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新路径:“劝耕贷”颠覆了什么?

2019-06-14吴明华

决策 2019年4期
关键词:东至县支农经营

吴明华

东至县“劝耕贷”试点以来,县域金融支农方式从“要求银行支农”到“银行主动要求支农”的悄然转变。

当前,乡村振兴的大幕已全面拉开。然而,乡村振兴,“钱”从哪来?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财政扶持资金重在“扶强济弱”,一般农户“望洋兴叹”,而传统信贷支农坚持“趋利避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担保、无抵押,只能“望而止步”。

在这种困境下,安徽农业担保公司首创“劝耕贷”,精准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尤其是这项工作被引入东至县试点后,该县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重大成效,不仅打通了金融支农“最后一公里”,同时产生的多重“溢出效应”,为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缘起:破解农村金融困局

东至县是皖南山区的农业大县,农业用地资源丰富,山丘湖圩俱全,农业人口48.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90%以上。经过多年发展培育,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近2000家。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否健康快速持续发展,事关“三农”工作大局。

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掣肘新农主体做大做强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利用金融杠杆撬动全县农业快速发展,始终是东至县委、县政府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为突破金融支农瓶颈,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绕过以商业性业务盈利来维持政策性业务存续的误区,抛开与商业银行同质化作业的旧格局,摒弃垒大户的老套路,“咬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合政银担各方资源和力量,探索构建了安徽农业信贷担保新模式。“劝耕贷”打通了金融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最后一公里”,具有显著的政策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破解了农村金融困局。

2016年5月,“劝耕贷”模式在宿州市埇桥区首推试点后,引起东至县高度关注,县委、县政府主动与省农担公司对接,“劝耕贷”成功引入东至县试点,并迅速推广。如今,“劝耕贷”已在东至县15个乡镇全面落地,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受益“劝耕贷”,活跃在尧渡河畔、舜耕山麓,深耕现代农业。

探索:成就“劝耕贷”东至标准

对于“劝耕贷”,农民群众期盼很高,但如何推进?不能延续以往“剃头挑子一头热”式的政府单打独斗模式,必须政担银三方协同作战、整体布局。在实践中,东至构建形成了政府、担保公司、银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担、共推、共管、共享的新型支农资金使用机制。

政担银三方合作酝酿,出台了《东至县农业信贷担保“劝耕贷”创新试点工作方案》,重点扶持家庭农场、种养植(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粮食产业联合体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职业农民。通过广泛收集经营主体土地、林权等资源“硬”数据和群众口碑等信用“软”信息,为每一户建立一份档案,确保不漏掉任何一个经营主体。为进一步提升全县建档立卡水平,该县率先建立了“劝耕贷”大数据中心。目前,1420户纳入信贷对象数据库“备选”,获得“融资身份证”,服务主体占全省总户数达10%以上。

为确保贷款贷款“放得出、用得好、有效益、收得回”,政担银三方针对“建档立卡、银行尽调、乡镇公示、签约放款、跟踪服务、风险防控、奖惩机制”等关键环节,精准设计,每个环节都制定操作规范,逐环明确“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等操作要领,形成流程清晰、分工明确的操作流程图。

“放贷风险大、收贷难度高”是金融支农中的关键难题。“劝耕贷”不特别强调实物抵押,东至县始终把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作为推行试点的稳定器,变“被动避险”为“主动防险”。建立“劝耕贷”主体贷后管理机制,共同主动降风险;对因客观形势影响致使经营困难的,运用接续信用、资产托管等方式,由政担银共同实施救助、化解风险;同时强化失信警示惩戒,主动控风险。

政银担三方如何“抱团”更有力?必须建立利益共赢机制去激发各方积极性。为此,东至县制定《“劝耕贷”业务考核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劝耕贷”业务奖补管理办法(试行)》,并配套出台“劝耕贷”县级政策支持体系,不仅提高了放贷和借款双方积极性,更有效加速了金融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动。东至县扬子村镇银行行长叶远恒介绍道:“我们刚开始在大渡口镇进行试点整村推进工作,只用一个星期时间,就全部完成238农户建档立卡工作,现已为第一批22户发放贷款400多万。如果按照以往政策,这一批农户是无法获得贷款的”。

