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不婚老人为何感到羞耻

2019-06-15广西吕斌

金秋 2019年24期
关键词:生子小王共生

◎文/广西·吕斌

小王接到邻居的电话,说父亲在跟人吵架,匆忙赶回去,只见父亲满头虚汗,脸色发青,坐在沙发上正生闷气。一问才知道,父亲和一起遛弯的老姐姐抬了一下杠,对方便指着父亲说:“你女儿三十多岁了,还不嫁人,这不丢人吗?”这句话深深刺激了父亲,要求对方必须道歉,但对方始终认为自己没错。为此,小王的父亲郁闷了很长时间。

如今奔四的单身人士不少,无论男女,跟小王境遇相似的人不在少数。35岁的刘先生在外地工作,春节回家,爸妈都不带他走亲戚。父母觉得他跟着走亲戚,七大姑八大姨问起他的个人情况,他们脸上挂不住。所以这几年,刘先生干脆带爸妈出去旅行过年。

家有大龄未婚儿女,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老人们的传统观念比较重,催婚缘于人类繁衍的使命感。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小单元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在传统文化看来,一个未嫁娶的成熟个体,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存在,是很不稳定的,必须要组成家庭,还要有个孩子,才能被视为一个整体。结婚也叫成家,只有子女成了家,父母才算完成自己的抚养任务,把传承繁衍的接力棒交到孩子手里,父母的社会责任才算完成。孩子不结婚不生子,对父母来说就是一个未完成事件。

心理学认为,人天生有一种追求完整的倾向,未完成事件会导致身心的紧张,产生驱力,驱动人们发出行为去补足它、完成它。基于未完成感的持续驱力,父母通过催婚来完成他们的遗传使命。但是,由于成长背景不同,两代人之间的婚恋观和生育观有许多不同,年轻人秉持的却是不一样的价值观:单身虽然孤单但也意味着自由;与其随便找个人搭伙过日子,不如一个人过;如果不想要孩子,丁克也没有关系。相较于父辈们一元化的意识形态,年轻人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于是,代际冲突(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产生了。新认知,对旧观念产生了冲击,接受不一致的信息会产生心理上的认知失调,威胁到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人们会为了维护自我概念的一致性而做出各种努力。那些因价值观不同而倍感压力的父母,就会通过催婚的方式,来让子女接受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两代人之间价值观的较量。

在催婚的代际冲突上,父母和子女都感到了巨大压力。只要子女一天不婚,这个冲突就一直悬而未决,催婚就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一方妥协为止。

“你再不结婚,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明年再没对象,就别回来了!”

“你看谁谁谁,孩子都打酱油了,你都还没结婚,也不觉得丢人!”

这是催婚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孩子不结婚,会让父母感到羞耻,一是因为父母将结婚生子视为个人能力的象征,二是源于社会比较的压力,另外,还缘于边界不清的共生关系。共生期的父母,始终把孩子当成他们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于父母存在、有自主思想和情感的个体。在这样的共生关系里,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父母会把孩子的不好,等同于他们的不好,所以会说“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处在共生阶段的父母,也会把自己认为的不好,比如不结婚生子是羞耻的,投射给孩子,如果孩子不结婚生子,那么就是羞耻的、丢人的。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发展到分离——个体化的阶段,他们无法从心理上区分和接受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孩子不好不等于我不好。我认为不好的,孩子不一定觉得不好。

父母喜欢催婚,年轻人不喜欢被催,诉求不同又各有苦楚,相比于僵持不下的对抗,也许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相互倾听相互理解,才是更好的解决之道。心理专家指出,父母要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要将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太大压力。

总之,日子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孩子的幸福比父母的脸面更重要。

猜你喜欢

生子小王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减肥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麻辣烫
兵器 多元共生
借钱
处暑
清明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