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曲艺阵地的“兵团文化能人”

2019-06-15新疆禹莉张国胜

金秋 2019年23期
关键词:石河子兵团小品

文/新疆·禹莉 张国胜

搜索素材,丰富创作内容。(右为杨光才)

杨光才,1946年3月生于甘肃定西的穷山沟,新疆152团退休干部。16岁参加工作,种过地、喂过猪、下过矿,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自学,成长为一名基层政工干部,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家协会会员、石河子曲艺家协会理事。2013年获“兵团文化能人”称号。

近40年来,杨光才在《新疆文学》《绿洲》《工人日报》《石河子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评论及舞台剧本、曲艺作品80余万字。他撰写的50多部小品、快板和相声作品被搬上舞台后获奖。其中,小说《孙疙瘩送礼》获《农民日报》小说征文二等奖。他创作的小品曾入选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在塔城地区小品大赛中获多个奖项。2018年秋,杨光才和他的小品团队代表兵团赴哈尔滨演出,获优胜奖。

有文化的“小学生”

6月25日下午,石河子老年大学演出大厅里人头攒动,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品专场演出在这里举行。整场演出从小品《争爹》中拉开帷幕。小品以老人喜中500万元彩票、儿女争相赡养老人收场,让观众在欢笑声中,更明白“孝”的道理。当天,“兵团文化能人”杨光才和他的团队,一下子展演了杨光才这两年创作、编导、主演的6部小品代表作,题材涉及社区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爱岗敬业、孝老爱亲,无一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演身边人,说身边事,让观众深感过瘾。

谈到“文化能人”,杨光才说他真没多少文化,上了四年半小学,就是他整个读书生涯。然而,没有文凭不能没有文化。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杨光才格外珍惜各种机会,如饥似渴地摄取各方面知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团里提出“月月有晚会,人人登舞台”,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参加工作两年后,杨光才的月工资涨到38元。他花5角钱买了一把笛子,花两角一分钱买了一本《怎样识简谱》,当时还单身的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地学习乐理知识。从1962年开始,这个活泼好动的甘肃小伙,成了152团业余文艺宣传队的一员。这一干,便是30年。杨光才也从当年的小伙渐渐成长为基层政工干部,直至成长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成为“兵团文化能人”,成为没文凭但很有文化的“小学生”。

小品队的“擎天柱”

随着时光推移,第一代军垦战士们英雄迟暮,“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石河子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石河子老年大学成为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的文化高地。

2002年,石河子老年大学已有四五个舞蹈队、两个合唱团,还有民乐队、管乐队和模特队,但唯独没有语言类节目表演队。

看到这种情况,在152团文艺队从事多年节目编创,又在秦腔队唱戏的杨光才向老年协会建议成立个小品或话剧队。时任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的金迪说:“你先找几个人,编排一个小品演一下让我们看看。如果行,你就是小品队队长了。”

接受任务,杨光才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创作并排练出一个荒诞小品《七品官打假》。这个小品在老年协会演出后,一炮打响,观众一片叫好。从那时起,石河子便有了第一个土生土长的话剧小品表演队伍,杨光才也成了石河子老年大学话剧小品队编剧、编导、主演兼队长。

刚成立时,话剧表演队有56名学员,大浪淘沙,最后坚持下来的能上台的七八个人,就杨光才一个男的,其他队员都是女同志,他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自那以后,在石河子市各街道社区甚至沙湾县、玛纳斯县的社区舞台上,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成了这些演出中的“硬菜”,人们经常能见到杨光才的身影,不少街道社区干部都熟悉了杨光才。他创作的反映善有善报主题的小品《老光棍相亲》、反映计划生育题材的小品《走出迷途》等一系列作品渐渐在观众中有了名气。

2014年11月,沙湾县政法委通过电话慕名找到杨光才,请他的团队演出一个反邪教题材的小品。杨光才连夜构思,编写了小品《神的末日》,发给沙湾县政法委,很快通过政审,并要求尽快排出来。

为在最短时间里排练出小品,杨光才和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白天晚上加班加点排练,三天后就开始演出。接下来半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团队上午一场、下午一场连轴转,在沙湾县的各乡镇村都去演了个遍,一共演出了22场,在沙湾县城乡产生了强烈反响。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杨光才先后创作了近90部小品,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民间艺术家”。无论是在石河子、沙湾、玛纳斯、乌苏市党政机关举办文体活动,还是企业开业助兴、社会公益展演,抑或是到团场、社区、养老院等基层演出,他们的小品舞台效果都很好。

伴随着观众的喝彩声,杨光才的作品从石河子走向了全国。他的小品曾多次入选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在塔城地区小品大赛中获多个奖项。去年秋天,他和他的小品团队代表兵团赴哈尔滨演出,获得唯一的优胜奖。

“舞台大了,要求也就高了。”杨光才一边在众人赞许的目光中享受着艺术带来的快乐,一边为小品队的长远发展操心出力,奔波忙碌,不断满足老同志求知、求美、求乐的需求。

坚守社区“大舞台”

参加演出对杨光才来说是开心的,而这开心的背后是多年的积累、辛苦的劳动和精心的创作。

如今,在沙湾县文化界有一句顺口溜:“要小品,不要慌,到石河子找老杨。”在街道社区,往往某个主题晚会很快就要演出,需要一个语言类节目,主办人员便想到给杨光才“下命令”:“请您围绕这个主题创作一部10分钟的小品。”接到这个命令后,杨光才并不感到为难,往往一个晚上就能拿出剧本!

熟悉杨光才的人都知道,在原21小区社区早市,或者北子午路边闹哄哄的旧书市场上,在石河子的街头巷尾,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其貌不扬、随时能和你谝起来的老头,他就是杨光才。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喜欢,杨光才养成了天天看新闻、读报纸、上网络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是“草根”,扎根基层群众之中,最了解社情民意。这样,掌握了上头的政策,又了解下头老百姓的想法,作品中有百姓生活的形象和鲜活的语言,观众看了觉得就是在演他们的事,传达他们的心声,当然会取得好的“笑果”。

围绕某个主题、某个晚会进行“量身定做”,让杨光才付出了很多。有时候,经过精心创作和排练摔打的小品或相声,由于经过主办方的审定,非常具有针对性,这样的作品有时就成了“一次性”快餐,演出一次就再也没机会演了。可是,杨光才依然认真对待。他说,这倒激励他去创作更多的作品。

这几年,在繁忙的演出和生活中,杨光才创作的小品、方言快板《老光棍相亲》《家里家外》等,先后在兵团、师市和塔城地区获奖。其中,反映计划生育题材的小品《走出迷途》还在《中国曲艺》杂志发表。

形容一个人作品很多,人们习惯于用一个词,叫“著作等身”。杨光才是一个快手,创作的语言类作品剧本很多,但他的剧本除了绽放在舞台上,还保存在电脑里,保存在一个个剪贴本里。他的居室阳台一角的柜子上,塞满了他的获奖证书,少说也有200多本,堆起来比他人还高。

可是,杨光才没有满足。杨光才不喜欢喝酒打牌,也没有其它爱好。作为社区文化站长、石河子老年协会话剧小品队队长,74岁的杨光才依然奔波忙碌着。

“快板、小品、相声等民间曲艺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喜爱它们,要为发展传承传统文化尽我所能。”

猜你喜欢

石河子兵团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称地球的人
兵团记忆
陪你去看流星雨
《临宋人小品》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新疆石河子市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浅析石河子公司首次使用聚羧酸生产混凝土质量控制及配合比优化
大数据视角下的石河子犯罪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