目前,东至县“劝耕贷”在保护数603户,在保金额2.34亿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劳动用工、销售产品等方式,带动了8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走出“劝耕贷”特色的“担保服务大户、大户发展产业、产业带动脱贫”的扶贫路径。现已建成了具有皖南特色、东至特点、可复制的农业信贷担保示范点,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劝耕贷”东至标准,入选2017年十大地方公共政策创新。

改变:多重“溢出效应”

金融资源被“唤醒”。2016年6月以来,东至县“劝耕贷”试点合作银行从最初1家发展到现在6家,县域金融支农方式从“要求银行支农”到“银行主动要求支农”的悄然转变。在大渡口镇,“劝耕贷”融资需求摸底时、东至邮储银行提前悄悄介入,要独揽包办该镇“劝耕贷”项目。在项目发布会上,四家参与银行纷纷开出领办项目条件:降利率、减程序、提效率……,就连一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沾边的国有大行——工商银行也要以基准利率掺和进来。东至县扬子村镇银行行长叶远恒说:“劝耕贷使我行批量获得农村客户、保障了信贷资金安全、扩大了中间业务,作为县域银行必须回归,借助劝耕贷服务身边的客户”。截至目前,东至县6家银行提供信贷资金2.34亿元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变的不仅仅是利率定价,而是信贷理念,农村金融逐步回归本源。

信息要素被“激活” 。金融活动以信息为基点。“劝耕贷”在乡镇实施了一户一档的“建档立卡”工作,信用“软”信息与经营“硬”数据得以整合,“七站八所”各个角落的零散信息得以归集,信息数据在政府部门、合作银行及担保机构间得以共享、错位使用。东至县还率先上线“八步走”的“劝耕贷”信息管理系统,“建档立卡”迈入数据化,同时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与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对接,实现了“两档共建、兩卡联动”,信息充分利用、功能不断发挥。

产业体系被“重构”。“劝耕贷”在“咬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更“聚焦”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业务范围从传统农业逐步拓展到菜果茶、畜禽水产、林经、休闲观光等农业新业态,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持续提高。目前全县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45%,有70%以上的耕地是从个体农户手中流转至适度农业经营主体手中。如东至山灵子油茶有限公司流转5000多亩沉睡山场;大渡口镇八都湖村周启忠流转土地种植水稻,规模从最初的200亩扩增到2000亩,育秧工厂社会化服务覆盖5200多亩。

创业激情被“点燃”。“劝耕贷”着力孵育扶持“返乡下乡”新农人创业。退伍军人檀成钰,在“劝耕贷”帮助下,创办伴亩东耕电商扶贫基地,在大山里开荒种植400多亩菊花,如今产销两旺。“低成本、少环节、成批量、可持续”的“劝耕贷”模式激发了农民返乡创业热情持续升温。贫困村泥溪镇朱村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松林农场“85后”农场主刘明心,依托家乡的独特资源,养殖存栏生态山林散养土鸡、屯鸟等,将养鸡全过程进行直播实现远程养殖,“共享鸡”广销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地区,带动贫困户脱贫。近年来,全县返乡创业农民达1000多人,带动当地农民就业4000多人,“劝耕贷”一路陪伴着创业新农人的成长。

乡村文明被“涵育”。 “劝耕贷”遵循“成长优先、信用为王”信贷担保理念,通过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机制,强化“劝耕贷”项目失信行为警示惩戒,农民诚实守信意识日渐提高。目前2.34亿元的担保贷款中,不良率不到0.3%。“劝耕贷” 将建档立卡及公示环节与个人道德品质、乡风文明建设涵养相结合,与秸秆禁烧、打击赌毒等乡村治理工作的痛点、难点相联结,倡导农民遵守良俗公序,乡规民约,形成激励型乡村治理新路径。

东至县的实践表明,“劝耕贷”解决了经营主体的发展难点痛点,受益的不仅仅是主体本身,实现了多方共赢,更是保持农业发展、农村和谐、农民致富的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东至县支农经营
妈妈,我爱您!
安徽省东至县柴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评价
安徽东至县大西峰尖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2017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支农投入
马小跳的“火星计划”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福利绩效的DEA评价
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我省加强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监管放宽经营限制