针对存量资金,智能投顾可进行个性化诊断,针对客户资产给出优化建议,告诉客户应该增持与减持的资产及金额,让客户理解资产配置逻辑并可以在线上渠道便捷交易。这部分标准化服务的核心,就是智能与自动化,最大限度提升资产配置覆盖客户群,降低商业银行服务成本。
另一方面,为中高端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达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个性化服务体验。在商业银行财富金融业务中,中高端客户创造了绝大部分利润,是各商业银行抢夺的重点,因此提供更优质、更个性的差异化服务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在通过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同时,智能投顾应智能化识别出中高端客户:首先,通过大数据识别商业银行内中高端客户,在资产配置服务方案中,提供针对中高端客户的专属产品配置;其次,为中高端客户的理财经理提供智能投顾计算出的个性化配置方案,这些理财经理可根据对客户的了解,直接进行个性化的修正,形成更适合客户的、千人千面的资产配置方案;最后,达成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中高端客户可在线上直接联系到线下的理财经理进行顾问咨询,线下的客户经理可在线下主动联系客户,了解客户需求再为客户修正线上的资产配置方案,通过这种方式给高净值客户更个性、更合适、更专业的资产配置服务体验。
形成跨品类、多币种、全市场的投资方案
在各资管机构、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智能投顾之际,商业银行更要发展其独特的综合平台优势。目前,商业银行可以销售市场上绝大部分投资品类,除了代销的公募、私募等产品,还包括大部分客户偏好的存款、银行理财等,这就为智能投顾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
一是扩大投资品類范围。在货币、债券、权益、另类各资产类别下,根据客户需求配置不同的投资品类,包括但不仅限于存款、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外汇、贵金属等投资品,充分发挥不同投资品类的优势;
二是创新多币种产品组合。目前商业银行仅有人民币智能投顾组合,并不能完全满足境内客户的投资需求。针对高净值客户在境内持有美元等外汇资产的现状,商业银行可针对境内已有的外币类投资品,构建外币智能投顾产品组合;
三是布局全市场投资方案。我国金融市场中可投资境外市场的产品非常有限,而且无法覆盖所有细分的市场。未来,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商业银行可通过合规渠道,全面、积极布局境外特定细分市场的投资品,以分散智能投顾产品组合的地区性和系统性风险,把握全市场投资机遇。
立足全生命周期,培育客户场景化投资习惯
国际智能投顾在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方案前,会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针对不同场景设计差异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如财务规划、退休管理、大学储蓄、现金流和债务管理等。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成熟,投资者会逐渐形成资产配置观念,同时也会出现场景化的投资需求。国内商业银行应立足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尽早布局场景化投资,将客户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场景需求纳入智能投顾模型;使得智能投顾可围绕单一客户的整个生命周期,针对留学、置业、子女教育、养老等各种需求,形成不同流动性、不同风险收益的资产配置方案。最终,智能投顾会更加“智能”,由“千人千面”发展为“千人万面”的投资组合。
随着财富管理时代的来临,智能投顾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应用,会引领传统财富金融的变革。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其综合平台的优势,深耕智能投顾业务,建立起立足全球市场、布局长远发展、适合境内投资,独特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智能资产配置方案。
(文章观点仅代表本人,不代表作者所在机构观点。)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总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